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科学与自然 >

国学大书院-山海经 搜神记(精美书签)

2010-03-08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页码:38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 ·ISBN:7807362251/9787807362258 ·条形码:978780736225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国学大书院-山海经 搜神记(精美书签) 去商家看看
国学大书院-山海经 搜神记(精美书签) 去商家看看

 国学大书院-山海经 搜神记(精美书签)


基本信息·出版社:三秦出版社
·页码:38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5月
·ISBN:7807362251/9787807362258
·条形码:978780736225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图书品牌:北京世纪山水文化

内容简介 《山海经·搜神记》:《山海经》仅仅31000多字,却是一部涵盖古代地理学、方志学、动物学、植物学、天文学、药物学、社会学、历史学、人文学、民族学和巫术学等集大成的旷世奇书。由西汉刘歆等人校刊而成,全书共18卷,分为《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记载了约100多个邦国,550座山,300条水道,以及这些邦国、山水的地理关系,风土民俗和重要的物产,还记载了140多个历史人物,以及这些人物的活动或世系。《搜神记》是我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东晋干宝编撰。干宝,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初史学家。《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搜神记》所记多为神灵怪异之事,也有一部分属于民间传说。其中《干将莫邪》、《李寄》、《韩凭夫妇》、《吴王小女》、《董永》等,暴露了统治阶级的残酷,歌颂了反抗者的斗争,常为后人称颂。
作者简介 《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不详。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等。 《搜神记》撰者东晋干宝(? ~336年),字令升,新蔡(今属河南)人。东晋初著名史学家,初为著作郎,因平杜有功,封关内侯,著《晋纪》,记西晋一代史事,今佚。《晋书·干宝传》说他有感于生死之事,“遂撰集古今神灵异人物变化,名为《搜神记》”。
媒体推荐 书评
《山海经》为小说之祖。——《四库全书》 《山海经》书中那些比较粗陋难懂和荒诞奇怪的东西,正是保留下来的原始社会的记录,正是精华所在,并非后人窜入。——中国科技史专家吕子方 《山海经》是一个名副其实的宝库,我们可以从中得到许多古人是怎样认识矿物和药物之类物质的知识。——[英]李约瑟 《搜神记》是一半真一半假的书籍。——鲁迅
编辑推荐 《山海经·搜神记》:《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中国古籍,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理著作。它包含了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多方面的内容。 《搜神记》是中国古代志怪小说的代表作,它记录了中国早期的神话传说、鬼怪故事、奇闻逸事等,内容丰富,情节离奇,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
