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地理 >

龙脉千里大运河

2010-03-05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码:2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4610100X ·条形码:97875461010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龙脉千里大运河 去商家看看
龙脉千里大运河 去商家看看

 龙脉千里大运河


基本信息·出版社:黄山书社
·页码:22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2月
·ISBN:754610100X
·条形码:978754610100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碧波千里福泽沃土万顷,托中华巨龙翔九天,南粮北运何俱山高路远,看华夏神州休戚与共。《龙脉:千里大运河 》优美文字书写历史,从春秋到清代,两千年运河史刻画祖先智慧,精美图片展现风光,从北京到杭州,座座滨水名城彰显别祥风姿。

作者简介 桑希臣,男,毕业于东北师大中文系。曾从事教学、教育管理及大型国企的宣传工作,二十余年笔耕不辍。代表作用《正说明朝十八臣》(陕西人民出版社)、《历史在女人面前拐弯》(金城出版社)、《盛装下的苍凉》(陕西人民出版社)等。
编辑推荐 看运河上下水殿龙舟千帆争竞,品大江南北才子佳侣风土人情,读历史,游运河,一书在手,阅览两千年,畅游数十城。
目录
第一章 龙首沟通京津冀 铸逭历史名城
第一节 雕栏玉砌今犹在 往事如烟
第二节 畿南花月无双地 蓟北繁华第一城
第三节 美景共美食齐名 曲艺乘东风迎辉
第二章 避河开辟新天地 铁狮泵镇沧删城
第一节 天地由此开 繁华乘波来
第三节 六帝宰辅运 功过身后评
第三节 铁狮镇长水 金枣誉全球
第四节 杂技冠世界 武术扬国威
第三章 九这天衙京门 山东明珠笑苍窑
第一节 德城兴旺缘河在 碧涛涟漪誉明珠
第二节 大禹仲舒恩德颂 苏禄王灵藉此存
第三节 沃土沛水生才俊 才子二人刺边城
第四节 “安史”战火显金凤 “靖难”烈焰跃真龙
第四章 临清聊聊避河 古树绽新率
第一节 沧海桑田话临清 京师基石
第二节 璀璨文化道临清 出诗入画
第三节 聊鲁西明珠聊城岁月悠悠
第四节 数聊城风物 人杰地灵
第五章 文宗师道吟白发 运河诗发青春
第一节 历史悠 久运河促兴
第二节 寻古探幽 太白遗风
第三节 文宗师道 名贯古今
第四节 继孔扬儒 亚圣留芳
第六章 楚河汉界纷争地 今朝更好看
第一节 九州风烟连三月 悠悠六千载
第二节 高祖斩蛇歌大风 汉族称谓肇始
第三节 燕子楼上吊盼盼 快哉亭中称快
第七章 襟吴带楚控中流 壮而东南第一州
第一节 千古邗沟自此始 笑着沧海桑田
第二节 漕运繁盛明清时 徽商兴衰两重天
第三节 文通塔观文城 镇淮楼镇淮水
第八章 千里运河第一城 烟花三月下扬州
第一节 三起三落三千载 往事哪堪回首
第二节 道尽广陵千般景 古树又逢春
第三节 千古一帝话功罪 船使八面风
第四节 西辞黄鹤下扬州 骚人墨客情
第九章 千古重镇连四水 万里江册第一奇
第一节 江南运河自此始 三千年豪情依旧
第二节 烽火狼烟燃京口 尽舒烈士情
第三节 诗画科文皆至此 白蛇一怒漫金山
第四节江 南四百八十寺 多少楼台烟雨
第十章 姑苏城外运河水 何叹愁宇到客船
第一节 绿浪东西南北水 道不尽运河情
第二节 吴门四家千古秀 一曲评弹舒柔情
第三节 胥门曾悬伍侯眼 寒山寺听枫桥夜
第四节 苏州园林甲天下 一步一景唤真情
第十一章 千里运河于此止 不是汴州有胜汴州
第一节 运河西湖同舟济 武林兴衰值此生
第二节 因有运河龙脉在 西湖歌舞无时休
第三节 且把西湖比西子 燕语莺声总关情
第四节 灵隐寺前话寺塔 飞来峰下数青峰
……
文摘 第一章 龙首沟通京津冀 铸逭历史名城
悠悠华夏数千年,经历了几次大的分裂与统一。隋开皇九年(589年),隋文帝杨坚方重新统一了中原,定都长安(今陕西西安)。
仁寿四年(604年),文帝崩逝。其次子杨广继位为帝,是为隋炀帝,次年改年号为大业。
炀帝此人,后世对其毁誉参半。诋毁者,无外乎其暴政及骄奢淫逸;享誉者,则是其在位期间所开凿的京杭大运河,为后世中国带来了极其深远的影响,尤其是由北京至临清的永济渠,更铸就了一代帝都的无限荣光。
然而历史上永济渠的开凿背景却饱径着战火的硝烟。
早在西晋时期,朝鲜半岛上的高丽国(古时朝鲜半岛分为高丽、百济、新罗三国)趁中国内乱之机侵占了我国辽东地区。以一统中华为愿的隋朝自然不能眼睁睁看着自己的土地为番邦所据。文帝杨坚在位之时,为使中国在多年战乱中恢复过来,并没有对高丽采取军事行动。雄心勃勃的杨广继位后,无法对此坐视,再加上经过了近20年的“开皇之治”,中国的经济已有了长足的发展,炀帝便开始了收复辽东、吞并高丽的军事准备。
当时国家的政治中心位于洛阳,经济中心地处江南,而攻打高丽却需要从北方的涿郡(今北京)出兵。这对于输粮运兵来说,交通是一个不可回避的问题。为此,隋炀帝于大业四年下诏,“发河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永济渠,引沁水南达于河,北通涿郡”(《隋书·炀帝传》)。
这段运河的开凿其实是在东汉末期曹操所开的白沟等河道的基础上进行的。出于“遏淇水人白沟,以通粮道”的目的,白沟于东汉建安九年(204年)建成。建安十一年(206年),官渡之
战后的曹操为了追歼袁绍势力,在白沟的基础上,再开平虏、泉州二渠,这样,三条河道贯通,北至天津附近,南逼邺城(今河北大名东北)之畿。白沟、平虏渠与泉州渠三河相接,首次形成了华北地区纵贯南北的航路。
为谋霸业,曹操围绕其地邺城,又先后开凿了新河运渠、利漕渠、自马渠及鲁口渠,由洛阳为始,北至天津附近,东临白沟、平虏渠与泉州渠,使之成为旧三渠的辅佐河道。至此,邺城成为“平原千里,运漕四通”的战略要地和经济都会。
此后,历经晋、十六国迄南北朝的300多年,邺城为少数民族政权所占据,但仍对曹魏运河加以利用。北魏、北齐等还都设有水官进行管理。后赵石虎还曾建造“万斛船”。东魏高欢改建邺城为邺南城,城内“分流四渎为海,汇为大池,又日大海,每池中通船行处二十五里,中有龙舟六艘,又有鲸鱼、青龙、鹚首、飞隼、赤鸟等舟”。
新渠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