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医养生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802316447 ·条形码:97878023164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医养生学 |
 |
|
 |
中医养生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中医药出版社
·页码:23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802316447
·条形码:97878023164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
内容简介 《中医养生学》是中医学特有的一门学科,是中医养生康复专业的主干课程之一,也是中西医临床医学、针灸推拿学等相关专业或专业方向的必修课之一。主要介绍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常用的养生方法和技能,以及中医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中医养生学涉及的学科范围非常广泛,与中国传统的医、史、文、哲等相互渗透。本教材在编写过程中,既注重汲取前人诸家养生理论和方法之精华,突出中医养生的特点,又有机地融入中医养生的现代研究成果,对养生方法的作用机理进行了阐释。本教材编写人员均为长期从事中医养生学教学工作的一线教师,编写中,坚持传统与现代相结合,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尽力编写出既符合时代特点,又彰显中医特色的养生学教材。
全书分上、中、下三篇,上篇为中医养生学的基本理论,主要有概论、发展简史、养生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原则;中篇为常用的养生方法,主要包括精神养生法、起居养生法、药食养生法、传统运动养生法、针灸养生法、按摩养生法、房事养生法及其他养生法;下篇为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主要有因人制宜、因时制宜、因地制宜和部位养生等。
编辑推荐 《中医养生学》由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
目录 上篇 养生学的基础理论知识
第一章 概论
第一节 养生学的概念
第二节 养生学的特点
一、以中医理论为指导
二、以和谐适度为宗旨
三、以预防为核心
四、以综合调摄为原则
五、以适应广泛为模式
第二章 中医养生学发展简史
第一节 萌芽(上古时期)
第二节 奠基(春秋战国时期)
一、《周易》养生说
二、道家养生说
三、儒家养生说
四、杂家养生说
第三节 形成(秦汉时期)
一、《黄帝内经》的成书——中医养生学的确立
二、养生理论与实践的深化一中医养生学的支撑
第四节 完善(晋隋唐时期)
一、道教学说与道教养生
二、佛教养生思想的传入
三、三教归一及其与医学养生的融合
第五节 突破(宋金元时期)
一、中医养生事业的发达,理论与方法的完备
二、老年养生保健的肇始
三、药物养生走上正轨,食物养生普及盛行
四、金元四大家对养生理论的突破
第六节 发展(明清时期)
一、藏象学说与养生理论的结合
二、综合调养法的全面开发
三、老年养生保健的再度兴盛
第七节 振兴(现代)
第三章 中医养生学的寿命观
第一节 生命
一、生命的本源
二、生命存在的时空特征
三、生命的本质
四、贵重生命
第二节 寿命
一、天年
二、我国预期平均寿命的变化趋势
三、健康长寿的特征
第三节 衰老
一、衰老和早衰
二、促使衰老的因素
三、衰老的机理
附衰老的现代研究
第四章 中医养生学的基本原则
第一节 法天顺地
一、顺四时而养
二、顺昼夜而养
三、顺月之盈亏而养
四、顺地域而养
第二节 形神共养
一、形神合
二、养神养形
第三节 动静结合
一、动静互涵
二、动静平衡
三、动静结合的摄生保健
第四节 协调平衡
一、协调阴阳脏腑
二、和谐人事
三、有常有度
第五节 保精养气
一、内养正气,外慎邪风
二、保精养气重在脾肾
中篇 常用的养生方法
第一章 精神养生法
第一节 情志与健康
一、情志的含义
二、情志的生理基础
三、情志与健康
第二节 调神养神法
一、调养精神的基本原则
二、调养精神的主要方法
第二章 起居养生法
第一节 起居养生的意义与原则
一、起居养生的意义
二、起居养生的原则
第二节 起居养生的内容
一、安于居处
二、劳逸结合
三、衣着服饰
四、通畅二便
五、安卧睡眠
第三章 食药养生法
第一节 食药的养生作用及原则
一、食药的养生作用
二、食药养生的原则
第二节 常用养生食药介绍
一、补益类
二、健胃消食类
三、调肝类
四、理肺类
五、清热类
六、通便类
七、化痰化瘀类
八、其他
第四章 传统运动养生法
第一节 运动养生的作用机理及原则
一、作用机理
二、运动养生的原则
第二节 运动养生的特点和优点
一、运动养生的特点
二、运动养生的优点
第三节 传统运动养生流派
一、医家养生派
