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子类解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页码:34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807027553 ·条形码:97878070275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孟子类解 |
 |
|
 |
孟子类解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吉林文史出版社
·页码:34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9787807027553
·条形码:978780702755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实用性,按思想内容分类编目,方便读者按需求读。
完整性,对《孟子》内容不漏一章一句,保持原书整体风貌。
时代性,围绕新时代的社会需求,努力开掘《孟子》的现实意义。
通俗性,语言风趣雅丽,讲解深入浅出,通俗易懂。
作者简介 于文斌,1952年5月生.吉林省梨树县人,中文本科毕业自青少年始,就喜读《易经》、《道德经》、《论语》、《孟子》等中国古代经典书籍,且人生阅历丰富,有较高的文学功力作者撰写的《论语类解》一书,以其独特的编排方式和独到的人生感悟,为弘扬中国传统优秀文化而独辟蹊径,在《论语》编纂史上。具有重大的意义该书出版后,深受广大读者的欢迎和好评2007年6月14日,作者应吉林大学校长周其凤院士之邀,到吉林大学作了题为《孔子的思想精髓与中国道德建设》的学术讲演由于广大读者的支持和鼓励,作者又以两年多的时间,采用相同的编纂方式,夜以继日编写了《孟子类解》一书,以为和谐社会建设奉献一点绵薄之力作者坚信,读者阅读此书,定会欣然以足,爱不释手倘能有所取焉,无论是为士为官.从教从医,务工经商,都是借以立世为人、升德致道之一助耳。
目录 序 言
做人篇第一
为士篇第二
君子篇第三
修养篇第四
中庸篇第五
处世篇第六
交道篇第七
品鉴篇第八
人才篇第九
民本篇第十
经济篇第十
务政篇第十二
治国篇第十三
论兵篇第十四
史论篇第十五
学习篇第十六
教育篇第十七
人性篇第十八
争鸣篇第十九
圣迹篇第二十
附录:《孟子》与《孟子类解》双向对照查阅表
……
序言 孟子名轲,约生于公元前372年,卒于公元前289年,享年84岁。孟子幼承贤母之教,聪颖好学,及长,受业于子思之门人。道既通,以王道干谒诸侯,历游齐、梁、宋、滕诸国。时值战国,周王朝更加衰微,兼并之战愈演愈烈,世风尚权谋,以攻伐为贤。孟子言必称尧舜,力排众论而传周公孔子之学,时人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不能为世所用。孟子62岁时,结束了自己的游历生涯,回到故乡邹国,“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
孟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儒家杰出代表和集大成者,世称“亚圣”。孟子的思想主要集中在《孟子》一书中。在汉代,孟子和他的著作,等同诸子,地位并不显贵。有唐之初,依然如此。直到中唐由于韩愈的大力宣传和表彰,孟子之书初绽华采.社会地位迅速提升,被列为儒家经典。有宋之际,王安石推行变法,十分尊崇《孟子》一书中的民本、民生和制民之产的思想,并将其作为推行改革的理论依据。孟子及其著作的社会地位再次得以提升。直到宋朱熹将《孟子》和《论语》、《大学》、《中庸》合编为“四书”,以为学校的基本读本,再到宋人编刻《十三经》,《孟子》被列为其一,至此,孟子及著作的显贵地位,才得以保持和巩固。但也有一点波澜和插曲。明代朱元璋读《孟子》一书,对于孟子的“民为贵……君为轻’’等言论。大为恼火,认为孟子不当配享孔庙,将孟子像驱出孔庙,但大臣力谏,不得已又将孟子像请回孔庙,但他对孟子所持之论,仍心存疑惧,命人删节了《孟子》,不过朱元璋死后,《孟子》一书又恢复了它的原来面目。这是一个小小的历史闹剧,集聪明与愚蠢于一身的朱元璋,终究不能阻挡人民的意志。它从另一侧面反映了《孟子》一书价值所在,因为它反映那个时代人民的要求,代表了人民的意志,讲了人民想讲而未敢讲的话,这便是《孟子》的精华,是《孟子》一书被人民所推崇而历久不衰的原因所在。
文摘 由此看来,没有同情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羞耻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谦让之心,不能算是人;没有是非之心,不能算是人。同情之心,是“仁”的开端;羞耻之心,是“义”的开端;谦让之心,是“礼”的开端;是非之心,是“智”的开端。人有这四种开端,就如同他有四肢。
有这四种开端而认为自己不能行善的人,是自己残害自己的人。如果认为他的君王不能行善的人,是残害君王的人。凡是身上有这样四种开端的人,就应懂得将它们发扬光大起来,像火开始燃烧,像泉水开始流出。如果能够发扬“仁义礼智”四端,就足以安抚天下;如果不能发扬光大“仁义礼智”四端,就连父母都奉养不了。
孔子说:“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知、仁、勇”,被称之为三达德。本章中,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四德,汉代在孟子“四德”的基础上,加了一个“信”,这便是“仁义礼智信”五常的由来。“仁义礼智信”的提出,对打造中华民族的共同道德观,推动中华民族的道德文化建设,有着卓越的历史贡献。随着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英明而重大治国思想的提出,“仁义礼智信”,必将被赋予新的时代内涵而为中国的和谐社会建设服务,并闪烁出历史的和现代的光芒,而指导着中国人的道德建设与修养。
本章虽然简短,但论证严密。语言率直,坦荡,富有气势。《易》日:“天地之大德日生。”人也不能例外。“不忍人之心”,人皆有之。孟子认为,这种不忍人之心,是人与生俱来的。何以知之,孟子举例说明,一个小孩子掉井了,大家都恐惧惊慌,表示同情而去营救,而这种举动,并不是利益的驱使,而是与生俱来的一种善良的基因。因此孟子认为,恻隐之心、羞恶之心、辞让之心和是非之心,都属于不忍人之心的范畴之内,这“四心”都是天地所赋,与生俱来。这种善良的心,如果不被后天的欲望所遮蔽,并使其发扬光大,便会向前发展:恻隐之心,发展为仁;羞恶之心,发展为“义”;辞让之心,发展为“礼”;是非之心发展为“智”。倘能如此,人皆成为人,否则就不能算是人。其危害是:小不能“事父母”,大不能“保四海”。至于“治天下可运之掌上”更是不可能的。
从做人的角度读解本章,孟子认为“人之初,性本善”,“仁义礼智”四德的基础人人俱有,重要的是认识这四者的重要性,搞懂这四德的内涵,自觉地使其扩充发展,光大发扬,否则就会泯灭消失。那样的人,只能是形体上的人,而不是真正的人,和一般动物没有区别。
说及道德,有些人总是认为无非是奉献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