目录
山经第一卷·南山经山 招摇山 /2堂 庭 山 /3 翼 山 /3 阳 山 /4柢 山 /5 爰 山 /5基 山 /6青 丘 山 /7箕 尾 山 /8柜 山 /8长 右 山 /9尧 光 山 /10羽 山 /11瞿 父 山 /11句 余 山 /11浮 玉 山 /12成 山 /12会 稽 山 /13夷 山 /13仆 勾 山 /13咸 阴 山 /14洵 山 /14 勺 山 /15区 吴 山 /15鹿 吴 山 /15漆 吴 山 /16天 虞 山 /17祷 过 山 /17丹 穴 山 /18发 爽 山 /19旄 山 /19非 山 /19阳 夹 山 /20灌 湘 山 /20鸡 山 /20令 丘 山 /21仑 者 山 /22禺 稿 山 /22南 禺 山 /22山经第二卷·西山经华山 钱来山 /24松 果 山 /24太 华 山 /25小 华 山 /25符 禺 山 /26石 脆 山 /27英 山 /28竹 山 /29浮 山 /29 次 山 /30时 山 /31南 山 /31大 时 山 /32 冢 山 /32天 帝 山 /33皋 涂 山 /34黄 山 /35翠 山 /35 山 /36钤 山 /37泰 冒 山 /37数 历 山 /38高 山 /38女 床 山 /39龙 首 山 /39鹿 台 山 /40鸟 危 山 /40小 次 山 /41大 次 山 /41薰 吴 山 /42 阳 山 /42众 兽 山 /43皇 人 山 /43中 皇 山 /43西 皇 山 /44莱 山 /44崇 吾 山 /45长 沙 山 /46不 周 山 /46 山 /47钟 山 /47泰 器 山 /48槐 江 山 /49昆 仑 丘 /50乐 游 山 /51蠃 母 山 /52玉 山 /52轩 辕 丘 /53积 石 山 /54长 留 山 /54章 莪 山 /55阴 山 /55符 山 /56三 危 山 /56 山 /57天 山 /58 山 /58翼 望 山 /59阴 山 /60劳 山 /60罢 父 山 /61申 山 /61鸟 山 /61上 申 山 /62诸 次 山 /62号 山 /63盂 山 /63白 於 山 /64申 首 山 /64泾 谷 山 /65刚 山 /65刚 山 尾 /66英 山 /66中 曲 山 /67 山 /68鸟鼠同穴山 /68崦 嵫 山 /69山经第三卷·北山经单 狐 山 /71求 如 山 /71带 山 /72谯 明 山 /73涿 光 山 /73虢 山 /74虢 山 尾 /75丹 熏 山 /75石 者 山 /76边 春 山 /76蔓 联 山 /77单 张 山 /77灌 题 山 /78小 咸 山 /79大 咸 山 /79敦 薨 山 /80少 咸 山 /81狱 法 山 /81北 岳 山 /82浑 夕 山 /83北 单 山 /83罴 差 山 /84北 鲜 山 /84 山 /84管 涔 山 /85少 阳 山 /86县 雍 山 /86狐 岐 山 /87白 沙 山 /87尔 是 山 /87狂 山 /88诸 余 山 /88敦 头 山 /88钩 吾 山 /89北 嚣 山 /90梁 渠 山 /90姑 灌 山 /91湖 灌 山 /91洹 山 /92敦 题 山 /92太行山 归山 /93龙 侯 山 /93马 成 山 /94咸 山 /94天 池 山 /95阳 山 /95贲 闻 山 /96王 屋 山 /97教 山 /97景 山 /97孟 门 山 /98平 山 /98京 山 /99虫 尾 山 /99彭 山 /99小 侯 山 /100泰 头 山 /100轩 辕 山 /101谒 戾 山 /101沮 洳 山 /101神 山 /102发 鸠 山 /102少 山 /103锡 山 /103景 山 /104题 首 山 /104绣 山 /104松 山 /105敦 与 山 /105柘 山 /105维 龙 山 /106白 马 山 /106空 桑 山 /106泰 戏 山 /107石 山 /107童 戎 山 /107高 是 山 /108陆 山 /108沂 山 /108燕 山 /109饶 山 /109乾 山 /110伦 山 /110碣 石 山 /111雁 门 山 /111帝 都 山 /111于毋逢山 /112山经第四卷·东山经 山 /114 山 /114 状 