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页码:1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4731072/9787504731074 ·条形码:9787504731074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 |
 |
|
 |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页码:18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04731072/9787504731074
·条形码:978750473107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内容包括:近年来,随着“三农”问题的凸显,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逐渐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问题之一。对于中国这样一个农业大国而言,经济学家尤其希望弄清楚,中国目前的农村金融制度到底存在着什么问题,从而找到并设计出一种适合农村经济发展的金融制度模式。民国时期,特别是南京国民政府时期的农村金融制度设计,是中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确立的开始和基础。对这一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研究,理应成为研究农村金融制度的逻辑起点。《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为出发点,运用有关制度失衡、制度变迁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围绕着中国农民银行系统与合作金融系统的形成过程,分析探讨了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问题。《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在研究中,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力图达到经济学理论的运用与历史实证分析的密切联系。
全书内容共分九章。导言部分,阐述《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的研究意义、研究现状、研究思路与方法等问题,作者从经济史的研究需要出发,以制度经济学的理论为基础,结合民国时期的农村金融实践,提出了一个关于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框架。历史实证部分,首先,通过分析民国时期的农村金融枯竭现象和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足,阐述了农村金融制度的失衡状况,展现了国民政府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原因和宏观背景;其次,详细考察了南京国民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及其实施的构想,分析了国民政府意愿的制度供给的特点,然而,意愿的制度供给与实际的制度供给之间,并不尽一致;最后,作者分别从中国农民银行系统和合作金融系统两个方面对民国时期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进行了考察,通过对各种农村金融供给机构和制度安排的研究,探讨了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实际变迁历程。
作者简介 付红,山东沂水人,南开大学经济学博士,现任山东财政学院教师。主要从事农村金融、宏观经济、金融保险领域的教学与研究。她关注社会经济热点,近年著有《房地产价格周期的实证分析》《即将来临的消费转折:内牛增长与结构升级》《工业深化阶段服务业中间需求结构的转型》《要素价格重估与工业结构升级》等文章,受到学界的关注。
编辑推荐 《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以南京国民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为出发点,运用有关制度失衡、制度变迁等方面的经济学理论,围绕着中国农民银行系统与合作金融系统的形成过程,分析探讨了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变迁问题。《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在研究中,力图达到经济学理论的运用与历史实证分析的密切联系,坚持史论结合的原则。
目录 1 导言
1.1 选题来源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来源
1.1.2 研究意义
1.2 学术史回顾及研究现状
1.2.1 关于民国时期农村金融的整体性研究
