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第一次寒流

2010-03-0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208078192 ·条形码:97872080781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第一次寒流 去商家看看
第一次寒流 去商家看看

 第一次寒流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人民出版社
·页码:347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208078192
·条形码:978720807819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台湾学人散文丛书

内容简介 《第一次寒流》是周志文的散文自选集,分“生活”、“旅行”、“艺术”、“人物”、“阅读”五辑。在书中,周志文先生以人文学者的身份,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进行了保持适切距离的观察、反省及批判。作者文笔洗炼,将真理以充满情意的方式呈现出来,在寻常不易见着的寂暗之处,发掘创意的活水,展现昂然的气势。

作者简介 周志文,笔名周东野,原籍浙江天台,1942年生于湖南辰溪。台湾东吴大学中文系学士,台湾大学中文研究所硕士、博士。曾任台湾淡江大学中文系教授、捷克查理大学东亚研究所客座教授,及台湾《中国时报》、《中时晚报》、《民生报》主笔,台湾大学中文系教授。现已退休。文学作品有《日升之城》、《三个贝多芬》、《冷热》、《布拉格黄金》、《寻找光源》、《风从树林走过》、《时光倒影》等。
媒体推荐 周志文在冷热交织的极端参照中,构筑了一个对人生或丑或美、或温柔或残酷的瞬间感悟,又焦虑地探索其本质的文字艺术世界。浸淫其中,我们不仅能领略文学之美,亦随着周志文“跌入一种真的假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很难分辨的错综思维之中”。
——康韵梅(台湾大学教授)
前人说“《诗》亡而《春秋》作”,在拥有历史发言权者陷入意识形态或零碎化的今天,周志文以散文点出这个时代我们所忽略的一面,其用心,或可说是“《春秋》亡而《诗》作”了。
——胡正之(台湾辅仁大学教授)
悲凉本身便是一种美感,但欣赏自己的悲凉,须要有超拔的生命态度。
——周志文
编辑推荐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挑选和整理了几位台湾著名的散文家有代表性的作品。《第一次寒流》为周志文的散文自选集,对瞬息万变的社会进行了保持适切距离的观察、反省及批判。周志文先生在冷热交织的极端参照中,构筑了一个对人生或丑或美、或温柔或残酷的瞬间感悟,又焦虑地探索其本质的文字艺术世界。浸淫其中,我们不仅能领略文学之美,亦随着周志文“跌入一种真的假的、存在的或不存在的很难分辨的错综思维之中”。
目录
序一 “台湾学人散文丛书”总序/周志文
序二 物有不可忘,或有不可不忘/胡正之

第一辑 生活
捕狗人
相思树
祭品
广告
票亭
市声
没有发生任何事
咖啡厅内
名字
配角
挥霍
邻居搬家了
木棉
落木
命运
棕榈
故乡的野菜
文图忆往
凤凰木
第一次寒流

