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六计(诸子百家卷)(修订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古藉出版社 ·页码:1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0598882X/9787805988825 ·条形码:9787805988825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三十六计(诸子百家卷)(修订版) |
 |
|
 |
三十六计(诸子百家卷)(修订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山西古藉出版社
·页码:136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0月
·ISBN:780598882X/9787805988825
·条形码:978780598882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家庭基本藏书
内容简介 《三十六计》的内容看似简单,然其内容却非常丰富。兵学经典《孙子兵法》,也只专论十三个问题,而《三十六计》所讲的却是三十六个专题。大体而言,第一套“胜战计”是强势一方取胜的谋略,第二套“敌战计”是敌我力量相当时取胜的谋略,第三套“攻战计”是两军对垒时互相攻战的谋略,第四套“混战计”是局势不明时取胜的谋略,第五套“并战计”是为了取胜结盟拉友的谋略,第六套“败战计”是敌强我弱时以柔克刚的谋略。这六套计谋组合为一大套计谋,包括了战争、战役、战斗的方方面面,可以说,完全是战争中实战经验的总结。而总结这些经验的文人们,绝不仅仅是一般的文弱书生,必当是如《水浒传》中的智多星吴用、李白成帐下的牛金星之类颇有实战经验的文人。然而,如果仔细分析三十六计的内容,有些计谋也有其牵强附会处,或互相近似处,比如“趁火打劫”在某种程度上与“混水摸鱼”近似,“声东击西”与“暗渡陈仓”近似;至于六套计谋的划分也有不尽准确处。这些都可看出三十六计成于民问又用于民间的特点。
目录 前言
总说
第一套 胜战计
第一计 瞒天过海
第二计 围魏救赵
第三计 借刀杀人
第四计 以逸待劳
第五计 趁火打劫
第六计 声东击西
第二套 敌战计
第七计 无中生有
第八计 暗渡陈仓
第九计 隔岸观火
第十计 笑里藏刀
第十一计 李代桃僵
第十二计 顺手牵羊
第三套 攻战计
第十三计 打草惊蛇
第十四计 借尸还魂
第十五计 调虎离山
第十六计 欲擒故纵
第十七计 抛砖引玉
第十八计 擒贼擒王
第四套 混战计
第十九计 釜底抽薪
第二十计 混水摸鱼
第二十一计 金蝉脱壳
第二十二计 关门捉贼
第二十三计 远交近攻
第二十四计 假途伐虢
第五套 并战计
第二十五计 偷梁换柱
第二十六计 指桑骂槐
第二十七计 假痴不癫
第二十八计 上屋抽梯
第二十九计 树上开花
第三十计 反客为主
第六套 败战计
第三十一计 美人计
第三十二计 空城计
第三十三计 反间计
第三十四计 苦肉计
第三十五计 连环计
第三十六计 走为上计
……
文摘 第一计瞒天过海
备周则意怠,常见则不疑。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太阳,太阴②。
注释
①瞒天过海:据《永乐大典-薛仁贵征辽事略》载,贞观七年(634),唐太宗率三十万大军御驾征伐今辽宁一带。当大军来到大海边时,无计过海。这时,忽传有近居海上之人请求见驾,且备好过海军粮。帝大喜,来到海边。只见此人东向倒步引帝入室,室内窗户皆以彩幕遮围。百官入座,宴饮甚乐。不久,风声大起,波涛如雷,人身动摇,良久不止。帝大惊,令近臣揭开彩幕一看,方知并不在百姓家中,大军已然航行于海上。原来,此海上之人为新招壮士薛仁贵装扮。此一出“瞒天(天子)过海”之计,正是他策划的。
②太阳、太阴:指过分公开的形式里,隐藏着过分隐密的内容,而且不易被人察觉。据传阴阳对立的概念最初由中华人文先祖伏羲发明,此即以阴阳组成的八卦。后来,据司马迁讲,周文王将八卦推演成六十四卦,阴阳对立之中,亦有阴阳互相转换、互相杂糅的表现。古代的军事家们将阴阳对立统一的概念用在指挥战斗的行动中,就总结出了奇正、柔刚、明暗、后先、虚实、退进等阴阳相对的关系。从运用计谋的角度说,阴谋置于公开正常的表现形式之中,正是“太阳”则“太阴”,阴谋转化成“阳谋”,恰好是最大、最高级的阴谋。
译文
防备太过周密,则意识易于松懈;经常见的事物,则不易引起怀疑。所以说,秘计正是隐藏在公开的事物中,而不与公开的事物相对立。太过公开的形式,往往隐藏着太过深奥的机密。
新评
“瞒天过海”之计,其核心就是将阴谋公开化而不为人觉察,抑或叫“阳谋”也未尝不可。故其释词有言日:“阴在阳之内,不在阳之对。”而且进一步说:“太阳,太阴。”就是说,越是大的阴谋,往往就越是以公开的方式出现,因为它太公开了,人们反而极易相信,信焉不察,以故上当。这样的大“阴谋”,它所造成的危害也就更大,故而可称是最高的计谋。所以,三十六计的编者将“瞒天过海”列为第一计,也是大有深意的。
战例一
贺若弼渡江灭陈
公元589年,隋朝大将贺若弼率大兵攻打南朝的陈国。为达成战争的突然性,贺若弼故意经常组织部队调防。每次调动,都令部队在历阳(今安徽省和县一带)集中,且令三军大张旗鼓,迷惑陈国守军。陈国起初以为隋朝大军将至,乃尽发国中兵马,准备迎战;待发现并非隋军出击,遂撤军休整。如此多次调防后,陈国已然麻痹,戒备松懈,直到一天隋朝大军渡江而来,陈国守军竞未察觉,以致一触即溃,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