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青春 >

青春文学典藏书系:永无岛

2010-03-07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页码:2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079021X/9787500790211 ·条形码:9787500790211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青春文学典藏书系:永无岛 去商家看看
青春文学典藏书系:永无岛 去商家看看

 青春文学典藏书系:永无岛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少年儿童出版社
·页码:29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4月
·ISBN:750079021X/9787500790211
·条形码:978750079021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青春文学典藏书系

内容简介 《永无岛》原名《隔着栅栏的爱情》。在阅读水格《永无岛》的时候,耳边响起了《毕业生》中的主题曲:thesongofsilence(《寂静之歌》),文本中如花如梦的高中生和大学生在暗夜中独行,犹如一个个面色苍白的幽灵,踯躅在寂静的歌声中。文本唯美且感伤,氤氲着青春的寂静与喧嚣,这种寂静中的喧嚣划过寂寞的夜空,漂浮在走向成人世界的路上。在通向成年的弯曲小径上,洒落了阳光的眼泪、滴血的童真和无限的怅惘。水格很擅长在一个相对封闭的校园时空中,打开一扇通向少年心智的门,这扇门对于日常经验的成人世界是封闭的,因此在水格的文本中,父母永远只是一个个影子,这些影子是少年心中成人的父母,带着成人世界的尴尬、挫败与沮丧。只有在父母的青春期,少年的记忆中才能还原父母少年的性情与生命的飞扬。《永无岛》仍然是一部成长小说,在作者虚构的叙事中,呈现出的是古老的话题:童真世界的解构与破碎,少年性情的挫折与坍塌,对于走向现实经验的拒斥与反抗。而这一切又在虚构的文本中呈现出对于成人世界安宁、平静甚至庸常的一种暗示与和解。因此,水格在后记中称文本中人物为“孩子们”,的确,少年心性与少年行径绽放在永远青春的时空中,而当我们意识到这些的时候,心境已经苍老荒凉。
水格笔下的岛屿和童童在拥有爱情之际,却在灵魂与肉身之间挣扎彷徨。这是一种难以解释的迷乱,这种迷乱可能是这个时代价值体系困境的一种映射。在一个欲望幻觉的集市上,新出笼的小男生和小女生对于物质、享乐天然的亲近,自然会淡忘关于贞操、自律和道德的清规戒律。因此,在戏剧性的张力下,青春因为过多身体的欲望而提前衰老,在虚拟的情节游戏中,岛屿们提前挥霍了青春年少的纯真、爱情甚至身体,而最终在现实经验的世界回到了简单的原点——就像打完一个游戏之后,按下结束键,返回平静如水又单调乏味的校园。作为一个大四的青涩男生,背着行囊,做出一个出走或回归的姿态,等待着日常经验的涤荡、磨练和打击。
校园爱情系列仍然是青春文学不老的主题。单纯唯美的青涩情感,在校园游走的爱情,开启着青春的身体与精神。在类似于钢琴行板的抒情中,我们能够呼吸到青春勃发的气息,以及青涩气息中的稚嫩与脆弱。眼泪飘飞在黑色的长发之间,单纯的心智激荡在熙攘的校园人流中。水格《永无岛》作品仍然让人想起20世纪二三十年代一批作家的青春叙述,即所谓的自叙传色彩颇浓的作品。在清新和非常细致的风格化写法中,凸显出作者对于一个时代青春的细腻感受和体验。世界在这里是变化的,但是变化又不是很大的,而追求唯美的单纯的内心实在是一种绝大的诱惑,让作者始终保持了对于生活和艺术同样矜持的姿态,在且行且看的姿态中,文本带上了小品文的性灵感受。这类文本非常适合青春文学内在伤感唯美的品质,同时提供了更为平实亲切的青春叙事类型。
作者简介 水格,中国青年作家学会副主席,80年代表作家。  代表作品:《半旗》、《隔着栅栏的爱情》、《刻在树干上的结夏》、“青耳系列”(四卷)、“未成年系列”(三卷)。
媒体推荐 珍爱文学,亲近生活,叩问良知,诚实写作,这也是我对我年轻的同行们的希望。希望我们共勉。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青年作家是中国文学的未来,我们对他们寄予非常深厚的希望。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胡平
抓住一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充分探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我们已经不是孩子,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超越自己,就没有人会替我们去超越。
  ——青年作家 张悦然
编辑推荐 《青春文学典藏书系:永无岛》第一次大规模盘点十年间青春文学精华!极其权威、极其盛大、极其冷静、极其华丽的集体亮相!蒋峰、水格、颜歌、马中才、李海洋全心缔造无畏年代!
