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中国哲学史教程

2010-03-05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19 页 ·出版日期:1989年07月 ·ISBN:9787561703366 ·条形码:9787561703366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哲学史教程 去商家看看
中国哲学史教程 去商家看看

 中国哲学史教程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519 页
·出版日期:1989年07月
·ISBN:9787561703366
·条形码:978756170336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哲学史教程》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按照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的规定编著的,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政教、哲学、历史、中文、教育等专业的教材。《中国哲学史教程》由华东师范大学等几所师范院校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工作的同志合作编写,华东师大哲学系名誉系主任、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冯契教授具体指导了《中国哲学史教程》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我们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中国哲学史纲要》(华东师大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已有的中国哲学史论著和教材中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编辑推荐 学习中国哲学史,有助于我们了解和认识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树立和增强民族自信心,锻炼和提高民族理论思维水平,培养民族的首创精神。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社会主义,传统文化也是重要的国情,所以,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应建立在吸收和发扬传统文化精华的基础之上,应是中华民族及其文化的伟大复兴。没有深厚的文化底蕴,是不能很好地建设国家的。学习中国哲学史,对于深入掌握国情,理解当代中国社会,更好地开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工作,也具有重要的意义。
《中国哲学史教程》是中央党校哲学部中外哲学教研室和室外部分从事中国哲学史研究的同志们的集体成果,内容截止到近代结束。《中国哲学史教程》可供中央党校各种班次学员和社会上有志于了解中国哲学与文化的同志们参考。《中国哲学史教程》参考了中国哲学史的有关教材和专著,也吸收了近年来中国哲学史界的许多研究成果。

目录
第一篇 先秦
 第一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诞生
  第一节 早期的“阴阳”、“五行”说
  第二节 春秋战国时期哲学论争的中心——“天人之辩”和“名实之辩”

 第二章 百家争鸣的兴起
  第一节 孔子的哲学思想
   一、孔子对社会变革的态度
   二、“仁”的学说-
   三、仁智统一与“成人”之道
   四、“畏天命”与“敬鬼神而远之一
  第二节 墨子的哲学思想
   一、儒墨显学
   二、“兼爱”与功利主义
   三、“取实予名”与“三表”
   四、“非命”思想与宗教迷信的矛盾
  第三节 《老子》的哲学思想
   一、“道”的学说
   二、“无为”与“无名”
   三、“反者道之动”的辩证法
  第四节 兵家和法家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百家争鸣的高潮
  第一节 《管子》的哲学思想
   一、“精气”说
   二、“静因之道”
  第二节 孟子的哲学思想
   一、“仁政”学说
   二、“性善”说与先验主义认识论
   三、“养浩然之气”与成人之道
  第三节 庄子的哲学思想
   一、泛神论色彩的天道观
   二、“蔽于天而不知人”
   三、以相对主义作为认识论的基础
   四、“逍遥游”与道家的理想人格
  第四节 名家与后期墨家的哲学思想
   一、惠施的“合同异”和公孙龙的“离坚白”
   二、后期墨家的认识论与逻辑思想

 第四章 先秦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一节 荀子的哲学思想
   一、对“古今”“礼法”之争的总结
   二、“明于天人之分”的天道观
   三、“明分使群“与”化性起伪”的人道观
   四、“制名以指实”的认识论与“解蔽”的思想方法
  第二节 韩非的哲学思想
   一、法治思想与历史进化观念
   二、“缘道理以从事”与“因人情”
   三、反对“前识”,注重“参验”
  第三节 《易传》的哲学思想
   一、唯心主义的思辨体系
   二、“一阴一阳之谓道”

第二篇 秦汉——鸦片战争以前
 第五章 独尊儒术与对儒家神学的批判
 第六章 玄学的盛行与儒、道、释的鼎立
 第七章 儒、道、释的相互作用与合流
 第八章 理学的盛行与对理学的分析批判
 第九章 中国古代哲学的总结阶段

第三篇 近代(1840年——1949年)
 第十章 中国近代哲学的革命进程
 第十一章 近代哲学的前驱
 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的进化论阶段
 第十三章 “五四”时期的哲学论争与马克思
后记
……
文摘 第六节 陆九渊和王守仁的哲学思想
一、 程朱理学向陆王心学的转折
在宋明时代,讲理学的除了程朱一派外,还有陆九渊、王守仁这一派。这两派虽然都讲“理”,但程朱派主张精神性的“理”在心外,是客观唯心主义;而陆壬派则认为人人“同此心、同此理”,主张心即是理(故称心学),是主观唯心主义。而后者却是在救蔽和改造前者思想资料的过程中形成、发展起来的,故两派间既争论、排斥,又互相渗透、影响,构成了宋明时期理学演变进程中的主要内容。
陆九渊(公元1139年-1193年),字子静,自号存斋。抚州盒溪(今属江西)人。出生在一个没落豪族家庭。于江西贵溪象山建“精舍”聚徒讲学,学者称象山先生。著作经后人编为《象山先生全集》。
陆九渊是南宋时人,和朱熹私交很好。当南宋王朝面临尖锐的阶级矛盾和严重的民族危机时,他和朱熹一样,力图维护和强固封建统治秩序,有着共同的政治立场和思想基础。但是,在怎样加强封建思想统治的问题E,他们之间又有分歧,常发生学术见解和治学方法上的争论。故黄宗羲指出:“二先生(按:指朱熹和陆九渊)同植纲常,同扶名敬,同宗孔孟。即使意见终于不合,亦不过仁者见仁,知者见知”(《宋元学案·象山学案》)。
后记 本书是受国家教育委员会的委托,按照国家教委《高等学校哲学类专业教材编选计划》(1985-1990)的规定编著的,可作为高等师范院校政教、哲学,历史、中文、教育等专业的教材。本书由华东师范大学等几所师范院校从事中国哲学史教学工作的同志合作编写,华东师大哲学系名誉系主任、哲学研究所名誉所长冯契教授具体指导了本书的编写工作。在编写中,我们吸取了《中国古代哲学的逻辑发展》(冯契著,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中国哲学史纲要》(华东师大中国哲学史教研室编,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等已有的中国哲学史论著和教材中的研究成果,在此深表谢意。
本书各章节的执笔者是:丁祯彦(华东师大,第一、二、三章,第四章第一节,第十章,第十三章第三节);周兆茂(安徽师大,第四章第二、三节,第九章第四节);李志林(华东师大,第五章);施炎平(华东师大,第六章);减宏(安徽师大,第七、八章);夏乃儒(上海师大,第九章第一、二、三节);裴大洋(陕西师大,第十一章);陈卫平(华东师大,第十二章第一、二、三节,第十三章第一、二节,第十四章);陈莹(天津师大,第十二章第四、五节)。本书由丁祯彦、藏宏主编。参加统稿工作的除主编外,施炎平、陈卫平以及博士生杨国荣也参加了部分统稿工作,最后由丁祯彦定稿。硕十生倪慧良、张家成核对了部分资料
由于我们的水平有限,本书的缺漏和错误一定不少,恳请读者随时给我们提出批评、指正,以便进一步修改。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