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415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64119195 ·条形码:97875641191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 |
 |
|
 |
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东南大学出版社
·页码:415 页
·出版日期:2010年01月
·ISBN:9787564119195
·条形码:978756411919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
内容简介 《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内容简介:行政区划是国家权力的空间配置过程,《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分上、下两编深入探究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对统县政区、县辖政区的沿革、发展脉络,各时期主要设置与管理体制作全景式的描述,归纳其各自沿革规律、发展机制,特别是对新中国成立以来这两个层级政区发展演化的内在机制分别作深入剖析,围绕当前行政区划改革,进行多角度、多学科、系统的理论和实践分析,构设出我国未来两个层级行政区划改革原则、目标路径与近期重点等。最后,《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提出统县政区的改革路径和县辖政区的体制改革方向,对于统县政区,提出留其“名”而改其“实”的“回归监督”的政策主张,对于县辖政区的改革,提出的诸如“县下辖市”等设想,其理想图景和最终目标,则是“推进自治”的政区治理结构。
《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从权力、空间、制度的视角系统分析“统县”与“县辖”两个政区层次的问题,紧扣时代发展脉搏,涉及我国当前行政区划发展的热点问题,可谓集科学性、前沿性、创新性与可读性于一体。可供国家有关部门的政策制定者,高校地理学、政治学等有关专业教学科研参考,也可供其他专业选用和社会读者阅读。
编辑推荐 《中国"统县政区"和"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是“当代中国城市-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之一,全书共分17个章节,主要从权力、空间、制度的视角系统分析“统县”与“县辖”两个政区层次的问题,紧扣时代发展脉搏,对我国当前行政区划发展的相关热点问题作了介绍,具体内容包括省制以来统县政区相关研究综述、统县政区的影响因素与相关理论分析、新中国统县政区的设置与管理体制、中国县辖政区相关研究综述、现行县辖政区体制的审视等。该书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导论
0.1 问题的提出
0.2 概念界定与研究范围
0.2.1 政区层级划分与概念界定
0.2.2 “县”在中国政区体系中的核心地位与“合法性”意义
0.2.3 研究的范围:统县政区与县辖政区
0.3 统县政区与县辖政区研究的基础理论
0.3.1 上层建筑与经济基础理论
0.3.2 政区竞争理论
0.3.3 行政区经济理论
0.3.4 行政区划层级与幅度关系理论
0.4 研究的意义
0.4.1 研究的理论意义
0.4.2 研究的实践意义
0.5 本书的结构
上编 省制以来统县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
1 省制以来统县政区相关研究综述
1.1 统县政区的沿革研究综述
1.1.1 元明清时期
1.1.2 民国时期(含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根据地时期)
1.1.3 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
1.2 近现代统县政区体制改革研究
1.3 统县政区相关理论研究进展
1.4 国外相关研究
1.5 简要评价
2 统县政区的影响因素与相关理论分析
2.1 统县政区主要影响因素分析
2.1.1 政治因素
2.1.2 经济因素
2.1.3 民族文化因素
2.1.4 历史因素
2.1.5 自然因素
2.1.6 其他因素
2.2 城市化、城乡关系理论与统县政区发展
2.2.1 城市化与城乡分治
2.2.2 城市增长极与城市型统县政区
2.3 本章小结
3 元、明、清统县政区历史研究
3.1 元代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
3.1.1 元代统县政区:路
3.1.2 元代统县政区:府
3.1.3 元代统县政区:州
3.1.4 元代准政区:转运司、宣抚司、宣慰司、肃政廉访司、统军司
3.1.5 元代统县政区小结
3.2 明代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
3.2.1 明代统县政区:府
3.2.2 明代统县政区:州
3.2.3 明代准统县政区:道
3.2.4 明代统县政区小结
3.3 清代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
3.3.1 清代统县政区:府
3.3.2 清代统县政区:直隶州
3.3.3 清代特有统县政区:直隶厅
3.3.4 清代准统县政区:道
3.3.5 清代特殊的统县政区:盟
3.3.6 清代统县政区小结
4 民国时期(含中国共产党根据地时期)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制度
4.1 中华民国政府时期的统县政区
4.1.1 北洋政府时期统县政区:以新道制为中心
4.1.2 国民政府时期的准统县政区:行政督察区
4.1.3 民国时期统县政区小结
