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军事 >

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变化

2010-03-0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1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208085466 ·条形码:97872080854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变化 去商家看看
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变化 去商家看看

 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变化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16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208085466
·条形码:97872080854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东方编译所译丛
·外文书名:The Purpose of Intervention:Changing Beliefs about the Use of Force

内容简介 《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变化》讲述了:人们持有的有关武力使用的信念如何影响了武力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自冷战结束以来,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理论家来说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1989年以来大国的军事行动总是选择战争。国家把军队派到巴尔干、索马里、东帝汶和中东并非出于必要性;他们之所以要派遣军队是因为他们相信那是对的或善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但这些信念来自何处呢?武力使用和武力威胁使用是人类社会中长期存在的现象。《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变化》考察了一种武力形式——军事干涉,以此提示了国际社会的变迁。作者认为,四个多世纪以来,国家为何进行军事干涉与国家如何进行军事干涉,二者都发生了明显的变化,这反映了国家对武力能够做什么、应该做什么的共有理解发生了变化。
作者简介 玛莎·芬尼莫尔,现为乔治·华盛顿大学政治与国际事务学院教授、著有《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与迈克尔·巴尼特合著《为世界定规则——全球政治中的国际组织》。
译者简介:
袁正清,湖北嘉鱼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经济与政治研究所研究员。著有《国际政治理论的社会学转向:建构主义研究》,译有〈国际社会中的国家利益》。
媒体推荐 本书精彩地分析了国家对外使用武力的原因。玛莎·芬尼莫尔考察了四个世纪以来的军事干涉,认为强国军事干涉的目的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她运用新的方法揭示了国家权力和干涉目的之间的联系。
——《外交季刊》
国家为什么干涉?拯救陌生人现在如何并为什么受到正面评价?玛莎·芬尼莫尔的重要作品《干涉的目的》对此进行了探讨。她追溯了对人的安全关注的产生过程,也就是新规范逐渐被接受的过程:谁是人以及我们对这些人的责任。
——《波士顿评论》
编辑推荐 《干涉的目的:武力使用信念的变化》:暴力或暴力的可能性是人类存在的一个事实。很多社会,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奖励军事上的成功或战争的技术。特定社会的成员使用武力的方式,在很大程度上反映了组织内部权威的性质和成员们最看重的东西。
玛莎·芬尼莫尔以军事干涉(武力使用的类型之一)作为观察国际社会性质变化的窗口,她考察了过去400年来的变化为什么国家要进行军事干涉,它们如何干涉。她指出,不是干涉的事实发生了变化,而是干涉背后的原因和意义发生了变化,即国家能够和应该使用武力的传统认识发生了变化。
目录
中文版前言
致谢
第一章 使用武力的目的
第二章 主权国家违约与军事干涉
第三章 变化中的人道主义干涉规范
第四章 干涉与国际秩序
第五章 武力使用的目的是如何变化的
附录 衡量物质力量分配
……
序言 人们持有的有关武力使用的信念如何影响了武力在世界政治中的作用?自冷战结束以来,这一问题对国际关系理论家来说显得日益重要和紧迫。1989年以来大国的军事行动总是选择战争。国家把军队派到巴尔干、索马里、东帝汶和中东并非出于必要性;他们之所以要派遣军队是因为他们相信那是对的或善的,而不是因为他们必须这样做。但这些信念来自何处呢?
如果是信念,而不是必要性导致国家使用武力,那么对社会科学家而言,重要的是研究这些信念是什么,它们是如何因时而变的。作为国际关系分析的一种视角,建构主义特别适合担负这样的工作。在拙著中,我关注的问题是人们对军事力量所持有的观念,干涉什么时候是有效的、合法的。当前所发生的事情已经凸显了观念在影响武力使用方面的重要性:使用武力的决定和使用武力的成本。当我动手写这本书的时候,我压根儿就没有想到合法使用武力的观念和社会规范会在2003年联合国的行动中得到检验。实际上,我在第四章强调的多边规范在影响美国发动攻击之前,在确保其他国家支持它的干涉方面非常有力。当联合国和其他国家在伊拉克问题上拒绝支持行动时,它们也给不遵守这些规范的干涉者造成沉重的代价。理解国际上合法使用武力标准的变化、这些标准如何变化,应该是未来国际关系学者的重要课题。
文摘 第一章 使用武力的目的
在任何社会里,规约成员之间对武力的使用是一项最根本的任务。成员之间如何使用武力、由谁使用、达到什么目的,在很大程度上揭示了团体内部权威的性质和成员们所看重的目的。武力作为社会生活的前提条件,没有必要铲除——恰恰相反,还要保留武力的使用。在历史上,被我们视为文明榜样的许多社会,也可能是大多数社会,都毫无例外地从事过暴力活动。我们马上想到罗马就是这样的一个例子。很多社会,包括我们自己的社会,也赞颂某些类型的暴力,奖赏军功或褒扬善战。暴力或暴力的可能性是人类存在的一个事实。社会为了凝聚起来并发挥功能,必须对武力在社会成员集体生活中能够或应该起到的作用有一定的理解。那种作用可大可小,但不是随意的。社会成员关于武力的使用何时是合法的、能够实现何种目标所共享的观念,引导和约束了武力的使用。
和任何社会一样,国际社会也有共享的观念,这些共享的观念塑造了武力的使用。观念之一就是大规模的使用武力是国家的特权。我们生活在由国家组成的世界里,反过来,国家是根据其在领土内应该垄断对武力的使用来定义的。非国家行为体的暴力被贴上了不合法的标记,国家常常以“国际共同体”的名义采取集体行动,追捕暴力的实施者。国家之间的武力使用也是由人们关于国家彼此之间的权利义务观所塑造的。违反这些国家集体理解和认知的共识,则构成了军事行动的原因。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