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页码:14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6529209/9787806529201 ·条形码:9787806529201 ·版本:第1版 ·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
 |
|
 |
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方日报出版社
·页码:14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6529209/9787806529201
·条形码:9787806529201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内容简介:境外记者是指国外或境外媒体机构派驻中国大陆的记者。这些境外记者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当中国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如奥运会)时,临时派来中国的记者,被称为“伞投式记者”;一类是常驻在中国本土的境外记者。伞投式记者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一般相对较低,多数可能不会说中文。但常驻境外记者则不同,多数懂中文,且一般都来过中国,熟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还有较多的社会关系,活动力强,活动范围广,消息灵通;他们会非常重视采访实效,为了及时发出新闻,希望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不满足于一般性的采访和参观;他们一般政治上很敏感,既会客观报道中国情况和中国内外政策,也会渲染我国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人权、自由、民主等问题。
作者简介 张志安,浙江安吉人,复旦大学新闻学院教师、传播学博士,院长助理。复旦大学媒介素质研究中心秘书长,复旦大学信息与传播研究中心及上海外国语大学中国国际舆情研究中心研究员。研究方向:新闻生产社会学、深度报道、国际传播等。曾主编或主撰出版《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2007)、《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2006)、《媒介败局:中外问题媒介案例分析》(2006)、《媒介营销案例分析》(2004)、《媒介资本市场案例分析》(2004)等多本著作,在各类专业期刊发表《新闻生产与社会控制的张力呈现:《南方都市报》深度报道个案研究》、《深度报道从业者职业意识特征研究》、《三十年深度报道实践轨迹回望与专业反思》等学术论文数十篇。
媒体推荐 作为外国记者,他们必须批评。如果我老板来了,我说我非常喜欢这里,他就会想:“是不是这小子以后该写的不敢写了?马上把他调走。”这个价值观是不一样的。
——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 林耀(BenjaminLim)
西方媒体和日本媒体的关注点肯定不一样。西方国家更注重民主、人权问题。如果日本记者写很多关于人权的报道,稿子的刊登率不会很高。
——日本共同社驻中国记者 盐泽英
每个国家都有负面的消息,但我们不关注这些,也不报道。我们报道的都是中国的好处,特别是我们可以借鉴的东西,值得学习的东西。
——越南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 阮春正
到目前,半岛电视台不允许使用“恐怖主义”这个概念。因为到目前为止,整个国际社会包括联合国在内也没有给我们提供一个定义-什么叫“恐怖主义”。
——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 伊扎特
在这里做新闻,会有各种限制,但我并不害怕,、我在其他国家,曾经挨打,曾经被遣返,也曾经进过监狱,而在中国远没有那么危险,
——英国电视第四频道驻京记者 林夕(LindscyIIilsum)
中国是一幅马赛克,我们只能一片片地把它贴出来。
——CNN驻北京分社社 长吉米(JajllleA.FloFCruz)
编辑推荐 《中国怎么样:驻华外国记者如何讲述中国故事》:他们“妖魔化”中国了吗?
