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生活 > 两性 >

休闲评论(第2辑)

2010-03-08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308071406 ·条形码:97873080714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休闲评论(第2辑) 去商家看看
休闲评论(第2辑) 去商家看看

 休闲评论(第2辑)


基本信息·出版社:浙江大学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2月
·ISBN:9787308071406
·条形码:978730807140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休闲书系

内容简介 《休闲评论(第2辑)》的主旨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编选主要来自2008年8月在浙江省德清县举办的“2008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峰论坛”(也即“浙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学术研讨会”)的部分论文。此次会议由德清县人民政府、浙江大学主办,德清旅游局和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人文旅游研究中心承办,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负责其中的学术策划与组织工作。
编辑推荐 《休闲评论(第2辑)》由杭州市世界休闲博览会组委会办公室资助出版。
目录
休闲农业
论休闲农业与观光农园的重要性(唐学斌)
论休闲农业“返璞归真”的哲学观(陈燕钊 刘静宜)——以佛教“唯识论”为诠释和研究
上海休闲农业发展现状及特点分析(楼嘉军 华钢)
浙江省发展休闲观光农业的必要性与对策措施(严力蛟 苏萤雪 杜良平郑军南)
台湾农业休闲发展之探讨(罗元宏 谢志良)
台湾休闲农业发展趋势研究(陈永宾)
台湾休闲农业区规划模式分析(侯成一 黄汉诚 沈冠亚)
由台北县可持续发展的推动谈可持续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陶翼煌)
德清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战略(任桂荣 黄 健)

乡村旅游
乡村旅游资源的普存性和乡村旅游产品的特色性(李明德)
中国乡村旅游开发研究(唐代剑)
中国乡村旅游的最高目标——营造国际品牌(章尚正 赵乐乐)——以黄山市为例
乡村旅游形象品牌提升与推广的有效方式(何建民)
加快农家乐休闲旅游发展的理性思考(张雅静)
乡村休闲旅游:“遂昌公社”模式探索(周永广)
地少人稠的经济发达省份生态旅游资源的培育与开发(潘远孝 潘宝明)——江苏省生态旅游资源培育与开发经验的分析研究
探索遗留 感受真实(赵荣光)——乡村旅游中的饮食民俗观光与体验
乡村旅游产业的升级:以德清为研究个案(王婉飞 单文君)
民间信仰与乡村旅游(孙天胜)
民俗的生态思考与乡村旅游(关长龙)——以德清非物质文化遗存为例
从剡东古村落看乡村旅游的人文底蕴(吕洪年)
晚明时期的休闲旅游(魏向东)
宗教文化资源及其现代休闲养生价值(张家成)——以德清为例
休闲理论与实践
活动理论与老人休闲(周家华)
台湾观光休闲教育的推动与展望(高崇云 高鹏翔 高欣)

休闲学术动态
“趣味”论的境界升华(陆庆祥)——评《梁启超趣味论研究》
“2008浙台农业休闲与乡村旅游学术会议”学术小结(楼含松)
休闲研究文献
编后记
……
序言 休闲、休闲活动和休闲生活,从来就与人类本身的生存发展相生相依。古希腊哲入亚里士多德说:“幸福存在于闲暇之中,我们是为了闲暇而忙碌。”马克思指出休闲和劳动是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双重社会生活基础,将休闲看作人的基本生存状态之一。休闲作为专门的研究对象,在国外已有百年,在我国大约也就十年光景。时间虽短,从原来一般视“休闲”为游手好闲、享乐主义,到当下重视休闲、研究休闲,发展休闲业,正是社会经济发展的一种象征,是人向自身本来意义和价值的一种回归。
“休闲”语词极为简单,理解却众说纷纭,所涉领域与内容也极其广泛。社会、经济、产业、文化、身体、心理等皆有所涉,哲学、社会学、经济学、管理学、体育学等都可研究,游戏、娱乐、运动、学习等一切有助于使人实现身心愉悦与放松、获得生活与乐趣、体验到人生快乐与意义的各种活动,都能纳入休闲的范畴。也因为如此,休闲学研究与应用,既为我们提供了理论创新和实践发展的宽广空间,又给我们深入探索和构建学科提出了充满希望的挑战。
希望是一种引导,挑战是一种激励。休闲学研究与应用的深入,需要我们会创造、会创新,现实社会经济的发展正在为此准备问题,建立基础,也需要我们会借鉴、会摹仿,海外多年休闲研究与实践的成果,已经为此提供了经验、积累了资源。休闲学研究与应用中,重视创造、创新,做好借鉴、摹仿,是循着希望的引导迎接挑战的应循之路、可行之道。
据此,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APCL)组织编辑出版的“休闲书系”,分为译作和著作二类,亦包括有价值的研究报告,另加一个《休闲评论》。所收论著的内容与研究方法,不受学科门类之限,只求围绕休闲学研究与应用主题的好书好文;学术性与通俗性兼顾,但以学术性为重。
休闲事业前景广阔,休闲研究任重道远。我们诚邀学界、业界和政府相关部门的管理者,共同关心休闲学研究与应用的发展,协力推进我国休闲文化研究与翻译事业。
文摘 插图:


