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礼仪·乡情·宗教

2010-03-06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ISBN:7806682376 ·条形码:9787806682371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礼仪·乡情·宗教 去商家看看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礼仪·乡情·宗教 去商家看看

 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礼仪·乡情·宗教


基本信息·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页码:235 页
·出版日期:2001年12月
·ISBN:7806682376
·条形码:9787806682371
·版本:第2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以人为本,发民众为主体,是本书的最大特色。近百年中国广大民众,即便是贩夫走卒、商人农妇、芸芸众生都不作放弃;与此同时,那些政坛巨擎、革命志士、名士风流、丹青国手、艺苑人才引领社会生活的主导潮流,代表着社会生活前进的“风向标”,不能不作为重点描写的对象,本书在搜罗这些公众人物的图片时,是将他们看成是社会生活变千的主体——普通的民众来看待的。
作者简介   仲富兰,复旦大学哲学系毕业。上海人民广播电台高级记者、《新闻午报》副主笔。长期潜心研究中国民俗学,著有《中华风俗探源》、《中国民俗文化学导论》、《现代民俗流变》、《广播评论:功能、选题与语言艺术》、《中国民俗流变》、《当代人与民俗》、《民俗与文化杂谈》、《民俗风情》、《十二生肖趣谈》《上海史迹与风土》、《民俗文化学论纲》、《文化寻根》等12本著作。主编学术丛刊《国风》28辑,发表各类学术札记、散文、随笔、新闻评论达数百万言,散见于海内外报章杂志。1988年起担任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会长。
媒体推荐
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变迁,是一个饶有兴味的课题。它从一个最基本的层面反映了我们社会文化几千年未有过的伟大变化。对于社会历史的研究,可以从政治史、经济史、文化史、社会史等诸多专门史角度去进行。过去,我们曾非常重视社会发展史研究,五十年代全国范围内曾普遍进行社会发展史教育。但是,那时所讲的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只是社会形态发展更迭的历史,讲的是社会经济形态、社会生产方式发展更迭的历史过程,基本上没有触及社会生活方式,更没有具体研究人们实际的社会生活形态。综观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除政治活动、政治生活非常重要外,还有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等更值得注意,而常常被以往学者所忽略的社会日常生活方式,其重要性其实完全不下于它们。正如人们所熟知的那样,人类从来就不是单个人在生活,人类从一产生起,就是在特定的社会中生活。人们不能自由超越他们所处的特定社会关系和社会存在,他们总受制于历史形成的特定的社会生活,这是不以人们的意志为转移的,也是别无选择的。这里所说的社会生活变迁,不是包罗政治生活、经济生活、文化生活等在内的所有社会生活的变迁,而是指人类有史以来赖以生存的最普通、最普遍的日常生活,是人民千百万芸芸众生世俗生活的历史演变。