山 /115勃 山 /116番 条 山 /116姑 儿 山 /116高 氏 山 /117岳 山 /117 山 /117独 山 /118泰 山 /119竹 山 /119空 桑 山 /120曹 夕 山 /121峄 皋 山 /121葛 山 尾 /121葛 山 首 /122余 峨 山 /122杜 父 山 /123耿 山 /123卢 其 山 /124姑 射 山 /125北姑射山 /125南姑射山 /125碧 山 /125缑 氏 山 /126姑 逢 山 /126凫 丽 山 /126 山 /127尸 胡 山 /128岐 山 /128诸 钩 山 /129中 父 山 /129胡 射 山 /129孟 子 山 /130 踵 山 /130 隅 山 /131无 皋 山 /132北 号 山 /132旄 山 /133东 始 山 /134女 山 /134钦 山 /135子 桐 山 /136剡 山 /136太 山 /137山经第五卷·中山经薄山 甘枣山 /138历 儿 山 /139渠 猪 山 /139葱 聋 山 /140 山 /140脱 扈 山 /140金 星 山 /141泰 威 山 /141 谷 山 /141吴 林 山 /142牛 首 山 /142霍 山 /143合 谷 山 /143阴 山 /144鼓 镫 山 /144济山 诸山 /145发 视 山 /145豪 山 /146鲜 山 /146阳 山 /146昆 吾 山 /147 山 /148独 苏 山 /148蔓 渠 山 /148山 敖岸山 /149青 要 山 /150 山 /151宜 苏 山 /151和 山 /152山 鹿蹄山 /153扶 猪 山 /153 山 /154箕 尾 山 /154柄 山 /155白 边 山 /155熊 耳 山 /156牡 山 /156 举 山 /156薄山 苟林山 /157首 山 /157县 山 /158葱 聋 山 /158条 谷 山 /159超 山 /159成 侯 山 /159朝 歌 山 /160槐 山 /160历 山 /160尸 山 /161良 余 山 /161蛊 尾 山 /161升 山 /162阳 虚 山 /162缟羝山 平逢山 /163缟 羝 山 /163 山 /164瞻 诸 山 /164娄 涿 山 /165白 石 山 /165 山 /165密 山 /166长 石 山 /166傅 山 /167橐 山 /167常 山 /168夸 父 山 /168阳 华 山 /168苦山 休与山 /169鼓 钟 山 /170姑 山 /170苦 山 /171堵 山 /171放 皋 山 /172大 山 /172半 石 山 /173少 室 山 /174泰 室 山 /175讲 山 /175婴 梁 山 /176浮 戏 山 /176少 径 山 /176太 山 /177末 山 /177役 山 /177敏 山 /178大 山 /178荆山 景山 /179荆 山 /179骄 山 /180女 几 山 /180宜 诸 山 /181纶 山 /181陆 山 /182光 山 /182岐 山 /183铜 山 /183美 山 /184大 尧 山 /184灵 山 /184龙 山 /185衡 山 /185石 山 /185若 山 /186彘 山 /186玉 山 /186 山 /187仁 举 山 /187师 每 山 /187琴 鼓 山 /188岷山 女几山 /188岷 山 /189崃 山 /189 山 /190高 梁 山 /190蛇 山 /191鬲 山 /191隅 阳 山 /192岐 山 /192勾 山 /192风 雨 山 /193玉 山 /193熊 山 /193 山 /194葛 山 /194贾 超 山 /195首 阳 山 /196虎 尾 山 /196繁 缋 山 /196勇 石 山 /197复 州 山 /197楮 山 /197又 原 山 /198涿 山 /198丙 山 /198荆山 翼望山 /199朝 歌 山 /200帝 山 /200视 山 /200前 山 /201丰 山 /201兔 床 山 /202皮 山 /202瑶 碧 山 /202支 离 山 /203 山 /203堇 理 山 /204依 轱 山 /204即 谷 山 /205鸡 山 /205高 前 山 /205游 戏 山 /206从 山 /206婴 山 /206毕 山 /207乐 马 山 /207 山 /207婴 山 /208虎 首 山 /208婴 侯 山 /208大 孰 山 /209卑 山 /209倚 帝 山 /209鲵 山 /210雅 山 /210宣 山 /211衡 山 /211丰 山 /211妪 山 /212鲜 山 /212章 山 /213大 支 山 /213区 吴 山 /213声 匈 山 /214大 山 /214踵 臼 山 /214历 石 山 /214求 山 /215丑 阳 山 /215奥 山 /216服 山 /216杳 山 /216几 山 /217洞庭山 篇遇山 /218云 山 /218龟 山 /218丙 山 /219风 伯 山 /219夫 夫 山 /219洞 庭 山 /220暴 山 /221即 公 山 /221尧 山 /222江 浮 山 /222真 陵 山 /222阳 帝 山 /223柴 桑 山 /223荣 余 山 /224海经第一卷·海外南经海外南经 /226结 匈 国 /226南 山 /227比 翼 鸟 /227羽 民 国 /227二 八 神 /228毕 方 鸟 /228 头 国 /228厌 火 国 /229三 株 树 /230三 苗 国 /230 国 /230贯 匈 国 /231交 胫 国 /231不 死 民 /232岐 舌 国 /232昆 仑 虚 /232羿与凿齿战 /233三 首 国 /233周 饶 国 /233长 臂 国 /234狄 山 /234南方祝融 /235海经第二卷·海外西经海外西经 /236灭 蒙 鸟 /236夏 后 启 /236三 身 国 /237一 臂 国 /237奇 肱 国 /238形天与帝争神 /238女祭女戚 /239 鸟 /239丈 夫 国 /239女丑之尸 /240巫 咸 国 /240并 封 /241女 子 国 /241轩 辕 国 /241穷 山 /242诸夭之野 /242龙鱼陵居 /243白 民 国 /243肃 慎 国 /244长 股 国 /244西方蓐收 /244海经第三卷·海外北经海外北经 /245无 国 /245钟山之神烛阴 /245一 目 国 /246柔 利 国 /246共工之臣相柳氏 /246深 目 国 /247无 肠 国 /247聂 耳 国 /248夸父与日逐走 /248禹所积石山 /249拘 缨 国 /249寻 木 /250 踵 国 /250欧丝之野 /250三桑无枝 /251范 林 /251务 隅 山 /251平丘甘 /252北海诸兽 /252北方禺强 /253海经第四卷·海外东经海外东经 /254 丘 /254大 人 国 /254奢 比 尸 /255君 子 国 /255 /255朝阳之谷神天吴 /256青丘国九尾狐 /256帝禹命竖亥步 /256黑 齿 国 /257汤谷十日 /257雨 师 妾 /258玄 股 国 /258毛 民 国 /259劳 民 国 /259东方苟芒 /260海经第五卷·海内南经海内南经 /261瓯居海中 /261三天子鄣山 /261桂林八树 /261伯 虑 国 /262枭 阳 国 /262 兕 /263苍 梧 山 /263汜 林 /263知人名 /263犀 牛 /264夏后启之臣孟涂 /264窳龙首 /264建 木 /265氐 人 国 /265巴蛇食象 /266旄 马 /266匈奴开题之国 /266海经第六卷·海内西经海内西经 /267危与贰负杀窳 /267大 泽 /268雁 门 山 /268高 柳 /268后稷之葬 /268流黄酆氏国 /269流 沙 /269东 胡 /269夷 人 /270貊 国 /270孟 鸟 /270海内昆仑之虚 /270赤 水 /271河 水 /271洋 水 /272弱 水 /272开 明 兽 /272开明西凤皇 /273开明北不死树 /273开明东有诸巫疗窳 /274服常树上三头人 /274开明南树鸟 /275海经第七卷·海内北经海内北经 /276蛇巫山上操人 /276西 王 母 /276大 行 伯 /277犬 封 国 /277鬼 国 /278 犬 /278穷 奇 /278帝 尧 台 /279大 蜂 /279 /279 非 /280据 比 尸 /280环 狗 /280 /281 戎 /281林氏国驺吾 /281昆仑虚南汜林 /282从极之渊冰夷 /282阳 山 /283王 子 夜 尸 /283宵明、烛光 /283盖 国 /283朝 鲜 /284列 姑 射 /284射 姑 国 /284大 蟹 /284陵 鱼 /285大 /285明 组 邑 /286蓬 莱 山 /286大人之市 /286海经第八卷·海内东经海内东经 /287钜 燕 /287国在流沙中者 /287国在流沙外者 /287西胡白玉山 /288雷泽中有雷神 /288都 州 /289琅 邪 台 /289韩 雁 /289始 鸠 /290会 稽 山 /290岷 三 江 /290海经第九卷·大荒东经少昊之国 /293甘 山 /293皮母地丘 /293大 言 山 /294大人国大人市 /294小人国靖人 /294犁 尸 /295 国 /295合 虚 山 /296中 容 国 /296君 子 国 /296司 幽 国 /297明 星 山 /297白 民 国 /297青 丘 国 /298柔 仆 民 /298黑 齿 国 /298夏州盖余国 /299天 吴 /299鞠陵于天山 /299禺禺京 /300玄 股 国 /300有易杀王亥 /301女丑大蟹 /301孽摇羝与汤谷扶木 /302奢 比 尸 /302五采鸟相乡弃沙 /303猗天苏门山 /303 民 国 /303壑明俊疾山 /304三青马、三骓 /304女和月母国 /304应龙杀蚩尤与夸父 /305东海夔牛 /305海经第十卷·大荒南经踢、双双 /306苍梧之野 /306黑水玄蛇 /307巫山黄鸟 /307三 身 国 /308季禺国、羽民国、卵民国 /308不 姜 山 /308盈 民 国 /309不 死 国 /309去 山 /309不廷胡余 /310因 因 乎 /310季 国 /310 民 国 /311融 天 山 /311羿杀凿齿 /312蜮 民 国 /312宋山枫木 /312祖 状 尸 /313焦 侥 国 /313禹攻云雨 /314有国曰颛顼 /314张 宏 国 /315铡 头 /315岳 山 /315天台高山 /316羲和生日 /316盖 犹 山 /317小人菌人 /317南 类 山 /317海经第十一卷·大荒西经不周负子山 /318淑 士 国 /318女娲之肠 /318石 夷 /319狂 鸟 /319白 氏 国 /319长 胫 国 /320西 周 国 /320柜 格 松 /320先 民 国 /321北 狄 国 /321太子长琴 /321五采鸟三名 /322有虫状如菟 /322丰沮玉门山 /322灵山十巫 /323沃民沃野 /323三 青 鸟 /324轩 辕 台 /324龙 山 /324女 丑 尸 /325女 子 国 /325桃 山 /325丈 夫 国 /326州山鸣鸟 /326轩 辕 国 /326西海神兹 /326日 月 山 /327天 虞 /328常羲生月 /328青黄 /328孟翼之攻颛顼之池 /329鏖鏊钜山 /329屏 蓬 /329黄尸、比翼鸟、天犬 /330昆仑西王母 /330常 阳 山 /331女祭、女 /331寿 麻 国 /331夏 耕 尸 /332吴 回 /332盖 山 国 /333一 臂 民 /333大 荒 山 /333夏 后 开 /334互 人 国 /334鱼 妇 /335 鸟 /335偏句、常羊山 /335海经第十二卷·大荒北经附 禺 山 /337胡不与国 /337肃 慎 国 /338大 人 国 /338鲧攻程州山 /338先民山、木 /339叔 国 /339北 齐 国 /339先槛大逢山、禹所积石山 /340始 州 国 /340大 泽 /340毛 民 国 /340儋 耳 国 /341北极天柜山 /341夸父追日 /342无 肠 国 /342共工臣相繇 /343岳山寻竹 /343不 句 山 /343黄帝女魃 /344深目民国 /345赤水女子献 /345犬 戎 /345齐 州 山 /346一 目 人 /346继 无 民 /346中 国 /347犬 戎 国 /347苗 民 /347灰野山若木 /348牛 黎 国 /348章尾山烛龙 /348海经第十三卷·海内经朝鲜、天毒 /349壑 市 /349汜 叶 /349鸟 山 /350韩流生帝颛顼 /350不 死 山 /351肇山柏高 /351都广之野 /351若 木 /352灵山蠕蛇擢 /352盐长国鸟氏 /352九丘建木 /353窳、猩猩 /353巴 国 /353流黄辛氏国 /354朱 卷 国 /354赣 巨 人 /354黑 人 /355嬴民、封豕 /355苗民神延维 /355鸾鸟、凤鸟 /356狗、孔鸟 /356三天子之都山 /357苍 梧 丘 /357蛇山翳鸟 /357相顾之尸 /358伯 夷 父 /358幽都山、大幽国 /359钉 灵 国 /359伯陵生鼓、延、殳 /360 鲧 /360番禺、奚仲 /360 般 /361帝俊赐羿彤弓素 /361晏 龙 /361帝俊八子 /362巧叔均 /362炎帝子孙 /363鲧窃息壤 /363搜 神 记神农鞭百草 /365雨师赤松子 /365宁封子自焚 /365马皮蚕女 /365彭祖七百岁 /367焦山老君 /367嫦娥奔月 /367商汤祷雨 /368灌坛令太公望 /368三 王 墓 /368韩凭夫妇 /369紫玉与韩重 /370王道平妻 /372董永与织女 /373白鹤思侣 /374毛 衣 女 /374园客养蚕 /374千 日 酒 /374田里种玉 /375望 夫 冈 /376姥死城陷 /376龟 化 城 /377雌雄二童 /377蛇报隋侯恩 /377吴王脍余 /378焦 尾 琴 /378柯 亭 笛 /378李寄斩蛇 /379由基更羸善射 /380宋定伯与鬼 /380桑树生李 /381高 山 君 /381丹阳道士 /382周式之死 /382吴兴老狸 /383孙策杀吉 /384左 慈 /385葛玄使法术 /386乐羊子妻 /387王祥剖冰 /387华佗治疮 /388
……
文摘 书摘《山海经》是一部内容丰富、风貌独特的中国古籍,是一部具有较高学术价值的地理著作。它包含了古代神话、地理、物产、巫术、宗教、古史、医药、民俗、民族等多方面的内容。人们对《山海经》及其学术价值的认识,经历了一个反复曲折的过程。东汉时,著名的治水专家王景,被朝廷派去治理黄河,临行之时,明帝赠送一些参考书,其中就有《山海经》。北魏郦道元作《水经注》时,引用《山海经》达80余处。以后《隋书·经籍志》、《旧唐书·经籍志》、《新唐书·艺文志》及王尧臣《崇文总目》皆将其列入史部地理类书。到了近代,人们对《山海经》有了重新认识,普遍将其归入地理著作之列。《山海经》的今传本为18卷39篇,其中「山经」5卷,「海经」8卷,「大荒经」4卷,「海内经」1卷,共约31000字。记载了550山,300水道,100多邦国以及邦国的山水地理、风土物产等信息。《山海经》从东、南、西、北四个方面介绍了中华腹地的山川宝藏,特别是一些异鸟怪兽、奇花异石,见所未见,闻所未闻。在《山经》中,以山为纲,分中、南、西、北、东五个山系,分叙时把有关地理知识附在上面。全文以方向与道里互为经纬,有条不紊。在叙述每列山岳时还记述山的位置、高度、走向、陡峭程度、形状、谷穴及其面积大小,并注意两山之间的相互关连,有的还涉及植被覆盖密度、雨雪情况等,显然已具备了山脉的初步概念,堪称我国最早的山岳地理书。在叙述河流时,必言其发源与流向,还注意到河流的支流或流进支流的水系,包括某些水流的伏流和潜流的情况以及盐池、湖泊、井泉的记载。《山海经》的地域范围广泛。《南山经》东起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包括今浙、赣、闽、粤、湘5省。《西山经》东起山、陕间黄河,南起陕、甘秦岭山脉,北抵宁夏盐池西北,西北达新疆阿尔金山。《北山经》西起今内蒙、宁夏腾格里沙漠、贺兰山,东抵河北太行山东麓,北至内蒙阴山以北。《东山经》包括今山东及苏皖北境。《中山经》西达四川盆地西北边缘。《山海经》一书的作者和成书时间不详。过去认为为禹、伯益所作。现代中国学者一般认为《山海经》成书非一时,作者亦非一人,时间大约是从战国初年到汉代初年楚、巴蜀、齐地方的人所作,到西汉校书时才合编在一起。《山海经》现在最早的版本是经西汉刘向、刘歆父子校刊而成。晋朝郭璞曾为《山海经》作注,考证注释者还有清朝毕沅的《山海经新校正》和郝懿行的《山海经笺疏》等。《山海经》是知识的山,是知识的海,并以它广博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