比《麦田守望者》更大胆的青春,比《路上》更不安的灵魂,比《情书》更羞涩的爱恋。
珍爱文学,亲近生活,叩问良知,诚实写作,这也是我对我年轻的同行们的希望。希望我们共勉。
——中国作家协会主席 铁凝
青年作家是中国文学的未来,我们对他们寄予非常深厚的希望。
——中国作家协会创研部主任 胡平
抓住一代青少年的内心世界,充分探索。
——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张颐武
我们已经不是孩子,如果我们自己不去超越自己,就没有人会替我们去超越。
——青年作家 张悦然
目录
当代文学的青春证明
充满革命的“80后”青春写作
第一回 二月邂逅
第二回 裂痕
第三回 纪实与虚构(上)
第四回 在褐海(上)
第五回 榛·孤独站立
第六回 错误
第七回 纪实与虚构(下)
第八回 苏
第九回 离
第十回 朋克之城
第十一回 方向
第十二回 向绝望挺进
第十三回 在褐海(下)
第十四回 榛·依然站着
第十五回 奔丧
后记
隔着爱欲的栅栏歌唱
……
序言 出生于20世纪80年代的被习称为“80后”的青年作者或青春文学写手,出道已有一些年头,人们对他们早已不陌生;他们之中涌现出来的作者络绎不绝,成群结队,有的已成为少男少女们追逐的偶像;而出自他们之手的作品也是摩肩接踵、五花八门,有的已成为图书市场的宠儿。但即使热闹如此,我还是相当看重这套文学书系的推出,并愿意为之摇唇鼓舌。我的这种态度与看法,自有我的因由和道理。
“80后”作为一个写作群体,是在这个世纪之初逐渐显露头脚的,但他们最先是浮现于图书市场,流行于学生群落,而不是显现于主流文坛,流传于文学领域。他们的作品的联袂出现,为文学图书的发行与销售新添了一个很大的门类,那就是包含了校园文学、流行文学和一些网络文学在内的“青春文学”。
我一向认为,“80后”写作的兴起及青春文学的兴盛,除去“新概念”作文大赛的持续催生和市场运作的强力推动两个外在因素,其内在的动因是反映了学生的生活,表现了学生的情绪,满足了学生的需要,总体来说是学生作者的写作内在而普遍适应了学生读者的阅读的结果,这其实是对主流文坛长期以来所严重忽略的一个缺项甚至是盲点的适时弥补。但就文学意味和文学品质而言,还有显而易见的不足与差距。这既主要表现在他们的一些写作过于囿于自我的经验,作品容量狭小和显得轻飘上,又表现在多数作者的艺术想象普遍有限和文字表达尚嫌浅切上。而从作者身份的不确定性、写作的随机性与兼顾性来看,众多的“80后”作者本身也都带有“文学票友”的一些特征。正是在这样的意义上,我在(“80后”的现状与未来》(原载《长城》2006年第四期,后又贴在我的“新浪博客”上)的文章中,在整体肯定和宏观推介“80后”作者与作品的总前提下,就其写作的主体倾向,提出了“走上了市场,没有走上文坛”的看法。这一说法虽然在后来引发了所谓的“韩白论争”,但即使在现在看来,我仍然不觉得这个说法有什么不妥。