为什么我们在当今尤其要重视研究社会生活的变迁历程呢?这是因为多少年来,由于政治过于泛化,意识形态过于泛化的影响,我们比较多地注意了人类历史中的政治活动、经济活动、思想文化活动等方面的研究,而恰恰忽略了与广大老百姓关系最为密切的衣食住行等社会生活方式及其变迁的研究。我们的历史研究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进行研究的,而马克思本人在进行历史研究时对于人们的衣食住行却是极为重视的。他所创立的历史唯物主义学说,就认定人类生存的第一个前提,也就是一切历史的第一个前提,便是人们为了能够创造历史,必须能够生活,为了生活,首先就需要衣、食、住、行以及其他东西。因此第一个历史活动就是生产满足这些需要的资料,即生产物质生活本身。这是一切历史的一种基本条件,是人们每日每时都在进行的历史活动。遗憾的是,除了年鉴学派以外,号称信奉历史唯物主义的历史学家们在研究社会生活方式方面并没有做出引人注目的成绩。令人感到欣慰的是,我国学术界在改革开放的历史新时期,对于社会生活变迁的研究,已经有了很大的进步与发展,出版了许多专著和论文,在一些领域应该说还有一定的突破。但总的说来,这些成果与我们飞速发展的社会需要相比较,还远远不够。精深的著述可以说还是凤毛麟角,在深度和广度上都有待于作进一步的开掘和拓展。
本书的作者是上海市民俗文化学会的一群学子,他们艰苦收集相关资料,经多年潜心研究撰成本书。研究社会生活变迁与研究民俗文化原本有着天然的联系。民俗文化学是专门研究具有传承性的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的科学,它在广泛而深入研究具体的民间生活和民间文化现象的基础上,综合研究民俗文化的特殊规律和一般规律,作出理论概括。从民俗文化这个独特的视角来研究社会生活变迁,为社会生活变迁研究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新的视野。芸芸众生的生活这个色彩斑斓的世界,它所提供的资料,最具体、最形象、最可靠,也最真实地反映了人类历史发展中经常为人们所忽视的一些基础性的甚至是决定性的方面。这些民俗文化现象在什么社会条件下产生,又是如何影响着社会生活,社会生活又如何推动民俗文化的演变,从这里,可以更好地理清社会生活变迁发展的脉络。
……
编辑推荐 对于中国几千年的文明史而言,近百年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具有巨大、深刻和急骤的特征,是一个动态运演的整体过程。本书以图说的方式来描述中国近百年社会生活的变迁,主要体现礼仪、乡情、宗教三个方面。
目录
序 姜义华
交往礼仪
一、交往礼节的革故鼎新
跪拜作揖的废除
握手的流行
鸣炮、肃立和鲜花
……
文摘 书摘
 贝尔电话机试验成功后,很快传入中国。1882年,丹麦大北电报公司在上海外滩所建的第一个电话交换所开放通话,这是中国境内有电话的开端。1899年,电政督办盛宣怀奏请由电报局兼办电话,获清政府批准。自1900年至1906年,中国先后在南京、苏州、武汉、广州、北京、天津、上海、太原、奉天等城市开设市内电话。民国建立后,各地又陆续设立了电话局,并开始了长途电话建设,先架设各大城市之间的长途电话线,然后建立国际间的无线电话通迅。到1932年,除东北不计外,全国共有市区电话线2,688公里,电话局59所,长途电话通话处63所,线路长9,303公里。1934年国民政府交通部又提出苏、浙、皖、赣、鄂、湘、豫、鲁、冀“九省长途电话联络计划”。至1936年九省长途电话网络基本完成,交通部所辖长途电话线已长达47,084公里。
在电话线路延长,局、所增多的同时,电话机与电话交换设备也及时地更新换代,从1900年到1937年,先后采用磁石式、共电式、旋转式自动电话、史端乔式进步自动电话和载波电话。新式电话机的应用,使接线时间缩短,声音更加清晰,电话服务的范围由军用扩大到民用,从私人专用扩展到民众公用。1933年,大城市开始设置公用电话。电话服务的内容也渐次增加,先后出现了气象预报、船期通知、火警险情、机车船票预订及其他各类服务的电话预约等新型项目,从而使民众的交际与生活状况获得极大的改观。

 明、清表彰节烈不仅数量多,而且品类繁、等级严、贞节得更为酷烈惨毒,对妇女是一种残酷的迫害。此种流风余毒,直至晚清以降,进入近百年的中国社会,仍然是套在广大妇女头上的沉重枷锁。
进入20世纪之后,在中国社会的城乡各地,表彰妇女“守节”、“守孝”的碑亭和牌坊仍然随处可见。足见民俗的变迁是一个缓慢的渐进过程。不过,百年社会的流变过程,也呈现出如下明显特点:
一是城乡街头的表彰节孝的牌坊,主要是明清两代的遗存,新建的“贞节牌坊”明显地减少。
二是虽然直至20世纪30和40年代,在山西等较为封闭的内陆省份,仍有地方政府褒奖妇女的“节孝”,但是在经济比较发展的沿海省份,妇女争取民主自由的权利和与男子平等的风气也逐渐蔓延。
三是社会较多地注重对于为公益事业,为公众作出牺牲利贡献的人士树碑立传,其中迷信和荒诞的成份日渐式微。
四是送匾额的习俗得以流传,虽然免不了“忠孝仁义”之类的内容,但也对教育和文化的重视和热心公益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