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 ·页码:19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 ·ISBN:7536682395 ·条形码:97875366823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茶花女之恋:动人的历史爱情小说 |
 |
|
 |
茶花女之恋:动人的历史爱情小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重庆
·页码:196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
·ISBN:7536682395
·条形码:978753668239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0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用童话了解历史趣事 重新解读历史名人 管姐姐今夏给你好看
你知道《茶花女》是根据文豪小仲马的真实经历所写成的吗?你知道“发明大王”爱迪生是利用摩斯电码求婚的吗?你知道“钢琴诗人”萧邦和法国女作家乔治·桑相恋時度過一个糟糕的假期吗?十二篇以人物为主的小说,十二段动人的爱情乐章,保障让你看得过瘾,不容错过。
媒体推荐 一篇序的灵感/管家琪
我常常提醒同学们,看一本书不妨先浏览一下目录,这样对整本书的架构会有一个比较清楚完整的概念;其次,书里面的“序”以及“导读”之类的文章也不要错过,至少要大略扫过一下,这样你对这本书的创作背景就会比较了解。
一本书的“序”或“导读”其实蛮有意思的。就算是有很多的“推荐序”都是客客气气地胡吹乱捧,也可从中看到很多关于作者的其人其事;“导读”可以让我们知道别人是用什么样的角度来欣赏这本书,不妨和自己的读后感做一些参照;而作者本人的“自序”,就算再怎么不知所云,多多少少也会透露出一些关于创作动机这一类的信息……我觉得这些都很有意思。
如果你现在正在看这篇“序”,你马上就会知道,这本书的写作动机其实正是因为一篇“序”而来——英国19世纪的大诗人雪莱的妻子玛丽?雪莱为她的作品《科学怪人》所写的序。《科学怪人》写于1816年,当时玛丽只是一个十九岁的少妇,正沉醉于新婚的喜悦之中。到了1831年,有一家出版社打算重新印刷发行《科学怪人》,要求玛丽?雪莱写一篇序,来解答世人的疑问:“一个十九岁的年轻女子,怎么会写出这么可怕又这么深刻的故事?”(看来古今中外所有的大作家总是无法避免地会被人一直追着问:“你这个故事是怎么想出来的?”)雪莱英年早逝,到了1831年这个时候,玛丽·雪莱已经守寡了九个年头。她的这篇序,不但解答了读者的好奇(其实《科学怪人》的诞生也是一个很棒的故事),也以非常平实的文字、非常含蓄的笔调表达了对于亡夫雪莱无限的追思。那篇序真是十分动人,我一连读了几遍,脑海中逐渐浮现了很多画面……因此有了写这一系列历史爱情小说的灵感。
特别要强调的是,既是“小说”,就一定有虚构的成分。在写这十二篇小说的时候,每一篇我都必须读很多资料,并参照真实的历史年表,然后撷取最足以发挥的一段,并在必要的时候虚构一些人物或小部分的情节,但是大部分的情节都是真实的。
在选择男女主角的时候,我也注意不要太“偏食”,净写文学家或艺术家(虽然文学家或艺术家的爱情故事比较多),而希望也写一些其他领域杰出人士的故事;因此在这本书里,你会读到大作家歌德、小仲马、马克?吐温的爱情故事,也会读到“发明大王”爱迪生、“细菌学之父”巴斯德的爱情故事。
其实像这一类所谓讲述名人的爱情故事的书籍有很多,但多半是资料性的叙述,而我希望做到的是以小说的技巧、说故事的方式来呈现这些动人的爱情乐章。
但愿大家会觉得这些故事很好看,这样我就会觉得心满意足了。
目录 自序——篇序的灵感管家琪
最难写的序言
——玛丽与雪莱
茶花女之恋
——小仲马与阿丽芬茜娜
情断威兹拉尔
……
文摘 书摘
最难写的序言—— 玛丽与雪莱
关于玛丽·雪莱
玛丽·雪莱(Mary W. Shelley,1797—1851)
生于伦敦,为英国政治哲学兼著作家威廉·哥德温之女。从小就颇有才情。1816年与雪莱结婚,共度了六年美好愉快的婚姻生活。可惜雪莱英年早逝(1792—1822),享年仅三十岁;也就是说,玛丽从二十五岁就开始守寡。玛丽与雪莱在欧洲大陆度过一段不算短的日子之后,她于1823年重返英国,1851年过世。此外,大家所熟悉的《科学怪人》是中译的书名,其实原来的书名是《弗兰肯斯坦》,就是那个年轻科学家的名字。
玛丽昏昏沉沉地醒来,发现屋内早已点上了烛火。
女仆刚巧拿着东西蹑手蹑脚地走过来,看到她醒了,显得很高兴。
“夫人,您醒啦。”
玛丽轻应一声,努力睁开还很困倦的眼皮。
“我睡了很久吗?”玛丽问。
“嗯,”女仆说,“晚餐已经准备好啦。”
玛丽看看女仆,现在她知道女仆脸上那种高兴的神情是从何而来:一定又是晚餐刚准备好,正犹豫着该不该叫醒她吧。
“你多大?”玛丽突然问道。这个女仆是前几天才刚来的。
“十七。”
“十七——”玛丽低低地重复了一次这个数字,不由得这么想着,“十七岁那年,正是我赴欧洲大陆的那一年──”
她接着又想,两年之后,也就是1816年,她与雪莱结婚;结婚的那一年,她十九岁,他二十四岁,那个时候,他看起来还很好啊,怎么会想到才短短的六年之后就会永远离开了她,让她做了寡妇……但是,那六年的时光,却无疑是她一生中最幸福、最幸福的时光……
玛丽猛回过神来的时候,发现年轻的女仆还站在那儿。女仆倒也颇为伶俐,方才见她出神,十分安静,没有出言打扰她,这会儿见她回过神来了也马上就能发现,愉快地说:“夫人,该用餐了呢。”
“好的,我一会儿就来。”
女仆走开了。
玛丽当然没有真的“一会儿就来”,她在刚打盹儿的沙发上又赖了一会儿,才勉强打起精神来。
她不免这么想着,唉,自己也不过才三十四岁,倒已经活得像个老太太了:成天没精打采,动不动就打盹儿,还有——必须靠着回忆过日子。
事实上,守寡的这九年以来,玛丽简直就像行尸走肉似的,机械地吃,机械地穿,机械地睡,每天晚上就寝的时候都觉得如果就这样睡下去,再也不要醒过来,其实也不错,因为,“明天”再也没有什么好期待的,她不知道自己为什么一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