我从2003年间开始介入对于“80后”写作的评论之后,一直没有中断过与“80后”作者的接触和对他们的作品的阅读,但说实话,也一直存在着一种难以言说的复杂感受与两难心绪;我一方面为他们中不少才俊的特异才情所吸引和打动,一方面又为他们常常把“市场”误当“文坛”而焦急;我一方面要发现他们那些鲜为人知的特点之所在,一方面又要指出他们尚不自觉的一些缺陷之所在。这种矛盾而复杂的情绪与心结,直到去年过后才不断有所缓解,因为我看到了这个群体髓之而来的分化与变化,以及由此显现出来的可喜的进步,所隐含的文学的希望。
首先是“80后”群体中的一些早已成名的作家,如张悦然、蒋峰、郭敬明等,都在新近的作品中表现出了与前不同的显著变异,如张悦然的《誓鸟》,以一个明代女子寻找记忆的历史故事,既表现出了现实与浪漫相混合的特异气息,更显现出由_女性个体书写过往历史的不凡才力。蒋峰在《淡蓝时光》中,以一个流浪青年看似偶然的情感际遇,写出了情爱与成长的重要关联,以及青春与人生的诸般况味。而郭敬明的《悲伤逆流成河》,一改过去以轻松方式表现嬉闹人生的老路,写学生生活和青春成长的悲苦与艰难,浓重的悲剧气息使作品平添了许多沉重的意味。这些变化之所以让人格外欣喜,是因为他们经由自己的努力探求有效地改变着自己已有的写作风格,而其锋芒所向,又是在向着“纯文学”写作大步进取。
其次是在“80后”群体中,近年来又不断地涌现出一些颇有才力和潜力的文学新人,他们的起点高,路子正,一出道就义无反顾地直奔“文学”的主题。如写出《大地之灯》的七堇年,写出《谁是谁的爱情》的王嘉,写出《双生水莽》的田原,写出《紫茗红菱》的鲍尔金娜,写出《春发生》的杨则纬,以及因中短篇小说在当下文坛开始引起人们关注的马小淘、镕畅、王莹、祁又一等。这种不急功近利而更重文尚艺的写作追求,使得他们得以绕开了“市场”的羁绊而与“文学”有了直接的对接,这同时又使“80后”群体中靠近文学性写作的可喜倾向进而更加凸显。
正是在这样一个背景下,这样的一个意义上,我看重这套可能会后来居上的青春文学典藏书系。
从我对这套文学书系的编辑出版者和首批作者的已有了解来看,这套作品丛书的编者与出版者——中国少年儿童新闻出版总社,一直以关注和适应文学青少年,不断推出新人新作为己任和所长,目前已是全国少儿图书与青春读物出版的重镇。这套丛书正是在这样累积已久的经验与眼光的基础上,精心挑选和细心编辑的。而这套丛书中的首批作者,如蒋峰、颜歌、水格、马中才、李海洋等,也写作有年,各有才情,在“80后”写作群体中属于既有艺术水准,又有文学追求的实力派。而这两者的密切合作与桴鼓相应,必使这套作品丛书以自己的特点惹人眼目,并造成应有的影响。别的预言不敢妄说,但这套丛书对于眼下逐步趋热的“80后”追求文学理想的热潮,以及进而提升青春文学的品质,可能会起到推波助澜或火上浇油的作用,却是可以预期的。
我希望由现在开始,由这套书开始,人们再来谈论“80后”时,潜台词中不再是“市场'80后'”、“文化'80后'”,或“网络'80后'”、“校园'80后'”,而是真正意义上的“文学'80后'”。
在这个意义上,不妨把这套丛书看做是一个意味着重要转折的标志,一个充满着文学希望的信号。
是为序。
2008年10月10日晚于北京朝内
文摘 第一回二月邂逅
我是岛屿。这是一个别致的名字。很多年来,我在思虑为什么我无多文化的父母给了我这样一个富于哲学意义的名字。“每个人都是一座孤岛”,J.M.库切在《青春》中写到,并试图让他的主人公去证明这一点。对此,我抱有同感。