4.2 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地的统县政区
4.2.1 土地革命时期根据地区划体制:“数县一省、省县直辖
4.2.2 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区划体制:“行署专署并行,战时多层管理
4.2.3 解放战争时期“承前启后、继往开来”的过渡性区划体制
4.2.4 革命战争时期统县政区小结
5 新中国统县政区的设置与管理体制
5.1 新中国专员公署区(专区)的设置与管理体制
5.2 “文革”时期地区的设置与管理体制
5.3 改革开放以来的地区设置
5.4 新中国城市型统县政区设置与管理体制
5.4.1 计划单列市、副省级市的设置与管理体制
5.4.2 地级市、市领导县体制沿革
5.5 新中国统县政区小结
6 省制以来统县政区沿革规律与机制分析
6.1 统县政区的沿革规律
6.1.1 管理层次:“沿”、“革”之间
6.1.2 管理幅度:变动曲折
6.1.3 政区分等:“县等制度
6.1.4 存废条件与演变脉络
6.2 新中国地级政区体制变迁的动力机制分析
6.2.1 分权化与地级政区体制变迁
6.2.2 政府职能转型与地级政区体制变迁
6.2.3 现代交通通讯技术发展与地级政区体制改革
7 地级政区的现实反思与问题分析I
7.1 关于市领导县体制的再认识
7.1.1 市领导县的设置模式考察
7.1.2 由地区行署到市领导县体制引发的论争
7.1.3 对市领导县体制的深入剖析
7.2 “强县扩权”的实践与内涵
7.2.1 “强县扩权”的实践
7.2.2 “强县扩权”的内涵
7.3 关于地级政区地位、作用的思考
7.3.1 地级政区地位作用考察
7.3.2 地级政区与省内经济区构建
7.3.3 地级政区与县域经济发展
8 统县政区改革路径的探索与思考
8.1 省县直达、市县同层:取消地级层次是不容置疑的大方向
8.2 减少层次、划分等级:省县直辖的过渡性策略
8.2.1 “政区层次”与“政区等级”辨析
8.2.2 省辖市县分等制的可行性
8.2.3 省辖市县分等方案设想
8.3 因地制宜、分期推进:省县直辖的路径选择与实施规划
8.3.1 因地制宜,按区域展开区划体制改革
8.3.2 因时制宜,分阶段推进区划体制改革
8.4 关于统县政区发展与改革的若干思考
8.4.1 关于统县政区发展的几个结论
8.4.2 关于统县政区改革的有关思考
下编 县辖政区的历史发展与当代改革
9 中国县辖政区相关研究综述
9.1 对当前乡镇管理体制的研究
9.1.1 对当前乡镇管理体制存在问题的研究
9.1.2 我国乡镇管理体制改革研究的相关文献综述
……
10 县辖政区研究的相关理论
11 历史时期我国县辖政区制度的演变
12 现行县辖政区体制的审视
13 新形势下县辖政区的重新定位与改革思路
14 实行县下辖市:我国市制与县辖政区体制创新的结合
15 积极推进我国县辖乡镇市自治体制
16 我国县辖政区体制改革的配套措施
17 结语:回归监督与推进自治——关于中国当代统县政区与县辖政区改革的总体思考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城市-区域问题是当代中国现代化建设中极其重要的命题,也是我国人文社会经济科学学者们长期关注的领域。改革开放以来,我从事城市-区域问题的研究主要侧重于行政区划视角。
我从1983年开始介入行政区划问题,1989—1993年提出“行政区经济”概念,以后又提出发展和完善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理论,至今已经有25个年头多了。2008年,我与我的部分学生们一起,认真商讨和策划,决定与东南大学出版社合作出版《当代中国城市一区域:权力?空间?制度研究丛书》,意在为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行政区经济理论注入新的活力,并从权力?空间?制度视角对当代中国城市-区域发展问题进行新的探索。如今,经过近3年的筹划与准备,《丛书》终于问世了!
在《丛书》出版之际,我作为“行政区经济”这一概念和理论的创始者,很有必要就行政区经济理论形成的来龙去脉和相关问题做一些说明,这对那些有志、有兴趣介入行政区经济理论建构的同志,或希望能够利用行政区经济理论来揭示或解释当代中国各种城市-区域的社会经济文化现象或问题以及规划、建设管理部门的同志们来说,可以提供更为清晰的学术发展思路。
文摘 插图:

我们认为,县(及县级政区)在中国的政区体系中具有核心和基础的地位,是各地地方特色、文化遗产形成的主要依托,也是政府治理“合法性”的重要表现。这可以从如下两个方面来分析:表象来看,从历史发展和现实态势而言,在长达2000余年不间断的发展历史中,县在客观上形成介于地方和基层之间,具有承上启下、沟通各方的作用的政区层级;而从深层来分析,县实际上还具有形成地方特色,并进而维系地方,形成地方性、地方遗产的重要作用,也是政府治理“合法性”的重要来源。
1)表象:历史发展与现实态势
从政区的历史发展来看,在各类政区体系中,县是最为稳定的,其延续性也最长。一般认为,县制产生于春秋,发展于战国,定制于秦代,并一直延续至近代,以迄于今,延续2500余年。同时,又贯穿不同社会形态,且其内在治理方式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而在职能定位上,县又一直为治权所及的最主要单位,具备完善的治理功能,可以承担较为全面的权责,县级官员也一直有所谓地方的“父母官”、“亲民官”的称呼。对此,谭其骧先生早于1940年代就曾有论述:“县乃历代地方行政区划之基本单位。州郡置罢,分并无常,境界盈缩不恒,县则大致与时俱增,置后少有罢并,比较稳定。……县则历代标准大致相似,虚置滥设者较少。一地方至于创建县治,大致即可以表示该地开发已臻成熟;而其设县以前所隶属之县,又大致即为开发此县动力所自来。”当代政治学者吴国光也认为:“‘县’在中国目前是行政区划的关键一环:低于县的层级(即目前的乡镇一级)并不具备全面的治理功能;而高于县的层级(包括地市一级和省一级)则距离民众较远,幅员更为广大,虽则其治理功能基本上是县一级的放大。在多种意义上,‘县’都是中国权力架构的基本单位。正因为如此,目前中国政治所面临的困境在县一级也特别突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