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胡适口述自传

2010-03-08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63355129 ·条形码:978756335512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胡适口述自传 去商家看看
胡适口述自传 去商家看看

 胡适口述自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6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87563355129
·条形码:97875633551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唐德刚作品集
·图书品牌:北京贝贝特

内容简介 《胡适口述自传》讲述了:一般人对口述自传的了解,大抵是从唐德刚这部《胡适口述自传》开始的。这是唐德刚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唐德刚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的。这也是唐德刚在哥伦比亚大学与胡适亲身交往,提着录音机完成的一项傲人的口述史传工程。在这里,胡适重点是对自己一生的学术作总结评价,而这评价反映出胡适晚年的思想与他中少年期的思想简直没有什么出入。唐德刚将其英文口述译为中文后所作的注释评论,却是不可不读的好文章。《胡适口述自传》传与注已成为一个不可分割的整体,就学术价值和史料价值而言,注释部分的分量,恐怕还在传文之上。1970年代,海外史学界盛称《胡适口述自传》:先看德刚,后看胡适。
作者简介 胡适(1891~1962),字适之,安徽绩溪人。学者。1910年留学美国,入康乃尔大学,后转入哥伦比亚大学,从学于杜威,深受其实验主义哲学的影响。1917年初在《新青年》上发表了《文字改良刍议》。1917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同年回国,任北京大学教授。参加编辑《新青年》,并发表论文《历史的文学观念论》、《建设的文学革命论》,出版新诗集《尝试集》,成为新文化运动中很有影响的人物。1919年发表《多研究些问题,少谈些主义》,主张改良主义。1920年离开《新青年》,后创办《努力周报》。1923年与徐志摩等组织新月社。1924年与陈西滢、王世杰等创办《现代评论》周刊。1932年与丁文江等创办《独立评论》。1938年任国民政府驻美国大使。1946年任北京大学校长。1948年离开北平,后转赴美国。1958年任台湾“中央研究院院长”。胡适一生有哲学、文学、史学、古典文学考证诸方面都有成就。著有《五十年来之中国文学》、《胡适文存》、《白话文学史》、《中国章回小说考证》等。1962年胡适在台北病逝。
注译者简介:
唐德刚,1920年出生,安徽合肥人。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硕土、博士毕业。长期从事历史研究与教学工作,并对口述历史的发展有很大贡献。著有《袁氏当国》、《李宗仁回忆录》、《顾维钧回忆录》、《胡适口述自传》、《胡适杂忆》、《书缘与人缘》、《史学与红学》、《晚清七十年》等,另有包括历史、政论,小说、诗歌、杂文等多部作品。
编辑推荐 《胡适口述自传》为根据美国哥伦比亚大学“中国口述历史学部”所公布的胡适口述回忆十六次正式录音的英文稿,和笔者所保存并经过胡氏手订的残稿,对照参考,综合译出。
胡氏当年与笔者对各项问题的讨论,以及笔者访问胡氏时的问难与感想,均为正式录音记录所未收。笔者亦酌量情形于注释中略加按语,予以补充。
目录
写在书前的译后感
编译说明
第一章 故乡和家庭
徽州人
我的家族——绩溪上庄胡氏
第一章 我的父亲
青年期的家难
考试和书院教育
吴大徽的知遇
在台湾任知州和统领

第三章 初到美国:康乃尔大学的学生生活
与不同种族和不同信仰人士的接触
我对美国政治的兴趣
放弃农科,转习哲学

第四章 青年期的政治训练
公开讲演的训练
学习议会程序
对世界主义、和平主义和国际主义的信仰

第五章 哥伦比亚大学和杜威
文科各系的教授阵容
杜威和实验主义
实证思维术

第六章 青年期逐渐领悟的治学方法
《诗三百篇言字解》
《尔汝篇》和《吾我篇》
论“校勘”“训诂”之学

第七章 文学革命的结胎时期
革命的导火线
孤独的文学实验大胆的革命宣言

第八章 从文学革命到文艺复兴
国语的文学文学的国语
文学革命的数种特征
中国文艺复兴的四重意义

第九章 “五四运动”——一场不幸的政治干扰
陈独秀入狱的经过
“科学”和“民主”的定义
“问题”与“主义”之争:我和马克思主义者冲突的第一回合

第十章 从整理国故到研究和尚
国学季刊发行宗旨
我在干些什么
研究神会和尚的始末

第十一章从旧小说到新红学
第一部“整理过的本子”
新红学的诞生

第十二章现代学术与个人收获
揭穿认真作假的和尚道士
老子比孔子更“老”
并不要打倒孔家店
双线文学的新观念
再谈谈中国思想史
中古期的宗教
骈体文有欠文明
现代的中国文艺复兴
附录
……
文摘 笔者虽未在“国际学社”住过一宵,但却是该社多年的“不居住社员”(nonresident member)。前后在该社十条街之内一住就住了二十五年。所以把这座“横看成岭侧成峰”的庐山,可说是看得十分透彻了。它不是像一些有成见的人所批评的什么“毒化”或“奴化”,但也不是胡适之先生心目中的那么“国际精神”得可敬可爱!正如我国古代儒者所说的:“鄙夫有问……必竭其两端而告之!”研究我国近代留学史的有心人,对“留美”这个制度,实在应该虚心地从“两端”去看,庶能得其三昧!
④笔者旅美三十载,早年亦有与胡适之先生类似的经验,写出来与老辈经验相印证,该也是个有趣的比较。
1949年春初,当我衣袋内只剩七元现款,而尚欠一周房租未付之时,一位年轻而多金的中国同学向我说,他如是我,他早就“发疯”了。但是我没有“发疯”,因为抗战期间,我流浪至陪都重庆之时,一袭单衣、一双草履之外,袋内只剩半个四川大铜板(当年四川铜元,可以一切为二)。那时在重庆没有“发疯”,如今在纽约身着西装、足登革履、腕带钢表,实在无“发疯”之必要!我相信天无绝人之路。
果然就在这人路将绝之时,忽然接到在“华美协进社”(The China House)做事的老同学艾国炎先生的电话。他说那时纽约郊区一个教会团体,组织了一个“中国学生辅助会”,来“辅助”绝粮的中国留学生。艾君问我愿不愿接受“辅助”。这既然不是什么“嗟来之食”,我对这辅助也就欣然接受了。
当时我们接受“辅助”的中国同学一共有三十人——十五男,十五女。我们被招待到有空房间的“辅助会”会员家中寄宿,每家住一人或二人。食宿免费之外,我们还有入城火车月票,好让我们每日返校上学;另外每人每月还有三十元的午餐费和零用钱。这些都是那些辅助会的会员们捐助的。
我被招待在一对何柏林老夫妇(Mr. & Mrs. George Hoblin)的家里。他们的孩子都长大了,家有余室,他们就招待我住入其家的顶楼。何君夫妇都是德裔二代移民。先生原先是一位修屋顶的工人,递升为公司下级职员。他二老知识虽不太高,但为人却极其和善,宗教信仰尤笃。他们家庭生活之有规律,实为我平生所仅见;而这一座上下四楼的花园洋房,被收拾得纤尘不染,简直干净到我不能相信的程度!
我们住定之后,这三十家“辅助会”会员,每逢周末,便轮流招待我们,举行茶会或餐会。他们给我们的印象实在太好了。其中一位熊夫人(Mrs. Elizabeth Schoen),最近(1977年圣诞节)还和我夫妇通讯,她说她八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