我常常做梦,梦见一片浩瀚无垠的水域,天光云影,静谧无息。我就是岛,被隔绝了,水连着水,水之外还是无法逾越的水,或者水之外是些什么,我全然不知。就是这时,我感到万念炬灰、恐惧万分。
我所在的中学有尖尖的屋顶,小且精致的红色塑胶跑道。每天下午,有一些穿着白色校服的男生在操场上踢足球,常常是踢上两个小时的光景,大汗淋漓地坐在操场边的一小块枯绿色的草坪上喝水、说话、打闹。在不远处的艺教馆楼前的台阶上,每次都会坐着一个女孩,穿adidas牌子运动服,怀抱一瓶矿泉水,神情说不出的沉寂,像这个季节的落雪。其中一个男孩在比赛的间隙中偶尔跑过来,站在她面前,说几句话,她并不搭理,把手中的水轻轻地放在地上,站身,离开。这时候,其他的男孩就会一阵取笑。站在艺体馆门前的男孩怅然所失且尴尬地搔搔脑袋。
我是一月份来到褐海的。
之前,给这里的校长挂了电话。“你好,校长,我叫迟岛屿。JL师大的学生,想到贵校实习。”校长是个女的,说话有比较浓重的地方口音,而且平翘舌不分,将“迟”字读成“瓷”字。听上去总感觉有些滑稽。她铿锵有力地说:“那你就早点过来吧!我们这里2月份就开学。”我插了一句——“怎么那么早?”——“不早了,今年高考提前了一个月,这已经算是晚的了,高三学生要赶进度,要不最后的复习时间没法安排,你过来正好帮我们带一个班。”
我就这样来到了位于辽蒙两省交界处的褐海,似乎只是做了一次漫无目的的省际旅行。走之前,澹川下了很大的一场雪。我从学校里出来,在海丰大路上拦了一辆出租车,去车站附近苏的那所大房子。屋顶上已经落满了雪,看起来像是童话里的木头房子。我已经有几个月没来这里了。
苏不在家,曼娜肯定也不在。我不知道她们都逃逸到哪里去了。我甚至不知道在我离开的几个月里,她们是否进过这所房子。钥匙插进插孔,轻轻转动,咔咔咔——房间里的一切陈设如旧,恍若我昨天刚刚离开,地面上铺满了一层薄薄的灰尘,穿着鞋子走过去,它们会飞起来。桌上放着苏两个月前写的一张纸条,她说她要走,至于什么时候回来,她自己也不清楚,她嘱咐我看管好这大房子。我摇头笑笑,不知道这个老处女又要到哪里去传经布道。顺手拉
……
后记 这本书最初出版于2005年。当时的名字叫做《隔着栅栏的爱情》。距离写下这部小说的四年之后,被告知有重新印刷的价值,自然是感到由衷的兴奋。
新版之所以更名为《永无岛》,是缘于对这部小说的重新思索。这个故事里所有的人物,都在个体的命运深渊里挣扎、呐喊,试图破茧而出。每个人都想抵达的那个地方,不断以某种神秘的介质向外界散发着永无岛的信号,被人们捕捉、截获、破译——
如果世界上真存在那样一个地方,春暖花开,丰盈美好,透亮纯澈。那么,舍弃一切,勇往直前,在所不惜。我喜欢把我的人物放在人生际遇的风口浪尖之上,用人性和事故丈量着他们生命的宽度。其实这样的写作,更像是在浩淼壮阔的大海上航行,从日光倾城到星辉漫天。我就是一个水手,疲惫不堪,沉沦绝望,极端偏执。我在最黑暗的夜晚里,看到了海面尽头的天空散射出来的微弱光芒。
我确信,那里就是永无岛。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