目录 序:境外记者在中国
对外国媒体的期待应该更现实点——CNN驻北京分社社长吉米(Jaime A.FlorCruz)访谈
尽量站在中间的立场——路透社中国首席记者林洗耀(Benjamin Lim)访谈
我感兴趣于中国现实中的张力——《华盛顿邮报》驻北京记者Edward Cody访谈
用阿拉伯的眼睛看中国 ——半岛电视台北京分社社长伊扎特·舍赫鲁尔访谈
神秘的中国适合写侦探小说——《金融时报》北京分社社长马利德(Richard McGregor)访谈
中国的故事在于变化与运动——英国《卫报》北京社社长华衷(John Watts)访谈
有意思的中国故事很难写——日本共同社驻中国记者盐泽英一访谈
不喜欢从慕尼黑来判断中国的感觉——《南德意志报》驻华首席记者包克(Von Henrik Bork)访谈
以理解的心态去看待中国——新加坡《联合早报》北京首席特派员叶鹏飞访谈
站在劳动人民的立场上——越南通讯社北京分社社长阮春正访谈
好记者应该尽量地接近公正——《纽约13报》亚洲部负责人葛根(Edward A.Gargan)访谈
给所有当事人说话的机会——路透社北京分社高级记者储百亮(Chris Buckley)访谈
寻找使人们生活得更好的故事——《基督教科学箴言报》驻京记者付毕德(Peter Ford)访谈
以话筒作笔描摹万象 ——美国国家公共电台驻中国记者孔安(Anthony Kuhn)访谈
无所谓新闻正负,只在乎报道真实——英国电视第四频道驻京记者林夕(Lindsey Hilsum)访谈
后记
……
序言 境外记者是指国外或境外媒体机构派驻中国大陆的记者。这些境外记者一般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当中国发生一些重大事件(如奥运会)时,临时派来中国的记者,被称为“伞投式记者”;一类是常驻在中国本土的境外记者。伞投式记者对中国的了解程度一般相对较低,多数可能不会说中文。但常驻境外记者则不同,多数懂中文,且一般都来过中国,熟悉中国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等各个方面的情况,还有较多的社会关系,活动力强,活动范围广,消息灵通;他们会非常重视采访实效,为了及时发出新闻,希望直接掌握第一手材料,不满足于一般性的采访和参观;他们一般政治上很敏感,既会客观报道中国情况和中国内外政策,也会渲染我国存在的问题,尤其突出我国人权、自由、民主等问题。
由于种种现实和历史的原因,境外记者在中国一直属于一个特殊的记者群体。他们的身份之所以特殊,是因为这些境外记者在华的生活圈和他们的新闻报道活动与中国同行和老百姓总有点距离。这当中既可能与中国政府新闻政策和目前新闻体制有关,也可能与他们的文化和语言背景有关。但不管如何,境外记者在中国社会中总显得有点神秘,也因此凸显其特殊性。
此外,境外记者这一群体在中国历史上和当代社会中总是具有较强的政治性。这或许因为他们所发布的新闻报道总与中国的国家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某些敏感话题(如人权、西藏和台湾问题等)联系在一起。这当中既有公正客观的报道,但也不乏在中国和中国政府看来是不客观、负面甚至恶意中伤的新闻报道。对于这些涉华负面新闻报道的诱因,中西方的专家有完全不同的解读:西方学者认为这是由中国政府的政策所致,使得这些境外记者无法客观报道中国;而中国学者则认为这与境外记者的意识形态偏见有关联。由于中西方对境外记者新闻报道的态度存在较大的差距,于是,境外记者的涉华报道已经远远超出其新闻报道的内涵,而往往与中国的国际形象和涉华国际舆论联系在一起。
文摘 插图:

对外国媒体的期待应该更现实点——CNN驻北京分社社长吉米(JaimeA.FlorCruz)访谈
个人简介
吉米(JaimeA.FlorCruz)1951年4月5日生于菲律宾。在菲律宾上大学期间,他是一位激进的反马科斯政权分子。1971年8月,吉米来到中国进行一个为期三周的旅行,却意外地被困在这异国他乡,被迫开始了流亡生涯。1972年,马科斯宣布进行军阀统治,一年后,吉米的菲律宾护照过期。此后,他困于中国长达12年之久。
在华期间,吉米不仅学习、工作,还周游各方。1972年,他在湖南省的一个国营农场劳动了将近一年,后来又到山东省的一个渔业公司工作(1972~1973年)。到北京后,他在北京语言学院(北京语言文化大学的前身)系统地进修了两年中文(普通话),还参加了翻译培训。1982年,他获得北京大学中国史的学士学位。此前,他曾于1971年在菲律宾理工大学获得广告学学士学位。
吉米在北京大学历史系的毕业论文研究了中国1935年的“一二?九”学生运动。写论文期间,他还担任了美国《新闻周刊》的新闻助理(1980~1981年)。1978年,吉米每周给北京大学的老师进行两次英文培训,后来又给北京师范大学的学生培训英文(1979~1981年)。他还在中国的中央电视台一个名为《大家一起唱》的栏目里教英文歌曲,并且有过几次上镜的经历。
1982年,吉米加盟了美国《时代》周刊杂志中国记者站,并在1990~2000年期间担任其首席记者。2000~2001年,他在纽约获得了艾德华?默罗新闻基金会(EdwardR.Murrow)的研究基金,担任外交关系委员会的新闻研究员。吉米于2001年7月加盟美国有线新闻网(CNN),目前担任CNN北京分社社长兼首席记者。在1988~1990年,以及1996~1999年期间,他曾两次担任“中国外国记者俱乐部”的主席,该俱乐部大概有200多位成员。
吉米可以熟练地使用英语、菲律宾语以及中文(普通话)。
访谈实录(20世纪)80年代在中国当记者,又简单又困难
问:您在中国生活了30多年了,又是亚洲人的面孔,把您看成外国记者,我们都觉得有点别扭。您自己也会有跟其他外国同行不一样的心理感受和身份认同么?如果有,这种不同主要是什么?
