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页码:31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801798872/9787801798879 ·条形码:9787801798879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凡事巧于方法 |
 |
|
 |
凡事巧于方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致公出版社
·页码:31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1月
·ISBN:7801798872/9787801798879
·条形码:978780179887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吉林九歌
内容简介 《凡事巧于方法》内容简介:近几年来,从中小学校的教育到公务员的应试,从科技领域的创新到工厂企业的实际操作……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越来越受到各行各业的重视。《凡事巧于方法》就是通过各类经典的案例和精细的分析,帮助各行各业的读者提高自己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所应该采取的途径、步骤、手段等。
成功的秘诀,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大于一切的问题。如果你能变成一个处理问题和克服障碍的大师,那么,还有什么事情能够阻挡你成功呢?你将所向无敌了!
编辑推荐 《凡事巧于方法》: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精妙解析。
我们想解决好每一个问题,要智中有谋、谋而有道,要大胆创新寻求更加高明的解决之道,去努力实现工作实效的最大化。
方法一定要大于问题。
目录 一、从“问题猎物”到“问题猎手”
1.“人”应该是问题的制造者
2.所有智慧的大树,都来自于一粒问题的种子
3.学会思考,人才会“既聪明又高明”
4.办法要比问题多
5.得到多少取决于你知道多少
6.在问题的迷宫里找到一个出口
7.对待同一个问题,不能同时采用两种不同的方法
8.除了思维角度,还有思维程序
9.智者能一眼看穿事物的本质
10.谁能抓住关键,谁就抓住了问题的根本
11.凡事要比别人多想一步
12.兵贵神速,欲速也可达
二、先有超人之想.后有惊人之举
1.人的创造力是如何丧失的
2.墨守成规——惯性思维的枷锁
3.人云亦云——从众思维的枷锁
4.一切皆有可能
5.永远有新办法
6.打破沙锅“问”到底
7.见他人所未见,走别人未走过的路
8.破除迷信,敢为天下先
9.富者必用奇胜
10.改变游戏规则,不按常理出牌
11.主动创造条件,巧妇可为无米之炊
三、乾坤大魔移——转换思路法
1.山不过来,我就过去
2.问题的角度转换法
3.问题的焦点转换法
4.问题的视野转换法
5.问题的系统转换法
6.问题的背景转换法
7.问题的层次转换法
8.心理的层次转换法
四、旋转180度——逆向解决法
1.问题倒过来想
2.由结果向前推——本末逆向法
3.不利可向有利转变——关系逆向法
4.错误亦可变成收获——作用逆向法
5.质疑别人的结论一观点逆向法
6.反其道而行之——方向逆向法
7.最危险的地方最安全——条件逆向法
8.逆反心理的应用——心理逆向法
9.改变运动的方向——方式逆向法
10.坐在对方的椅子上——位置逆向法
11.改变事物的意义——意念逆向法
五、实而虚之。虚而实之——随机应变法
1.实而虚之——故意露出破绽
2.虚而实之——假到真时真亦假
3.实而实之——让人反倒疑心为假
4.虚而虚之——唯有不变的是变化
5.以彼之道,还施彼身
6.“假痴不癫”,后发制人
7.借助外在的强大力量
8.以退为进,退即是进
9.以进为退,进即是退
六、相互依存,相互转化——辩证解决法
1.对立统一规律
2.矛盾存在于一切过程中
3.用动态的眼光看问题
4.变则通,通则久
5.-个微小的变化就可能改变大局
6.问题的共性包含于个性之中
7.正确答案不止一个
8.成功与失败并不是对立的
七、好方法往往最简单
1.成于简单,败于复杂
2.用最简单的方法去解决最复杂的问题
3.抓住最关键的20%
4.寻找问题的薄弱点
5.按照自然规律行事
6.量——度——质——过犹而不及
7.急事缓办,缓事急办
八、模仿——先求入门,再求发展
1.模仿,是解决问题的根
2.站在巨人的肩上模仿
3.给问题做减法
4.给问题做加法
主要参考文献
……
序言 方法要大于问题
无论是在生活还是在工作中,我们随时随地都可能碰到各种各样的问题。
如果有人问你:你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吗?相信每一个人都会有一个共同的答案——我当然有解决问题的能力,否则,我怎么能在职场上工作?但真正的答案稍有不同,我们确实都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解决问题能力的水平却有着强弱的不同、有着高低之分。解决问题并不仅仅只靠一种态度,而是要智中有谋、谋而有道,在妥善应对的基础上,还要大胆创新寻求更加高明的解决之道,去努力实现工作实效的最大化。一个真正具有解决问题能力的人,不论他遇到什么样的问题,不论这个问题有多么困难,他绝大部分时候都能把事情办成!