二、儒家养生派
三、道家养生派
四、佛家养生派
五、武术养生派
六、民间养生派
第四节 常用传统养生功法
一、放松功
二、保健功
三、八段锦
四、易筋经
五、五禽戏
六、六字诀
七、太极拳
第五章 针灸养生法
第一节 针灸养生的机理
一、疏通经络、调和气血
二、平衡阴阳、协调脏腑
第二节 针灸保健方法
一、常用的针灸保健法
二、常用针灸保健穴位
三、针灸养生的手法
四、针灸养生的注意事项
第六章 按摩养生法
第一节 按摩养生机理与特点
一、按摩养生的机理
二、按摩养生的主要特点
第二节 按摩养生方法
一、常用的按摩养生手法
二、常用的按摩养生方法
三、按摩养生的一般顺序
四、按摩养生的注意事项
第七章 房事养生法
……
下篇 审因施养(养生方法的具体运用)
第一章 因人制宜
第二章 因时制宜
第三章 因地制宜
第四章 部位养生
……
序言 “新世纪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规划教材”是依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教育教材建设与改革的有关精神,在教育部、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规划指导下,由全国中医药高等教育学会组织、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联合编写、中国中医药出版社出版的高等中医药院校本科系列教材。
本系列教材采用了“政府指导、学会主办、院校联办、出版社协办”的运作机制。为确保教材的质量,在教育部和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指导下,建立了系统完善的教材管理体制,成立了全国高等中医药专业教材建设专家指导委员会、全国高等中医药教材建设研究会,对本系列教材进行了整体规划,在主编遴选、教学大纲和教材编写大纲、教材质量等方面进行了严格的审查、审定。
本系列教材立足改革,更新观念,以新的专业目录为依据,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按主干教材、配套教材、改革创新教材分类,以宽基础、重实践为原则,是一套以国家规划教材为重点,门类齐全,适应培养新世纪中医药高素质、创造性人才需要的系列教材。在教材组织编写的过程中引入了竞争机制,教材主编和参编人员全国招标,按照条件严格遴选,专家指导委员会审议,择优确定,形成了一支以一线专家为主体,以老带新的高水平的教材编写队伍,并实行主编负责制,以确保教材质量。
本系列教材编写实施“精品战略”,从教材规划到教材编写、专家审稿、编辑加工、出版,都有计划、有步骤实施,层层把关,步步强化,使“精品意识”、“质量意识”贯彻全过程。每种教材的教学大纲、编写大纲、样稿、全稿,都经过专家指导委员会审定,都经历了编写会、审稿会、定稿会的反复论证,不断完善,重点提高内在质量。尤其是根据中医药教材的特点,在继承与发扬、传统与现代、理论与实践、中医与西医等方面进行了重点论证,并在继承传统精髓的基础上择优吸收现代研究成果;在写作方法上,大胆创新,使教材内容更为系统化、科学化、合理化,更便于教学,更利于学生系统掌握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注意体现素质教育和创新能力与实践能力的培养,为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创造条件。
文摘 第一章 概论
中医养生学,是中华民族灿烂古代文化的精华,是中华民族长期同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崽结。中医养生学既有系统的理论,又有可靠的实践经验以及鲜明的民族特色,是中医学伟大宝库中的一枝奇葩,数千年来为中国人民的保健事业与繁衍昌盛作出了巨大贡献。
第一节 养生学的概念
养生,最早见于《庄子》内篇,其有“养生主”一篇专论养生。古又谓之“摄生”。《老子》中有“善摄生者”之说。从词义而言,“养”即保养、调养、补养、护养之意;“生”即生命、生存、生长之意。从含义而言,与养生相似的称谓,除摄生外,尚有治身、养性、道生、保生等;对老年人之养生,又有寿老、寿亲、养老、寿世等。简而言之,养生就是采取措施保养生命,提高生命质量,延长寿命的行为。
养生学,作为一门学科,有其自身的体系与完整的理论。养生学是人类为使未病之人不病或少病得以健康长寿,为使有病之人提高生存质量以防变防复甚或带病长寿,根据生命与疾病发生发展规律而确定的理论,是对各类养生方法与手段具有重要指导意义的学说。
养生学是中医学重要的组成部分,它是以中医基本理论为指导,探索和研究生命的规律,以颐养身心、增强体质、预防疾病的理论和方法为宗旨,进行综合性养生保健活动,从而达到强身防病防变防复,以延年益寿为目的的学科。养生学归属于中医理论体系,又与其他学科有着纵横交错的关系,涉及面甚广。但是,由于养生学独具特色的理论观点、丰富多样而积极有意义的方法手段、普及性与大众化的行为模式,使其逐渐形成并发展成一门相对独立的新兴学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