答:我想主要是有对比的好处和机会。我最早从1982年开始在《时代》周刊工作,那时候,当记者是又简单又困难。简单是因为可做的东西很有限,中国当时的体制、政策对外国记者限制很大,采访的机会特别少,能做的报道也少。主要是因为社
……
后记 由于中西方在政治制度、文化特征、媒介环境、新闻价值观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彼此在交流中始终存在鸿沟和隔膜,甚至经常产生矛盾和冲突。与此相呼应,中西方媒体在对他国进行报道时,也往往容易失之准确、全面与客观。尽管无法“心连心”,但是可以“手拉手”。要想拉手,就必须对西方媒体多些了解,在知晓和理解对方的基础上,方能换位思考,并懂得如何跟其打交道。
对于不断在世界舞台上崛起的中华民族,如何对外说明中国、塑造积极的国际形象,已然成为国家发展过程中的重要考验和命题。在“一个世界、多种声音”的全球舆论格局中,只有尊重真相、把握规律、开放透明才能赢得公信力和话语权。从2008年西藏“3·14”事件到2009年的新疆“7·5”事件,政府在对外传播的理念和策略上大为改观和进步。
笔者撰写本书,目的有二:一、满足学者的研究旨趣。作为笔者“深度报道系列访谈”的第三本(前两册为《报道如何深入——关于深度报道的精英访谈及经典案例》、《记者如何专业——深度报道精英的职业意识与报道策略》),本书试图展现驻华外国记者在中国从事深度报道的经验、技巧和框架,坚持笔者“新闻生产社会学”的研究路径,从生产者、生产过程的角度来辨析影响外国记者报道中国的复杂因素,由此丰富以往过多侧重文本解读、框架分析的相关研究成果。二、尽一份公民义务。以深度访谈这种相对生动、不那么学究化的文本,向包括政府官员、专业记者和普通百姓在内的“公众”,提供一份有助于我们理解外国媒体的读本。塑造国家形象、传播中国声音,这不仅是政府面临的挑战,也是公民承担的责任。如果能够多一份理性、少一点冲动,多一些专业知识、少一点民族情绪,多一点冷静务实的心态、少一些不切实际的完美期待,我们或许能对所谓西方媒体“妖魔化”中国的理论多些理性思考。
本书从准备到访谈,再到整理录音、编辑书稿,最后到稿件确认,忙活了一年多时间。其间,很多人给我们提供过真诚帮助:复旦新闻学院谢静与洪兵老师,老同学卓群,绿色和平组织的王亚敏与梁若乔,《南方周末》马昌博,CCTV《社会记录》的沈亚川,《财经》记者杨海鹏,《荷兰人民报》黄颖,《南方都市报》喻尘,路透社余蔚,香港浸会大学郭中实教授,原《华盛顿邮报》助理CathyVio-lin,安替、殷祺……诸多师友帮忙推荐或联系受访者。黄学蕾、梅倩如、雷梦妮、张欣、黄缨杰、童希、王丹丹、孙振、诸盟、王婷婷等诸多友朋帮忙整理录音、编译稿件。北京调研期间,中华传媒网主编何伟佳以她的温暖小窝热情“收留”了我们。感谢我的合作者叶柳,她的热情付出、勤奋努力是本书得以顺利完成的重要基础。此外,还要特别感谢本书责编梁建华先生,他是我教学研究征途上坚定的支持者、有力的鼓励者,出版环节中他耗费了大量心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