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李济传

2010-03-05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3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9932899/9787539932897 ·条形码:97875399328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李济传 去商家看看
李济传 去商家看看

 李济传


基本信息·出版社:凤凰出版传媒集团,江苏文艺出版社
·页码:34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39932899/9787539932897
·条形码:978753993289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大家传记

内容简介 《李济传》讲述了:李济是中国近现代史尤其民国史不可或缺的人物,一生串联着近现代史上的重大事件和众多要人。他与徐志摩是志不同道不合的同窗好友;他与清华国学研究院同事王国维、梁启超、赵元任、陈寅恪等和而不同,彼此辉映;他与傅斯年、陶孟和、赵元任、李方桂、梁思成、梁思永、曾昭炳等患难与共,同舟共济;他与安特生、伯希和、李约瑟、费正清、费慰梅等长期保持着友谊;他视丁文江为好兄长和科学路上的引路人;他曾与胡适筹组中国民权保障同盟北平分会,保持了同进退的步调;他亲历了胡适的去世,但也有人认为胡适的死与他那番悲观的谠论有直接关系;他曾被中共作为统战对象,也被台湾当局作为阻止美国改变对华政策的一张牌,但他始终保持治学与政治分途的清醒……私密性、唯一性史料首次公开海峡两岸第一本李济传英国哲学家罗素大量引用并赞赏李济的论文,“得到了某些颇有启发的见解”。台湾文人李敖:李济是台岛“最后一个迷人的重量级的学阀”。美国国家科学院院士张光直:“李济体现了中国历史学和考古学研究所能达到的最高学术典范。”郭沫若称李济是“我们中国的光荣的一面”。许倬云高度评价李济:“在李先生身上.我们看见了希腊精神和儒家修养的结合!”
编辑推荐 《李济传》由江苏文艺出版社出版。
谨以《李济传》纪年李济先生逝世30周年。
目录

前言李济是谁
第一章 初出笼的包子
第一节 钟祥少年李顺井
第二节 优游清华园
第三节 克拉克校园“啃青草”
第四节 中国第一个人类学博士

第二章 从南开到清华园
第一节 矿科教授与“丁大哥”
第二节 西安讲学
第三节 重返清华园
第四节 五位导师
第五节 现代考古学与安特生
第六节 中国人的西阴村

第三章 加盟史语所主持考古红
第一节 国学院的风流云散
第二节 阿卡德米与傅斯年
第三节 济之找寻彦堂首掘
第四节 出掌考古组帅印

第四章 殷墟,城子崖
第一节 殷墟初期试掘
一、“中央”与地方
二、“拉锯战”与“儒莲奖”
三、分手弗利尔
第二节 转战城子崖
一、山东古迹研究会
二、城子崖的“求仁得仁”
第三节 回师河南
一、“卷地毯”与后冈三叠层
二、浚县辛村与大赍店遗址
三、风雨如晦,鸡鸣不已
四、侯家庄南地与西北冈
五、董作宾携女友风波
六、世界最早的档案库
七、殷墟的最后一瞥

第五章 从北平到南京
第一节 达子营·方砖厂
第二节 无心亦无滞
第三节 轻轻的我走了
第四节 南京杨公井
第五节 福兮祸兮长别离

第六章 流寓西南
第一节 暂栖长沙
第二节 昆明两年
一、赵元任出国风波
二、从昆明城到龙泉镇
三、战火催生的中博院
四、鹤归去狼烟起
第三节 李庄六年
一、适彼乐土
二、祠堂里的中博院
三、从羊街到张家祠
四、畏友傅斯年
五、“红颜知己”曾昭燸
六、从李压走向田野
七、远古器物研究

第七章 离开大陆前的最后岁月
第一节 日本之行
第二节 回到南京
第三节 会晤郭沫若
第四节 在大陆的最后光影
第五节 苍茫天地间

第八章 台岛最后一位重量级学人
第一节 初到台湾
第二节 创人类学系擘画台岛考古
第三节 主持史语所代长“中研院”
第四节 与胡适唱对台戏
第五节 在中国推进科学思想
第六节 建立科学的古器物学
第七节 撰写Anyang

第九章 宁愿不自由,也就自由了
第一节 骨肉分离
第二节 彼岸的批判
第三节 独与天地精神之往来
第四节 台北温州街寓所
第五节 父与子
第六节 书写历史与创造历史
第七节 最后的烛光
尾声一个巨人消失了
后记
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岱峻的大作《李济传》终于杀青,我为他高兴,我自己也放下了一件大心事。他再三要我写几句话作为“序”,我虽难以为情,却更难辞此请,就写上几句吧。
写这些段落,正赶上殷墟发掘八十周年的纪念活动。段墟的发掘,是李济先生一生中的头一件大事;从2008年10月底到现在的12月初,我两度应邀去安阳参加这次活动,随手记了几句话,等于是日记摘抄,在这里铺陈一下,就教于读者。
殷墟博物苑在二十多年前初建时,还只是一片荒野上竖了几处木牌。当时为“复原”殷代宫殿所仿制的房屋甚是简陋,展览亦属粗糙。经过这些年的辛勤研究和开辟,现已增加不少新内容,大有可观,可供参观展览和大型学术活动之用。
当年参加殷墟发掘团十五次发掘目下仅存的王湘先生,以年逾九十七岁的高龄,写下了“安阳考古的科学精神永存”几个大宇留念。他很惋惜因行动不便,无法再到工地来了。
近年考古界对洹北商城的发掘和研究,是殷墟发掘的进一步开展。记得先父李济先生在1977年写《安阳》一书时在第九章里已经对“洹河流域一带”的新石器、中石器时代的遗迹非常关切,他并寄希望于“时代更早的”遗迹。“洹北商城”的遗址当年可能还未在他的视界之中,当时他似乎只听说过有关洹北的片言只语。
这次中央电视台邀请参加活动的郑振香先生和唐继根先生,在发言中都一再提及早期殷墟发掘时的一些故事。最感人的应是1936年发掘团的成员在西北冈大墓开掘后还自己出钱在小屯办了一座小学(即给当地农民的子弟开设的,名叫“洹水学校”)。据介绍,石璋如先生还从老家请来一位王老师给孩子们义务上课。
文摘 插图:


第二章 从南开到清华园
第一节 矿科教授与“丁大哥”
1923年秋,李济回到北京,席不暇暖,就经学长凌冰举荐,应张伯苓之聘,去了天津八里台的南开大学,担任人类学、社会学教授,自第二年起还担任了南开大学文科主任。李济曾说,当时他教的人类学这门“新鲜”学科,受到京津一带大学和学术界很多人的关注。学生李纯一(李景聃)和陶云逵就是受其影响走上考古和人类学研究之路的,可惜天不假年,两人都英年早逝。
据说,李济还担任过南开矿科教授,有人在文章中写道:“在民国十年(1921)以后,国内各大学鉴于需要,也纷纷讲授矿课,以南开大学经李组绅捐助设立的矿科,由薛桂轮主持,李珠及李济等为教师,最为驰名……因经费不济,数年后遂停办……”还有一篇文章写道:“……(矿科)聘李珠、李济、孙昌克等清华同学为教授,誉满全国……”李济未必就是矿科教授,也许是矿科的教学计划安排有人类学的课程。”李光谟曾如此分析。
那时人类学(尤其是考古人类学)与地质学关系密切。人类学的田野调查,考古学的田野发掘,最早的源头就来自地质学的“掘地”。地质学因工业文明对能源材料的需求而兴,地质学家常受雇企业主寻找矿藏,其间不时发现古生物遗骸、古代石器和陶器,于是古生物学和现代考古学应运而生。19世纪中期,这些在西方刚起步的新知识,通过地质学著作的译介与传播也逐渐进入国人视野,如英国传教士慕维廉编译的《地理全志》,上海总税务司署印的《地学启蒙》,“格致汇编”刊出的《地学稽古论》等。1902年,梁启超在《新史学》中说,“上白穹古之石史(地质学家从地底僵石中考求人物进化之迹,号曰石史),下自昨今之新闻,皆史家研究所当取材。”1910年,中国第一种地学学术刊物《地学杂志》创刊发行。地质科学的研究方法,影响到大学教育,大学课程中专门开设了地理学和古生物学。“土层犹书叶”,“以掘地代读书”(传教士、学者李提摩太语)。李济后来的文章曾谈到地质学对中国学术的巨大影响:传统的中国读书人只把书本视为学问,“劳心”、“劳力”有别的观念阻止了实际田野工作的发展;民初地质学者开始在中国实际从事田野工作,这才渐渐打破了读书人与“劳力”的界限。他所说的田野工作不仅仅是字面意义的“动手动脚找东西”,而是包括层位学等侧重文物所处地下环境的一套系统方法一一“田野工作和田野工作方法的观念,可以说完全是由地质学家介
……
后记 2008年就这样过去了。先是春节期间南方遭遇百年不遇的冰雪灾害;5月12日我所在的省份和城市又是千年不遇的特大地震;泪水和汗水未干马上又是8月8日的北京奥运;喜悦还未消退,紧接着又是铺天盖地的金融海啸……世界在这一年中已变得面目全非。
我潜藏在一座孤岛或一片密林中,仿佛疏离了那些大悲大喜。除开电脑摇晃、书桌不支、躲避地震的短暂日子,在整整的一年里,我的灵魂几乎没日没夜都在追随李济先生。我相信,与浩瀚的人类长河相比,那些短暂的灾难都将转瞬即逝。人类仍然要生生不息。在人类前行的暗夜永远需要高擎起像李济这样的思想明灯。
这一年,我也不是独行者。完成这部书稿,支持我推动我的,首先是李光谟先生。他除了向我提供大量的资料(文字、图片),还用了大量的时间作口述史。初稿完成后,光谟先生最后还一字一句审订了全文,并慨然写序,这是需要特别指出并深深致谢的。然而光谟先生的修订只是个别字句的改动,就像一位优秀的编辑接受一份幼稚的作业,他只能在既有基础上作一些小修动,困此书中的不足或错误,是我自己的知识缺陷和认识水平造成的,完全由我负责。
我的妻子冯志是这部书的第二作者,她没有署名是出于惯常的低调作派和行事风格。她与我共同完成全书的构思,材料的筛选,观点的斟酌;参与了我在李庄的大部分田野调查,和对光谟先生的多次访谈;嗣后她担负了资料整理、文字录入、校对等工作。对她的心血我不能心安理得地掠美,也需要表达谢忱。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