1.2.2 关于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
1.2.3 关于民国时期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研究
1.3 研究思路与分析框架
1.3.1 基本术语界定
1.3.2 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1.3.3 分析框架及内容安排
2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理论分析
2.1 农村金融制度失衡——制度变迁的需求
2.1.1 农村金融制度的含义
2.1.2 农村金融制度失衡的类型
2.1.3 制度失衡的影响因素分析
2.2 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模式
2.2.1 诱致性制度变迁
2.2.2 强制性制度变迁
2.2.3 两种制度变迁模式的比较
3 民国时期的农村金融制度失衡
3.1 民国时期的农村金融枯竭
3.1.1 农村资金大量外流
3.1.2 农村高利贷猖獗
3.1.3 农村现金匮乏、土票盛行
3.2 传统农村金融机构的供给不足
3.2.1 典当业的衰落
3.2.2 合会的难邀集
3.2.3 私人放贷者的惜贷
3.3 兼业式农工银行体系的供给不足(1912—1927)
3.3.1 全国性农村金融机构的缺位——劝业银行的议而未行
3.3.2 地方性农村金融机构的缺乏——农工银行的供给不足
4 南京政府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设计与推行措施
4.1 南京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
4.1.1 影响政府供给农村金融制度的因素分析
4.1.2 南京国民政府对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设计
4.1.3 设计中的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特点
4.2 南京政府推行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措施
4.2.1 南京政府对农村金融法规的制定
4.2.2 南京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监督
4.2.3 南京政府对农村金融机构的协助
5 民国时期农民银行金融系统的变迁
5.1 省县地方性农民银行的出现
5.1.1 江苏农民银行的成立及发展
5.1.2 浙江省农民银行的成立
5.1.3 全国地方性农民银行的成立
5.2 中国农民银行的成立及其核心地位的形成
5.2.1 中国农民银行的成立及其实力的壮大
5.2.2 中国农民银行全国网络系统的构建
5.2.3 中国农民银行业务功能的拓展
5.3 商业性银行的农贷业务及其管理
5.3.1 私人商业银行在农村金融领域的进入与退出
5.3.2 农本局的设立及其业务
5.3.3 国家行局的农贷业务及银行专业化
5.3.4 全国性银行农贷业务的扩展
6 民国时期合作金融系统的变迁
6.1 信用合作运动的发轫与发展
6.1.1 合作思想的传人与合作运动的兴起
6.1.2 合作行政管理机构的设立
6.1.3 信用合作法律规制
6.1.4 信用合作社的发展概况
6.1.5 信用合作资金状况
6.1.6 合作社的不足与需改进之处
6.2 合作金库系统的建立与发展
6.2.1 建立合作金库系统的准备
6.2.2 省、县合作金库的建立
6.2.3 中央合作金库的筹设
6.3 民国合作金融系统的特点与论争
6.3.1 民国合作金融系统的特点
6.3.2 合作金库与合作社联合社之异同
6.3.3 关于合作金库组设程序与层级的论争
7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中的问题
7.1 中央农村金融机构的一元制与多元制问题
7.1.1 一元制
7.1.2 多元制
7.2 中国农民银行与中央合作金库的分工定位问题
7.2.1 行库业务划分的困难及原因
7.2.2 合并统一论
7.2.3 独立分离论
7.3 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联系与配合问题
7.3.1 战时县银行的成立
7.3.2 基层农村金融机构的状况与问题
7.3.3 县银行与农村金融系统的关系问题
8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与绩效
8.1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的特征
8.1.1 忽视微观金融主体的需求
8.1.2 政府的过度干涉
8.1.3 自上而下的逆向运作
8.2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效率分析
8.2.1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的效率
8.2.2 民国现代农村金融制度低效性的原因
9 结论与有待深入的问题
9.1 基本结论
9.2 有待继续深入的问题
参考文献
后记
……
