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特色类别 > 杂志 >

法学家茶座(第4辑)

2010-03-08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16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 ·ISBN:7209033521 ·条形码:97872090335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法学家茶座(第4辑) 去商家看看
法学家茶座(第4辑) 去商家看看

 法学家茶座(第4辑)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东人民出版社
·页码:160 页
·出版日期:2003年07月
·ISBN:7209033521
·条形码:97872090335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法学家茶座》虽然推出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已经在国内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这其中,既离不开众多作者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一片厚爱。《茶座》推出后,编辑部经常收到热心读者的来信,很多读者朋友给予《茶座》很高的评价,还有一些读者朋友向我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于所有这些支持和关注《茶座》的朋友,我们始终心存感激:无论是您的鼓励还是鞭策,无论是您的意见还是建议,都将成为我们进一步办好《茶座》的巨大动力。
  《社会学家茶座》是一本以社会学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的学术论文著作。以刊载论文为主,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何家弘、梁治平、刘桂明、张明楷、孙笑侠、陈兴良、信春鹰等等一大批名流学者的美文佳作。他们将所思所感述逐笔端,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内容丰富精彩,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及可读性,是您极佳的学术读物。
媒体推荐 卷首语
          品茶与治学
  品茶不同于饮茶,是一件高雅且高难的事情。品茶的要旨在于领略、体会、享受茶之清香。好茶之香为“真香”,而非“损香”或“夺香”。但何者为“真”,只有善品者得知,饮茶者往往难识其间的奥妙。品茶有三个基本步骤:一日闻香,二日品味,三日悟道。所谓“闻香”,或闻注入茶水之杯,或闻注入而又倒空之杯,让茶香经鼻腔进入肺部,以便为味觉器官营造品茶的氛围。“闻香”之后,便要“品味”。茶有五味:苦、涩、鲜、甜、酸。其中苦、涩是主味,鲜、甜、酸是配味。“品味”要用“三口气”,即在将茶水吮入口中的同时吸入一些空气,让其在舌面上循环震动三次,如此方能感知茶的香味。品茶的最后一步是“悟道”。茶水入胃,余香在口,回味赏玩,领悟茶道。“悟道”时既要有良好的心情和意境,也要有适宜的环境和氛围,否则便绝难体会出自然和谐、宁静淡雅的“茶心之路”。只有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具备了品茶的条件,才能真正领会茶的“中淡闲洁”和“韵高致静”,才能真正感悟茶道的“修身养性”和“致清导和”。
  治学犹如品茶。无论在哪个学科领域,要得精髓,必有品茶之力、之艺、之心、之情。譬如法学,博大精深,若没有品茶的心情和本领,就很难成就真正的学问。治学也可分为“闻香”、“品味”、“悟道”三个阶段。在闻香阶段,学者只识得法学的外表皮毛;在品味阶段,学者才掌握了法学的基本内容;而在悟道阶段,学者才真正领悟到法学的真谛,才能在法学领域内触类旁通,游刃有余,才真正达到治学的意境,才能享受治学的乐趣。但是在当前的社会环境下,人心浮躁,功利泛滥,人人都盼望着一夜暴富和一举成名。倘若学者也浮躁,学问自然做不到好处。因此,我希望法学同道们都能养成品茶之心,并以茶心之路治学。倘能如此,定有大成。
                                 何家弘
                              于北京世纪城痴醒斋
编辑推荐   《法学家茶座》虽然推出的时间不算太长,但是已经在国内产生了相当的影响,可以说是“叫好又叫座”。这其中,既离不开众多作者的大力支持,更离不开广大读者的一片厚爱。《茶座》推出后,编辑部经常收到热心读者的来信,很多读者朋友给予《茶座》很高的评价,还有一些读者朋友向我们提出了意见和建议。对于所有这些支持和关注《茶座》的朋友,我们始终心存感激:无论是您的鼓励还是鞭策,无论是您的意见还是建议,都将成为我们进一步办好《茶座》的巨大动力。
  《社会学家茶座》是一本以社会学知识分子为读者对象的学术论文著作。以刊载论文为主,内容包罗万象。汇集何家弘、梁治平、刘桂明、张明楷、孙笑侠、陈兴良、信春鹰等等一大批名流学者的美文佳作。他们将所思所感述逐笔端,奉献给广大读者。
  本书内容丰富精彩,具有较高的知识性及可读性,是您极佳的学术读物。
目录
[卷首语]何家弘 品茶与治学
[法治漫谈]周振想 司法改革与时髦
湖 舟 如何让人们“守法”
皮艺军 变通的中国人——法治团境的人文主义解析
叶 青 法官:精英化与专家化的断想
王宝鸣 法官、招商引资与法治
……
文摘 书摘
  笔者听到这样一则小故事。一位父亲去美国看望正上大学的女儿。某日,陪女儿去申请驾驶执照,需要在不同的窗口办理不同的手续。女儿站在第一窗口排队。父亲看见人多,便到第二窗口排起了队。未曾想,女儿坚决不许父亲这样做:“谁办手续谁排队,排完一队才能再排下一队。”父亲大惑不解:“难道在不影响他人酌情况下也不能变通吗?”听了这则故事,我们就更能理解为什么海外国人会讥笑洋人的刻板呆傻,就更能透悉国人在变通中的聪明才智。在国人的观念里,任何规则都是可以变通的。变通性甚至成了规则的内在规定性。每当出现意欲解决的矛盾时,人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找出变通的办法。变通的故事弥漫在我们这个社会的每个角落,以至于笔者冥思多日也难于穷尽。对此,不若提出反问:在这个社会里,有哪种事情是不可以变通的呢?  
  其实,中国人原本是最讲“原则”的,你见过“不讲原则”的中国人吗?但是,不管原则多么坚硬,国人都善于把原则、规则包括法条化作任意揉搓的面团,塑造为自己喜欢的模样。交通违章的单子可以通过熟人被“销掉”;发票可以按照客户的意愿,想开多少开多少;所得税也未见得必须照交,那叫做“合理避税”。美国人讲究测谎,对偷税者进行心理测试,因为在那里,社会对人的诚信保持着高度敏感。但是在中国来说,这种方法就未必有什么用处,因为中国人对偷税这件事一点儿都不敏感,用上测谎器也未见得管用。
  所谓的原则,在这里只有貌似的权威,它不过是你想成就某件事情的一个护身符。讲出原则之后,余下的就看你的变通能力了。国人有一种把原则拆拼重组,为我所用的能力。同一条原则,既可以成为公务中推阻搪塞对方的高尚借口,又可以成为庇护私利的坚固盾牌。变通的
人把理想和信念看做是一片混沌,惟一真实可信的是利益。
  变通,就是改换社会已经施行的规则,为已所用。不是为了进步而变革,也不是为了创新而改造,而是为了达成自我利益的权术。谋了私又不能没有原则,便需要变通的权术。于是就有了“端起碗来吃肉,放下筷子骂娘”,就有了“我反对腐败,但不拒绝腐败”。
  在破坏秩序和规则的同时,“变通”破坏了更为根本的东西,就是对秩序的尊重,对他人的尊重,对价值的尊重。所有这些尊重在一己私利面前,变得无足轻重。
  中国人尊重秩序吗?中国人是尊重秩序的,要不中国的历史能如此超稳定地延续下去吗?但这种尊重并不是很自觉,不是一种自在的尊重,而是需要外在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