第三,旅游商品和活动项目缺乏文化含量。在旅游商品方面,所存在的一个普遍问题是:农副产品向旅游商品的开发转变落后,旅游商品开发深度不够。多数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出售的旅游商品,多为未经加工或简单加工的初级农产品,并且包装简单粗糙,缺乏地方特色和农业特色,对游客缺乏吸引力,使游客有购物的想法,但难以实现其购物行为,从而造成农业资源优势难以转化为经济优势。休闲农业旅游景区的游乐项目雷同,且仅限于麻将、棋牌、卡拉0K、钓鱼、骑马等一般性消遣活动,缺乏文化内涵,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尤其是少年儿童求真、求知、求趣的需要。
第四,景区建设地点缺乏科学论证。部分旅游景点地域和文化特色不够鲜明,内容与形式上基本雷同,主题单一。上海郊区(县)的农场纷纷开辟休闲农业旅游景区,其中不乏成功的例子,如东海农场、前卫农场和五四农场等,但也有许多失败的例子。近年各区县都较偏重于园艺场、生态园林式景点景区建设,对发掘更新现有老景点,开发利用新农村原生态自然景观重视不够,甚至存在重复建设现象,降低了综合经济效益。有的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建设者不考察市场,也不分析自身条件,只重规模,不讲质量,仅凭一腔热情投资建设,忽视游客需求和满意度,最终不得不以关门告终。
第五,宣传营销力度不够。目前郊区农业旅游景点、景区市场促销普遍薄弱,许多景点、景区靠自然散客维持经营。一些景点、景区与旅行配套连接不够,交通不方便,游客主要靠自行解决交通或乘一般公共交通到达,这严重影响了游客数量和经济效益。某些休闲农业旅游景点除了当地居民知晓外,其他游客对它们都不熟悉甚至从没听说过。上海市区居民知道的上海休闲农业旅游景点就不多,游览过的景点则更少。甚至有一些硬件设施、服务质量和水平基本过关的景点,却由于开发经营者的宣传力度不够而鲜为人知。
2.问题产生的原因
第一,在休闲农业旅游的具体开发管理中,由于涉及林业、农业、环保、国土、工商、税务等多个部门,仅靠旅游部门无法对旅游项目设置、配套设施建设、旅游资源开发等进行统一部署和管理,这使得在休闲农业旅游开发管理过程中,尤其是涉及多部门利益时,协调工作量大,很难付诸实施,从而造成重复建设和布局不合理等问题。
第二,上海休闲农业旅游地大都位于经济水平相对较低的郊区或农村地区,娱乐设施简单,旅游购物设施少,有的景区甚
……
后记 本辑《休闲评论》的主旨是“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论文编选主要来自2008年8月在浙江省德清县举办的“2008海峡两岸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高峰论坛”(也即“浙台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学术研讨会”)的部分论文。此次会议由德清县人民政府、浙江大学主办,德清旅游局和浙江大学亚太休闲教育研究中心、人文旅游研究中心承办,浙江大学人文旅游研究中心负责其中的学术策划与组织工作。
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绵延数千年的农耕文化使中国长期以来处于一种向内求生发展的状态,农业人口占人口总量的绝对多数,“三农”问题(也即农村问题、农业问题、农民问题)始终困扰着中国的发展。在新的时代,如何在真正意义上使中国农村的发展走向现代化,如何通过农业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使千百万农民走上小康之路,乃是每一个关注中国发展的学者都必须认真思考和探讨的课题。本期编发的两岸学者对有关“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论文,重点从休闲的维度认真地探讨了这个问题,并在理论与实践的两个层面上,对此提出了许多富有启发性的观点。
从全球经济发展一体化的趋势上来看,休闲化也可以说是全球的发展趋势。如果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发达国家已经开始进入休闲时代,那么,据专家预计,到2015年世界将全面进入休闲时代。随着中国社会、经济、文化持续健康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日益提高,家庭收入不断增长,休假制度的适时调整,城镇居民休闲意愿的日益增强和休闲理念的重大突破,中国也将逐渐步人大众休闲时代。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我们认为,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兴起,不单单是作为现代农业的一个产业类型而兴起,同时也为乡村的现代化发展,为休闲的深度发展提供了一个重要的实践方式和发展途径,进而使休闲理念更进一步地渗透到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各个层面,成为现代人的一种健康、文明的生活方式,使现代人更加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本辑《休闲评论》由黄健负责编辑。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