第二辑 旅行
提恩教堂
警语
布拉格的鸟
爱尔兰酒馆
罗教授
克里门提农
骆马
布拉格遇鬼
装作日本人
阿马迪斯巷
中国的牡丹
布施
故事
有渣的咖啡
蒲公英的族裔
茶的心情
因为风的缘故
贫穷与尊严
梦想美丽新世界
第三辑 艺术
史塔克
米凯兰杰里
阿根廷
大提琴家的左手
热情
长笛
感冒季节
井旁边大门前面
酝酿
温柔的回声
野姜花
在无人的美术馆中
关于贺斯特·扬森的三篇断想
贾科梅蒂
卡蜜儿
超现实
鸢尾花
黑暗的角落
潘玉良
金布衣
第四辑 人物
第五辑 阅读
后记
……
序言 散文在中国文学中的源流既深,影响又广,完全是在西方文学家的意料之外。西方有散文,但在文学的比重上,一向甚轻。举例而言,由西方文学观念主导的诺贝尔文学奖,获奖最多的是小说,其次是诗,再其次是剧作,几乎没有靠散文得奖的。在中国则不然,中国传统把文类分成韵、散两类:韵文指广义的诗,而无韵的就是散文。散文几乎包罗万象,经史子集全是它的范围。唐代韩愈提倡古文,是表示与当时的骈丽之风不同调,而明代中期之后所标举的"古文",是与考试应制时所写的"时文"(即八股文)区隔,而古文指的是传统散文,都是熔铸经史、陶冶百家的。明清以来的古文选家都持这个看法,比如姚鼐的《古文辞类纂》、林云铭的《古文析义》、曾国藩的《经史百家杂钞》,以及坊间最容易看到的《古文观止》等等。
从这个角度看,散文在中国不仅包罗广大,甚至是文学的主流。当然,传统的文学观念认为,"诗"是言志的,志比较个人化,所以诗中容许有自我意识;而"文"是载道的,道往往是由社会集体所形成,所以论文时多重视文中所含的道理是否充足、是否客观,作者的个性反而较为淡薄。这使得中国传统对诗的态度较轻松,而对散文的态度则较严肃。
文摘 捕狗人
在城市三角小公园附近,穿着黄色环保局背心的职业捕狗人是每天都会出现的。他们将捕狗车停留在大学操场边的路上,然后如间谍般的潜行到小公园附近,在街道上仔细搜索。他们为何将捕狗车停放在远处呢?原因是流浪狗十分敏感,它们看到捕狗车,闻到它的气味,听到车子里被捕的狗发出的哀号声,就会逃跑到很远的地方,或是到一个人看不到的角落藏起来,令捕狗人十分头痛。所以车子一定要停远一点。
捕狗人游目搜寻的时候,脸上装着若无其事的样子,一只手将铁丝圈放在身后,一只手故意摆动着表示轻松。他们逐步“欺”近没有防备的狗的身边,然后以迅雷不及掩耳的速度把铁丝圈套上狗脖子,顺势往上一提,小狗就被提到空中,大狗则被圈子勒得喘不过气,狗即使要叫,也不容易叫出声音来。捕狗人的技术确实熟练,而且小心翼翼,但,即使这般设下重重圈套,被捉到的大都是游荡在外的家犬,或者是刚刚被人“放逐”的狗,它们流浪的资历还不长,而那些老资格的流浪狗,除非病了,否则捕狗人对它们是没有什么办法的。
一些社会爱犬人士组织了协会,还有原来就有的动物保护组织对捕狗人发出谴责,他们认为流浪狗是要扑灭的,但扑灭的方法不等于扑杀,何况捕狗人猎捕的手段十分残忍。举例而言,为什么不用网子网狗呢?或者为什么不用麻醉枪呢?这样狗被捕的时候便不至于那么痛苦。
但这群人道主义者忘记了城市不是草原,麻醉枪如果误射到人怎么办?网子网狗也许好,然而一方面网子不好拿,另一方面在行人稠密的街上确实也施展不开。更重要的是,狗是一种聪明的动物,流浪生涯又让它增加了生存的智慧,人如不用技巧,哪能奈何得了它呢?
后记 校对这本书的时候,我正好在珠海的联合国际学院客座短期讲学。眼前看的是自己多年以来写的文章,字字句句应该都是熟稔无比的,但却有一种特殊的陌生感涌现在周围的空气中,几次问自己:现在校对的真是我的文章吗?
为了适合大陆的翻译习惯,新版本书中的译名多数被更改了,譬如我写的梵谷,大陆写成梵·高,我写的巴哈,大陆成巴赫,我写的布赫东(Andre Breton),大陆译成布雷顿,而莫扎特的唐·乔凡尼([)on(2qovanni),大陆译成唐·璜,等等。这些译名没有谁对谁错的问题,有些我顺从编辑的意见改了,有些我为了保存写作时的记忆,又改了回来。在不断推敲中,我变得有些迷离起来。好在这本书出现的外文并不多,但对我而言,有时候一点点的记忆也是重要的。
不习惯的还有那些字句的横排简写。横排对我并不陌生,我的本业是学者,在台湾几乎所有的论文也都是横排的,而对我们这些从事文字工作的人来说,辨认或使用简体字也不是问题。但台湾一般的散文都还是以直行印刷,用的是传统的繁体汉字,所以初看到自己的散文集以横排简字印出,心中自有五味杂陈。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