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失忆的城市:一个建筑师对当代城市的痛与爱

2010-03-06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6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561748183 ·条形码:97875617481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失忆的城市:一个建筑师对当代城市的痛与爱 去商家看看
失忆的城市:一个建筑师对当代城市的痛与爱 去商家看看

 失忆的城市:一个建筑师对当代城市的痛与爱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16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7月
·ISBN:7561748183
·条形码:978756174818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内容简介 也许是因为个人心性缘由,不愿意着于这一外在虚相,加上恩师再三叮咛告诫年纪尚轻,不要急于发表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一直以来都婉拒两岸出版社的盛情,不愿意出所谓的个人全集或传记。
可是日子一天一天的过,资料一天一天的因为不知名的原因渐渐丢失,又担心自己年岁将老,记忆力总有衰退时候,加上上海经营出版的朋友仁定兄再三的劝说,要我就当作是阶段性个人资料整理,以及取得华东师范大学的出版认可,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点头,还因此被师父训了一顿,说我正事不做就好这些,实在有点冤。是啊,我不答应,出版社能奈我何,我不坚持啊 !而对于那些常来向我要资料的人,真是抱歉,以后他们只好自己出钱买这些书了。
说来惭愧,除了交出资料,接受编辑采访之外,个人并没有实际参与其事,所有初稿平面设计到我手上已经是送印刷厂的前三天了,我这个被认为从来挑剔的人已经失去插手自己出版的权利与机会,又无奈地要在一天交出这篇自序这实在也就是我坚持不愿意出版这些被恩师汉宝德先生认为不会是我最好的成就的乱七八糟的个人成长资料的原因,免得将来自己后悔,现在我是已经在后悔了。
而心理上,我却又很感激仁定兄的关心与努力,这实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我是个被别人认为什么都参与的多面向工作者,所以大半生走来才留下这些堆积如山的资料。也许自己自信将来一生了结时候当有小成,所以也才尽力保留这些资料,多亏劳心的仁定和他的工作团队里的高飞与霍覃,以及我没见过的年轻朋友了,感谢!当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接受,我也必须佩服与感激他们的胆识。
如果真的认真读过这些资料里的文字,一定会发现这些结果论的显像其实都是被因缘的外人邀请或委托的工作,设计的专业工作、文字写作,出现在这些资料集子上的都有个外人,自己只是不自生的共生参与者,自己清楚自己在哪里,而因缘而来的他生外人却又说是因我而起,而读者似乎也被这些虚幻外相误导了,而我却没有说清楚的机会,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吧,否则怎么会有人生难得一知已的说法呢。只是我向来好命,我相信总会有一天会有除了我师父之外的中国人理解我的,就像那些把我赞美得我都觉得惭愧的外国人一样,那么我要对我师父交差的建筑一相就有机会出现了。
而其实在我个人的标准里,我一生的建筑相早早已出现了,只是别人读不懂而已,否则我哪里招来的那么多外在虚名?所以我自己连这一相也不想着了,由你们去说吧,笑骂由人,反正我依然是我思、我说、我做、故我在,犹如在无人之境。
出了这些个人资料集子,我真想说清楚的是外人都以为我做的事都很热闹,让人眼花缭乱,以为我是个哪边凉快哪边去的人,而其实我自己自认为自己是个安静如清水的人,只是别人看不见而已,难道我必须剃光头吃素?
离开名利缠身的台北,迁居上海,忽乎已越十六载,辛勤工作,劳碌异常,无奈屡招国人嫌弃,又自忖一事无成,如今发已秃,齿也摇,身体垂垂老去,慨叹无颜返乡,夜半梦醒也会泪水盈眶呢。惭愧啊!惭愧。
作者简介 登琨艳,台湾高雄人,学农出身,因缘际会投身建筑大师汉宝德门下,在台湾少年成名。九十年代初定居上海,从苏州河老仓库的保护性开发,到杨树浦工业历史建筑再生,他不断地将历史建筑保护和城市文化反省的思想传达于世。
登琨艳不是一个悲情的传统守护者,他因设计而时尚,因时尚而更有发言的力量,然而卸去时尚的外衣,他依旧是一个有着自己独特文化品格的建筑师。
媒体推荐 书评
人为地抹灭建筑,无心地遗忘传统,渐行渐远的气质和风雅……我们还能承受多少文化的毁失之痛? 《失忆的城市》集登琨艳近年来对都市文化的看法和批判于一身;如果说前两本因为现实关怀而严肃。
这套书是联合国“文化遗产保护奖”得主、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在内地首次授权出版的作品集,其中既包括他在保护历史建筑方面的自述与实绩——《空间的革命》,也包括为他赢得时尚界诸多声名的实验性建筑作品集《蜉蝣建筑》,以及都市文化批判杂文集《失忆的城市》,和对他影响至深的建筑游记《流浪的眼睛》。
