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研院六院长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3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7415983/9787807415985 ·条形码:9787807415985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研院六院长 |
 |
|
 |
中研院六院长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文汇出版社
·页码:3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7415983/9787807415985
·条形码:978780741598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研院六院长》内容简介:陶英惠曾任中研院第五任院长钱思亮、第六任院长吴大猷的秘书主任。多年来,对中研院的院史尤其是历任院长的档案及史料有深入细致的搜集研究,《中研院六院长》以客观的史家态度,真实记录了从蔡元培到吴大猷等六位中研院院长的历史档案。
作者简介 陶英惠,山东陵县人,1933年生。1959年毕业于台湾大学历史系。1964年进入台北中研院近代史研究所工作,曾任中研院秘书主任及胡和达纪念馆馆长。
编辑推荐 《中研院六院长》由文汇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
蔡元培档案
家世
旧学时代
委身教育与运动革命
初次游学
民国首任教育总长与再度游学
整顿北京大学
创设大学院
主持中央研究院
著述
结语
蔡元培与中央研究院
前言
中研院成立的背景
蔡元培筹设中研院的经过
中研院的组织与功能
从组织的演变释析其地位与性质
研究取向及对学术的贡献
各处、所领导人物的探讨
经费及其运用
结语
朱家骅档案
家世与青少年时期
任教北大与再度留学
中山大学时期
兼绾粤浙教育及民政
接任中央大学校长
初任教育部长
三年交通部长
主持中英文教基金董事会
浙江省政一年
翊赞中枢时期各要职
重任教育部长
中研院十八年
促进国民外交
结语
朱家骅与中央研究院
前言
参与中研院筹备工作
继任中研院总干事
代理院长十八年
结论
胡适与蔡元培
前言
北京大学——由相识到深交
大学院——共谋改革教育行政
中央研究院——两件政治干预学术的实例
民权保障同盟——一段被曲解的经历
结语
中央研究院胡适纪念馆
成立经过
基金来源
组织情形
著作之整理
纪念馆的转型——改隶近代史研究所
结语
附记
王世杰档案
家世
求学经过
任教北大
初入仕途
武大校长
教育部长
抗战时期之重要职务
在国民党内之职务
在外交方面的贡献
与中央研究院的深厚关系
对故宫文物的维护与宣扬
重要著述
结语
参考书目
王世杰日记
日记的数量及编印方式
世杰简介及其日记之史料价值
臧否人物,一针见血
余论
钱思亮档案
家世
学历
任教北京大学
台湾大学二十年
中央研究院院长与晚年
重要贡献
著作
参考书目
感念钱院长思亮先生
先从台湾大学说起
钱校长出任中央研究院院长
钱院长处理近史所风波
应邀协助院中行政工作
撰文为中研院辩白
调兼秘书主任
学术与行政的两难
近史所聘副所长案
钱院长与高总干事
总干事换人:高退、韩继
最后一次出国及病逝
协助治丧
两则感人的小故事
选举新院长
吴大猷档案
家世与家人
求学阶段
教学与研究
对国家科学发展的贡献
主持中研院院务十年
结语
参考书目
敬悼一代学人吴大猷先生
与中研院深厚的关系
病笃时的嘱咐
大院长小故事
尽心尽力解决胡适纪念馆难题
第二期五年发展计划的波折
不懂官场文化,导致被迫卸职
我追随过的两位中研院总干事
高化臣总干事
韩忠谟兼代总干事
