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科学与自然 >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2010-03-06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4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030240103/9787030240101 ·条形码:9787030240101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去商家看看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去商家看看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41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3月
·ISBN:7030240103/9787030240101
·条形码:97870302401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科学院科学与社会系列报告

内容简介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利用更新的可持续发展评估指标体系和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分别对全国和各地区1995年以来的可持续发展能力以及2000年之后的资源环境绩效,进行了综合评估和数据更新。《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的主题是“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重点围绕应对气候变化,描述了其现状、研究进展和人类应对行动,回顾了碳排放的历史轨迹,特别针对国际上兴起的低碳经济进行了较全面的分析,展望了中国在不同情景下的能源、气候和发展的未来趋势,分析了应对气候变化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等关键问题,探讨了在城市优先发展低碳经济的经验和支撑体系,并提出了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发展战略、目标、重点措施及参与国际气候谈判的原则立场。
编辑推荐 《2009中国可持续发展战略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对于各级决策部门、行政部门、立法部门,以及有关的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社会公众,具有连续的参考价值和研究价值。
目录
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挑战和战略(代序)
前言与致谢
首字母缩略词
报告摘要
Executive Summary
第一部分 主题报告——探索中国特色的低碳道路
 第一章 全球气候变化的趋势、影响与对策
  一 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
  二 气候变化的影响
  三 应对气候变化的国际响应与国家行动
  四 应对气候变化的根本出路——低碳道路
 第二章 碳排放的历史考察与减排驱动力分析
  一 经济发展与碳排放关系的演变规律
  二 不同演化阶段碳排放的驱动力分析
  三 基本结论
 第三章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经验及对中国的启示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研究进展
  二 低碳经济的历史背景
  三 低碳经济发展的国际趋势
  四 低碳经济与低碳发展道路详解
  五 国际低碳经济发展对中国的启示
 第四章 中国特色低碳道路.的发展战略
  一 全球低碳转型背景及其不确定性
  二 中国实现低碳转型面临的挑战和机遇
  三 中国特色低碳发展道路的战略目标与措施
 第五章 中国的低碳发展情景和技术路线图
  一 研究背景
  二 研究方法
  三 情景设计
  四 行业发展情景
  五 能源和排放情景
  六 关键领域的低碳技术进展及发展路线图
 第六章 低碳道路的技术转让和资金机制
  一 锁定效应与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紧迫性
  二 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概念框架
  三 国际低碳技术转让的重点领域
  四 《公约》框架下的技术转让与资金机制及其障碍分析
  五 国际低碳技术转让新机制的探讨
  六 结论
 第七章 中国低碳城市的发展战略
  一 探索低碳城市发展的经验
  二 中国城市发展的战略背景
  三 中国低碳城市的战略目标
  四 发展低碳城市的战略重点
 第八章 中国应对气候变化与低碳发展的对策
  一 应对气候变化的总体思考
  二 我国在气候变化国际谈判中可采取的原则立场
  三 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和低碳发展的对策建议

第二部分 技术报告——可持续发展能力与资源环境绩效评估
 第九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一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的基本框架
  二 2009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评估指标体系
 第十章 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1995—2006)
  一 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综合评估
  二 1995~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变化趋势
  三 1995~2006年中国可持续发展能力系统分解变化趋势
 第十一章 中国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2000—2007)
  一 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方法——资源环境综合绩效指数
  二 2000~2007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
  三 2000~2007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评估结果分析
  四 2000~2007年中国各省、直辖市、自治区的资源环境综合绩效影响因素分析
  五 附表
……
序言 在党的十七届代表大会上,党中央在深入分析我国基本国情、战略需求和我国现代化发展路径的基础上,提出建设生态文明的发展目标。“十七大”报告明确了建设生态文明的主要内涵:建设生态文明,基本形成节约能源资源和保护生态环境的产业结构、增长方式、消费模式;循环经济形成较大规模,可再生能源比重显著上升,主要污染物排放得到有效控制,生态环境质量明显改善;生态文明观念在全社会牢固树立。“生态文明”写入“十七大”报告,是我们党首次把“生态文明”这一理念写进党的行动纲领,这必将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程中产生重大影响。我们必须准确把握我国的基本国情,科学理解生态文明的丰富内涵,认知科学规律,完善法律法规,创新体制机制,依靠科技创新,改变生产生活方式,建设生态文化,提高人的素质,真正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协调发展,把我国建设成为资源节约型和生态友好型的国家。
一、建设生态文明的意义
生态是指包括人在内的生物与环境、生命个体与相同和不同生命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关系。生态文明是人类社会文明的一种形式,是社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人与自然和社会关系上的具体体现。
文摘 以气候变暖为主要特征的全球气候变化已成为21世纪人类共同面临的最重大环境与发展挑战,应对气候变化是当前乃至今后相当长时期内实现全球可持续发展的核心任务。围绕防止气候变暖的国际谈判及其行动不仅关系人类的生存环境,而且直接影响发展中国家的现代化进程。尽管全球气候保护的进程将取决于人类在科学认知、政治意愿、经济利益和社会接受程度上的共识和采取的措施,但探索低碳发展之路却无疑是未来人类发展的重要选择。f—f气候变化的科学认识及其延伸的政治、经济议题
  全球气候系统的变暖已经成为不争的事实。根据大量实测资料,近百年(1906~2005年)全球平均地表温度升高了0.74℃,并且升温速率不断加快,同时全球平均海平面也在不断上升(IPCC,2007a)。这一系列变化将对全球气候系统及人类社会经济发展产生重大影响。气候变化同样给中国的气候、环境和发展带来严峻挑战。在全球气候变暖的背景下,中国的气候和环境也发生了显著变化。例如,近100年的地表平均温度明显增加;降水量变化趋势虽不显著,但年代际波动和区域差异大;近50年主要极端天气气候事件发生的频率和强度也出现了明显变化(《气候变化国家评估报告》编委会,2007)。
  IPCC的综合评估结果表明(IPCC,2007a),自1750年以来,人类活动是气候变暖的主要原因之一;而近50年全球的大部分增暖,非常可能(90%以上)是人类活动的结果,特别是源于化石燃料的使用导致的人为温室气体排放。预计到21世纪末,全球气候系统还将继续变暖,其升温幅度将取决于人类现在所采取的行动。IPCC第四次评估第三工作组报告认为(IPCC,2007e),人类采取减缓气候变化的行动在经济和技术上是可能的,通过部署各行业关键减缓技术、采取政策和行政干预、改变发展道路等能够对减缓气候变化做出重大贡献。IPCC的评估报告已经成为全球气候政治决策最重要的科学基础。
  气候变化科学尽管在过去20多年中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是因其属于复杂的综合科学领域,所以仍有许多问题需要我们进一步探索和应对。一方面,由于涉及众多学科以及研究尚显不足,驾驭起来难度很大,因此在自然科学研究基础方面仍存在很多不确定性,包括气候变化的发生与发展机理、未来气候变化的预测及影响、气候变化的区域特征、碳捕获和封存(CCS)的可行性等(参见第一章)。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科学及各种社会力量的介入,气候变化已经跨越了自然科学问题,演变成为发展问题和政治问题,并且其“政治化”倾向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