编辑推荐 也许是因为个人心性缘由,不愿意着于这一外在虚相,加上恩师再三叮咛告诫年纪尚轻,不要急于发表这些没有价值的东西,所以一直以来都婉拒两岸出版社的盛情,不愿意出所谓的个人全集或传记。
可是日子一天一天的过,资料一天一天的因为不知名的原因渐渐丢失,又担心自己年岁将老,记忆力总有衰退时候,加上上海经营出版的朋友仁定兄再三的劝说,要我就当作是阶段性个人资料整理,以及取得华东师范大学的出版认可,才心不甘情不愿的点头,还因此被师父训了一顿,说我正事不做就好这些,实在有点冤。是啊,我不答应,出版社能奈我何,我不坚持啊 !而对于那些常来向我要资料的人,真是抱歉,以后他们只好自己出钱买这些书了。
说来惭愧,除了交出资料,接受编辑采访之外,个人并没有实际参与其事,所有初稿平面设计到我手上已经是送印刷厂的前三天了,我这个被认为从来挑剔的人已经失去插手自己出版的权利与机会,又无奈地要在一天交出这篇自序这实在也就是我坚持不愿意出版这些被恩师汉宝德先生认为不会是我最好的成就的乱七八糟的个人成长资料的原因,免得将来自己后悔,现在我是已经在后悔了。
而心理上,我却又很感激仁定兄的关心与努力,这实在也不是一件容易的工作,我是个被别人认为什么都参与的多面向工作者,所以大半生走来才留下这些堆积如山的资料。也许自己自信将来一生了结时候当有小成,所以也才尽力保留这些资料,多亏劳心的仁定和他的工作团队里的高飞与霍覃,以及我没见过的年轻朋友了,感谢!当然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的接受,我也必须佩服与感激他们的胆识。
如果真的认真读过这些资料里的文字,一定会发现这些结果论的显像其实都是被因缘的外人邀请或委托的工作,设计的专业工作、文字写作,出现在这些资料集子上的都有个外人,自己只是不自生的共生参与者,自己清楚自己在哪里,而因缘而来的他生外人却又说是因我而起,而读者似乎也被这些虚幻外相误导了,而我却没有说清楚的机会,也许人生就是如此吧,否则怎么会有人生难得一知已的说法呢。只是我向来好命,我相信总会有一天会有除了我师父之外的中国人理解我的,就像那些把我赞美得我都觉得惭愧的外国人一样,那么我要对我师父交差的建筑一相就有机会出现了。
而其实在我个人的标准里,我一生的建筑相早早已出现了,只是别人读不懂而已,否则我哪里招来的那么多外在虚名?所以我自己连这一相也不想着了,由你们去说吧,笑骂由人,反正我依然是我思、我说、我做、故我在,犹如在无人之境。
出了这些个人资料集子,我真想说清楚的是外人都以为我做的事都很热闹,让人眼花缭乱,以为我是个哪边凉快哪边去的人,而其实我自己自认为自己是个安静如清水的人,只是别人看不见而已,难道我必须剃光头吃素?
离开名利缠身的台北,迁居上海,忽乎已越十六载,辛勤工作,劳碌异常,无奈屡招国人嫌弃,又自忖一事无成,如今发已秃,齿也摇,身体垂垂老去,慨叹无颜返乡,夜半梦醒也会泪水盈眶呢。惭愧啊!惭愧。
目录
自序
序章 我总是捞过界
上篇 登琨艳谈都市文化
第一章 建筑是社会文明的标志
如此这般的台北都市风格
让人羞愧的台北都市建筑
……
文摘 书摘
虽然这二三十年来我们以拙劣的智慧和愚昧的知识,盲目急速地把台北建设成今天这个贪婪的城市,但是一直以来我对她依然有梦,期望会有那么一天她会变成个美丽的城市。只是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美丽的梦似乎愈来愈不可能实现。每思及此,我常会为了比我低两辈的年轻台湾人感到遗憾和歉疚,他们不曾见过美丽的台湾,是我们这两代人摧毁了这个美丽岛,我愈来愈悲观。
这个台北城,曾经被无知的都市计划家规划得齐头平等,所以我们看到这样乏味的都市天际景观,不但专业人士批评,就连市民都不喜欢。出去过的人,只要见过别的国家城市的天际景观,无不惋惜自己居住的这个城市。这笔帐不晓得要记在谁的帐上,日本人?国民党?都不是很对,应该是几十年累积下来的台北都市计划法规吧,是法规制约的建筑开发空间才造成这样的恶果。我承认台北市的建筑师也没有多少能力可以在这样的法规下有所选择,就是再好的建筑师,恐怕也得屈服于这一成不变的死法的。真期望这个台北城也能多少有一些美丽而富有变化的都市天际线。大胆开放对建筑物高度的限制是刻不容缓的。
高度限制影响了都市天空之美,而容积率影响看建筑彤体的造型美,这是建设商、建筑投资业主与建筑法令之间的战争游戏。受制于建筑的高度限制,再者土地单位面积的建筑容积不可更动,再有本事的建筑师也只能绘出今天我们所诟病的火柴盒了,剩下能玩的只是马赛克、瓷砖、大理石或玻璃帷幕的外表粉饰而已。一个有点天分的建筑工作者如果没有足够的耐性。早在这些限制下窒息了。也只有建筑从业人员才能理解为什么台北市盖建筑会盖成这么难看的火柴盒,这是外人很难理解的。
除了高度限制、容积率这些影响建筑形体变化的主要法令之外,对阳台、采光、逃生楼梯、屋顶突出物等的法令限制也是影响建筑设计很重要的因素。再好的建筑形体。如果没有较多的开窗采光及屋顶突出物的变化,建筑师们能发挥的程度是非常有限的。
法令修改容易,但是活泼的法令是需要有活泼的建筑设计人才来应用与发挥的,事实上这才是一直令我们很担心的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问题。如果能成长出天才建筑师。那是这块上地的福份。但是毕竟天才是少数,天才的工作量也有限,单靠一两个天才是改善不了多少建筑景观的。我个人认为必须提升建筑设计从业人员的整体素质。如果说目前居住在台湾的种族在建筑造型与相关素养方面天生就比别人差,那就没话说了;但是如果本质不差,只是环境与教育上的失败,那么我认为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