谈中央研究院院史室资料的征集
王世杰院长
钱思亮院长
朱家骅院长
胡适院长
蔡元培院长
吴大猷院长
因缘际会集
……
序言 我在大学三年级时,修姚从吾教授的史学方法论,他在课堂上经常介绍“民国”最高的学术殿堂——中央研究院,以及院中的著名学者,并鼓励我们多听名人演讲。1958年4月,姚老师当选了中研院第二届院士,这是“民国”政府迁台后首次选举院士,班上的同学们特别为他高兴,向他庆贺。同年12月,我和同班的刘凤翰兄,自台大骑自行车到南港中研院的史语所看书,搜集论文资料。那时就不禁默想:将来如果有机会到中研院工作,该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后来果真如愿以偿!自1964年7月进到近代史研究所,于2000年2月届龄退休,不知不觉在这象牙塔里待了三十多年。
我在近史所,初为约聘人员,补实后,由助理员按部就班的升至研究员,可以说十分幸运!因为选定以首任院长蔡元培先生以及与其相关之近代教育、学术等问题作为研究范围,所以对中研院早期的历史特别留意,因而被第五任院长钱思亮调兼总办事处秘书组主任,从事案牍劳形的工作。1983年9月,钱院长不幸病逝,接任的第六任院长吴大猷又嘱继续“相助为理”,直到1988年5月方因故摆脱。回到近史所后,张玉法所长命兼理院史室业务,所庋藏者主要为第二任院长朱家骅之档案。
文摘 蔡元培档案
蔡元培(1868~1940),是一位在多方面有所贡献的人物。他的一生,几皆与教育、学术、文化事业有关。在清末民初,他曾两度游学欧洲,埋头学习,以撷取新知,前后长达八年之久,多半是在德、法两国。他曾亲灸欧洲文艺复兴后的科学精神以及法国大革命后的思想潮流,又曾置身于欧洲空前的大战之中,留有透澈的观察;使他对德、法两国的思想、文化、宗教、道德、教育精神及教育制度等,有极为深刻的认识。这对他以后主持全国教育行政、整顿北京大学,以及领导中央研究院,都有很大的帮助和影响。家世蔡元培,字鹤卿,号雀庼,又字仲申、民友、孑民,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浙江省绍兴府山阴县(今绍兴县)人,清同治六年十二月十七日(1868年1月11日)生于绍兴城内。他的先世,在明朝末年由诸暨迁到山阴,从高祖开始全家都是经商的,只有他六叔铭恩(茗珊)读书,以廪膳生乡试中式。元培在他叔父的帮助和指导下,读了许多中国经史典籍,如:四书、五经、史记、汉书、文史通义和说文等。所以他虽生为商家子,但终于走到读书的路上去,从而决定了他以后发展的方向。
人的性格泰半来自早年家庭的影响。元培的父亲宝煜(又名光普,字耀山)为人长厚,慷慨好施,据说在任钱庄经理时,因获利甚厚而加倍发放年终奖金,为东家不满,责令赔偿,遂于光绪三年(1877)郁悒以殁。当时元培仅十一岁,兄弟孤苦无依,又没有积蓄,幸赖母亲周太夫人典质衣饰,克勤克俭,抚养成人;并时时勉励他“自立”、“不依赖”。在双亲的潜移默化下,他不仅养成了自奉甚俭的习惯,而且恻隐为怀,经常周济寒士;这种宽厚的天性,是遗传自父亲;至于不苟取、不妄言的态度,则得自母教。
元培兄弟四人,长兄元纷(键清、键顾),长他两岁,曾在上海崇实石印局任职。三弟元坚(镜清、镜顾),少元培两岁,曾在绍兴县钱庄业中任职。四弟早殇。有两姊,均未出阁,在二十岁左右病故。有一幼妹,亦早殇。
在婚姻方面,元培一生凡三娶,光绪十五年(1889)三月,与元配王昭(仲明)女士结婚。二十六年(1900),王夫人病逝,翌年续娶黄世振(仲玉)女士。民国十年(1921)1月,黄夫人病逝,于1923年7月续娶周峻(养浩)女士。周夫人于1975年8月病逝。
元培共有五子:阿根、无忌、柏龄、怀新、英多;二女:威廉、睟盎。
旧学时代
元培在少年本有才子之称,蒋梦麟说他:“酒量如海,才气磅礴。论到读书,一目十行;讲起作文、斗酒百篇。”注2所以能在十七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