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 ·ISBN:9787533643515 ·条形码:97875336435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回想那风 |
 |
|
 |
回想那风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安徽教育出版社
·页码:234 页
·出版日期:2005年05月
·ISBN:9787533643515
·条形码:97875336435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地之门丛书
内容简介 《回想那风》内容简介:回想是人的反刍。咀嚼昨天。昨天总是丰厚的,我们不得不面对今天和明天的多彩而喧嚣的浅薄。回想,是一杯没有污染的情水,可以滋养疲倦的心灵和饥渴的细胞。一般来说,我回想故我在,是排除了行尸走肉的生命的象征,沉浸回想好比酿一坛酒,拾回昨天的芳香或追溯别的什么,比如,人的生命是哪一囝风卷来的完美而又脆弱的种子?
如果没有回想,这个世界还会灵智闪烁吗?
我们这代人不能把所有的树木都砍尽了,不能把所有的清水都污染了,我们的子孙后代正源源不断地哭着、喊着生出来。
真应该回想那风了,风穿过的门窗,门对着的山,窗含着的水。
门关上了。窗打开……
作者简介 徐刚,1945年出生于崇明岛,世代农人之后,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
徐刚以诗歌成名,作品有《抒情诗100首》、《徐刚9行抒情诗》及散文集《秋天的雕像》、《夜行笔记》、《林中路》等。近十多年主要从事人与自然的研究和环境文学写作。主要作品有《伐木者,醒来!》、《中国,另一种危机》、《绿梦》、《倾听大地》、《守望家园》、《地球传》、《长江传》、《国难》等。
另外,徐刚的多篇作品入选大学和中学语文教材。《守望大芦荡》、《森林写意》、《小草》、《小河》等作品分别收入上海,北京中学语文教材或补充教材及全国中专技校教材,《中国风沙线》选编入大学报告文学辅导教材。《伐木者,醒来!》列入《绿色经典》文库。
徐刚的作品曾获得过首届徐迟报告文学奖、中国环境文学奖、中国图书奖、冰心文学奖等奖项。徐刚本人是地球奖得主。
编辑推荐 《回想那风》:大地之门丛书。
目录 自序
敢问沧桑岁月,雪在何方
引子:回想那风
旅途
故乡漫笔
人生断想
小草
小河
小鸟
摇篮啊,摇篮
你新月一样美丽、明朗、深远
大地书
林中路
鸣沙之祷
回想渔港
流沙白根
天使驿站
残贝旧雪
飘渺尘埃
蛰伏是美丽的
土地民谣
风车蝴蝶
落花流水
结语:大夜无疆
后记
……
序言 雨或者雪还有淡淡的雾笼罩下的山村、旷野,那是风景。我常常想起,当夏日的惊雷在崇明岛上空的云层里震响,江海边缘的大芦荡起伏呼啸,然后是大雨如注。母亲和姐姐在茅草屋端着盆盆罐罐四处“捉漏”,而我却痴痴地望着屋外的风雨,少小年代的敬畏,对天的敬畏,便是这样发生的。后来,我到西保小学读书了,每逢这样的雷雨天,既没有钉鞋——一种用油布做鞋面、鞋底有钉子的老式雨鞋——也没有雨伞,便只有飞快地赤脚奔跑,在雨中。
如今想来,夏日的雷雨是一种诱惑,诱使你冲进疾风暴雨中,有一种催人冒险的冲激力,可以全身心地感觉雷鸣电闪和暴雨的风景,但肯定有摔倒乃至遭到雷击的风险。冬日的雪就不一样了。上世纪50年代的崇明岛不仅有雪,而且有大雪,那漫天飞雪温柔而飘逸,一片一片的似乎是在挽留我童心。上学放学时便一路打雪仗,找不到路,有几次滚到了河沟里,从头到脚都陷进了冰冷的温柔中。雪天无风,家家户户的炊烟会从烟囱里笔直往上升腾,会有写诗画画的冲动。那雪花竟然也牵动着一个乡下少年的茫然无绪的思,不识愁滋味的日子将要过去了。
文摘 岁月把仅剩的天真丝丝缕缕地连根拔走,我便身轻如云,随风而去。自从离开母亲和田埂小道,我便成了流浪者,找不到回家的路。
于是便回想,母亲的背影,草棚和竹床,篱笆上的牵牛花,小河畔的芦苇丛……
生命的一部分,是回想补给的清凉液。
回想那风。
晃动的柳树晃动的村路晃动的心,风的湿润使我想发芽,风牵着我的心要去触摸风的深处。
春天的风是绿的。
秋天的风是黄的。
曾经追过风,奔跑在风带来的潇潇雨阵中,积蓄在血液里,使我至今还没有枯槁。
我生活在缺水的都市。
闭上眼睛,拿来昨天的风和雨,灵魂湿漉漉,不用打伞,窗外月光泻地。
回想的自由自在,可以让时光短暂倒流。
回想之时,世界便充溢着无序和混沌的美丽。这无序不会影响现实生活中的交通及能源的输送,这混沌也不会使水泥楼群及铁门钢窗扭曲或者消失。同样的道理,这美丽却也只是回想者所独享的。日落西山,月上东山,一切依旧。所有大睁着的眼睛看不见的,则是时光在意识中的另一种形态,它逆向回溯,重视过去,失而复得,死而复生。
海德格尔在黑森林的林中小路上走着,他说:“神圣的大地是万物之母,具有深邃性。”
现实是愈来愈物化了,大地上展现着技术与破坏,家园的神圣已经面目全非。水泥和煤烟窒息着精神与灵智,静思默想,仰望星空,都成为遥远及不可思议,雨是酸的,水是浊的,天上有空洞。
这个世界繁华得像荒漠。
高楼大厦的钢筋水泥,甚至阻隔着回想的空间。
后记 编辑这套名为《大地之门》的小书,努力做到精美一点,是我心仪已久而未能付之行动的,今年春夏之交却由包云鸠先生提出,又在尚燕彬女士的辛勤责编下,终于付梓。感激之表一时难以言表。这几本薄薄的书凝聚着我生命的一部分,就算是几粒拣选出来的沙子。
大约有十七八年了,我把相当一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田野调查上,了解中国土地荒漠化、江河与湿地等关于生态环境的状况,走得最多的是西部,更确切地说是河西真诚廊以西,风沙线和干裂土壤以及大漠戈壁,胡杨红柳从此烙印在心的深处,成为一种生命感觉。我从大地之上、之中得到启迪,由此而发出的思之种种,应是我写作生涯中最值得庆幸的一段历程,至少在这举世滔滔皆方利的年代,我曾在旷野中呼告守望,我没有变得更为浅薄,但,深刻与闹贵是谈不上的,尤其是和大地之上的万类万物相比,我怎么能连根带叶地理解一根小草?我该如何去感觉在荒漠中兀自高大,而到了秋天那叶子金黄得醉人的独枝胡杨呢?
我只是苍白地呼告过,并且重复着,关于土地,关于水,关于五谷杂粮,关于种草种树,关于小心翼翼地接近辉煌……我寻找着大漠中的一点点绿色,荒野中种树人的背影,还有塔里木河枯死的胡杨,不久前刚刚成为废墟的一处风沙线上的院落,抚摩正在风化的羊屎球,抚摩这岁月流逝。牧者和羔羊,今在何方?
所有的片段或者章节乃至题目,都只是我从大地上拾得的若干记录以及一个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