序言 中国有史以来就是一个农业大国。鸦片战争中断了我国沿着原有的轨迹继续前行的步伐。19世纪80年代,洋务运动开启的中国经济现代化的第一波浪潮是在几千年累积的传统农业基础上进行的,国力的贫弱让这场政府主导的现代化没能挽救自己的命运而是最终以清政府的灭亡而告终。然而,洋务运动开创了中国经济走向现代化的先河,新型的工商业开始产生,中华民族.的经济现代化从此开始。但是几千年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生产方式使农业生产达到了它能创造的生产力的极限,使中国的经济现代化在开始之前就背上了沉重的人口压力的包袱,因此,中国经济现代化从一开始就面临的重要问题是“三农”问题:工业的现代化如何与农业现代化协调发展、农民如何摆脱贫困走上富裕的道路、农村如何改变落后面貌走向现代化的新农村。
中国是一个农业国,农业是研究中国经济现代化的重要学术领域,但是由于历史统计资料的缺乏,农业经济史又成为经济史研究难度较大、相对薄弱的领域。作为后发展国家的中国,与老牌的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现代经济发展的初期可以通过殖民掠夺进行原始资本积累不同,中国是在传统的农业生产力发展到顶点、人地比例关系的压力很大的条件下,在西方武力威胁下打开国门、国家财政空虚、背负着战争赔款、外债等条件下开始近代化的,建立在小农经济的生产方式上的农业发展资金尤其缺乏,成为制约农业发展,以至经济现代化的“瓶颈”。
农业现代化实现的一个重要问题就是农业发展的资金支持,因此,农村金融问题是解决农业现代化的关键问题。付红是我指导的博士研究生,她的博士学位论文“民国时期现代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就是选择了“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金融领域的一个课题,这本书是在她的博士学位论文基础上修改完成的。
文摘 插图:

2.2.2强制性制度变迁
因为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品,而“搭便车”问题又是创新过程所固有的问题,所以如果诱致性创新是新制度安排的唯一来源的话,那么一个社会中制度安排的供给将少于社会最优。国家干预可以补救持续的制度供给不足。
强制性制度变迁的主体是国家。国家推行制度变迁是由以下几个原因决定的。
一、制度供给是国家的基本功能之一
按韦伯的定义,国家是一种在某个给定地区内对合法使用强制性手段具有垄断权的制度安排。统治者至少要维持一套规则来减少国家的费用。这些规则包括统一度量衡、维持社会稳定和国家安全的一系列规则。统治者的权力、威望和财富,最终取决于国家的财富,因此,统治者也会提供一套促进生产和贸易的产权和一套执行合约的执行程序。
二、制度安排是一种公共品,而公共品一般是由国家“生产”的
在制度变迁的过程中,即使某一群体发现了制度均衡及其外在利润,也尽量要求政府提供相应的制度安排而不会率先尝试去改变制度。
三、弥补制度供给的不足
由于存在“搭便车”现象,诱致性制度变迁主体的积极性受到影响,因而造成制度供给不足。这时就需要政府作为制度变迁主体,以其强制力和意识形态控制力等优势去减少或遏制“搭便车”现象,降低制度变迁的成本,促进制度创新的积极性。国家推行强制性制度变迁,不需要社会利益集团的一致同意,这样就可以降低制度变迁中的组织成本和协调成本。而且,强制性制度变迁是在一个政权所辖范围内统一进行的,由于规模巨大,可以收到规模经济效益。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写成的。2005年我进入南开大学经济学院学习,师从著名经济史学者王玉茹教授,研究领域为农村金融,2008年通过论文答辩。之后,进入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工作,继续对论文中涉及的农村金融制度变迁进行深入的研究。这本书是我这几年来对农村金融制度变迁研究的一个阶段性成果。
这本书的完成得益于许多人的帮助,在此向他们表示我诚挚的谢意。饮其流时思其源,成吾学时念吾师。在此书完成之际,谨向我的导师王玉茹教授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王老师治学严谨,学识渊博,思想深邃,视野宽阔,为我营造了一种良好的精神氛围。置身其间,我不仅树立了宏伟的学术目标,领会了基本的思考方式,掌握了科学的研究方法,而且还明白了许多待人接物与为人处世的道理。
感谢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董志凯教授、北京大学的萧国亮教授、清华大学的陈争平教授和南开大学的赵津教授、李金铮教授对我的论文提出的宝贵建议,使得本研究的理论研究与实证分析条理清晰而完整,且为我今后的深入研究指明了思路与方向。他们精益求精的治学态度,深深地感染和激励着我,而他们对后辈的理解和宽容常常让我心生感动。
感谢燕红忠等各位学长,与我探讨本研究的相关问题,不时地指出我学习中的缺失,且总能在我迷惘时为我解惑、彷徨时给我鼓舞。
感谢山东财政学院金融学院的领导和同事。他们对我的关怀、理解与帮助使我很快地适应了新的工作岗位,进入良好的教学、科研状态。感谢所有给予过我真诚的关心与帮助的朋友们。
最后感谢我的亲人始终如一的关爱和支持,焉得谖草,言树之背,养育之恩,无以回报。忘不了的点点滴滴,汇成一句感恩永远——你们永远都幸福健康是我最大的心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