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一生的成就有着密切的关系,成功者大于自己的问题,失败者小于自己的问题。失败者会想办法避免麻烦,逃避问题。具有讽刺意味的是,就在他们辛苦地追求不要有任何问题的同时,他们却给自己制造了最大的问题——失败。正如比尔·盖茨所说:“绩效的获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能力。”要知道,成功的秘诀,就是要不断地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让自己大于一切的问题。
文摘 1.“人”应该是问题的制造者
说起问题我们再也熟悉不过了。我们几乎天天会遇到大大小小的问题,天天与问题打交道。在公司开会的时候,上司常常会问:“有问题吗?”也常常听到同事抱怨的声音:“又遇到问题了。”家庭的问题、感情的问题、朋友的问题、金钱的问题……学习有学习上的问题,工作有工作上的问题,失败者有失败者的问题,成功者也有成功者的问题。这个世界上唯一没有问题的人,就是那些已经升入“天堂”的人。
其实,人生就是一个不断碰到各种问题、不断解决各种问题的过程。
事实上,一个人解决问题的能力与他一生的成就有着密切关系,你解决问题的能力越强,你的成就就越大;反之,成就就越少。解决问题的能力决定了一个人工作绩效的高低。微软总裁比尔·盖茨曾说道:“绩效的获得来自于解决问题的能力。”
在面对同一项工作时,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所花费的时间和精力要比解决问题能力弱的人少得多;在同一时间内,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完成的工作量要比解决问题能力弱的人多得多。在遇到难题时,解决问题能力强的人能够想办法最终突破,而解决问题能力弱的人往往是束手无策。
松下幸之助说过:“工作就是不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最终解决问题的一个过程——晋升之门将永远为那些随时解决问题的人敞开着。”
这句话道出了工作的真谛。工作不是“完成任务”,不是苦干、卖苦力,不是领导吩咐什么我们就照章执行,然后就可以等待领取薪水。工作的实质,就是凭借我们自身的能力、经验和智慧去克服困难,解决那些妨碍我们实现目标的问题。
假如我们每天踩着时间的尾巴去上班、下班,到了固定的El子就领回自己的薪水,高兴一番或者抱怨一番之后,仍然在茫然中又去上班、下班,等待上司安排新的任务。这样的“工作”,其实是在应付工作。
应付工作的原因,在于工作中有层出不穷的问题、困难,而我们习惯性地认为,这些问题、困难属于上司和老板要操心的范围,但并不属于我们。我们只要躲开问题,就能避免犯错误。避免了犯错误的可能,老板就挑不出我们的毛病,也就不会解雇我们。
而实际上,工作也好,人生也好,成功者与失败者的分水岭,就在于前者能够勇敢地解决问题,闯过道道难关通向胜利。而后者则像鸵鸟一样把头钻进沙子里,对问题视而不见,指望着别人替自己把问题解决好,或者幻想着问题能够自动消失。
面对问题,每个人都有不同的心态,有的人害怕问题,有的人逃避问题,有的人喜欢发现问题,有的人喜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