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宗教 >

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

2010-03-04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ISBN:9787562235149 ·条形码:978756223514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 去商家看看

 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23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6月
·ISBN:9787562235149
·条形码:978756223514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

内容简介 《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从文献学与哲学两个层面对《华严经》以及有关《华严经》的经典阐释进行研究,即以《华严经》的文献研究为依据,将思考的重点集中在三种《华严》的文本构成与华严五祖和李通玄对《华严经》的经典阐释上。
《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第一部分从历史文献学的角度对三种《华严》本身进行了梳理。第一章以翔实的史料为基础,论述了《华严经》的来历及其传人中土的过程,并指出,儒道思想的影响、崇佛的世风和华严支流别品的汉译与《华严经》的传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第二章则从文本的文献学分析着手,分别考察了三种《华严》的汉译情况与文本结构。第三章考述了与《华严经》文本生成密切相关的《华严》支流别品汉译和文本的情况。
《三种华严及其经典阐释研究》第二部分关乎《华严经》的哲学思考,以华严五祖和李通玄的相关著述为基础,对华严五祖与李通玄思想作系统梳理,既分析其各自独特的理论贡献,又探讨其间递相传承的关系,透视他们通过这种创造性阐释所达成的对异域智慧的独特转化,并以此为基础思考《华严经》与唐代文化精神的关系。第四章条述了地论师们对《华严经·十地品》的阐释过程。第五章分析了华严初祖杜顺的“五教止观”对于华严宗学的奠基意义,解析了二祖智俨“十玄门”的重要理论价值,探讨了三祖法藏的判教理论、“新十玄”与“六相”说。第六章主要分析四祖澄观对“四法界”中之理事范畴的深化与扩展,以及五祖宗密以《华严原人论》一文所作的融会儒释道三教的尝试。第七章探讨李通玄以《周易》解《华严》的独特思想道路,剖析华严义理如何在《易》理玄思的观照中展现出特异的新姿。
作者简介 桑大鹏,男,1968年,湖北公安人。先后获文艺学硕士、文献学博士学位和文艺学博士后。现任三峡大学文学院副教授。主要从事文艺学、文献学与宗教学研究。在《武汉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学报》、《中华文化论坛》、《电影评介》等报刊上发表论文三十余篇,其中多篇被人大报刊复印资料全文转载或索引,主编《三峡文化研究丛刊》第一、二、三辑。2004年10月,其“高校写作课教学改革与实践”课题研究获湖北省高校教学成果一等奖。
目录
绪论关于华严及华严阐释
第一章 《华严经》的来历及其传入中土的因缘
第一节 《华严经》来历的旧说与新说
一、龙树与《华严经》的关系
二、《华严经》形成过程新说
第二节 《华严经》传人中土的因缘
一、文化心理之因
二、世风之因
三、直接原因:《华严》支流别品的传人与研究

第二章 三种《华严》文献分析
第一节 三种《华严》汉译情况考述
一、综述
二、三种《华严》主要翻译人员生平考述
三、三种《华严》汉译特点分析
第二节 三种《华严》品目对照研究
一、《华严经》的义理结构
二、《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品目对照研究
第三节 三种《华严》文本结构比勘及其意义分析
一、《六十华严》与《八十华严》结构及意义比较
二、《四十华严》中善财童子所参人物身份与意义分析

第三章 《华严》支流别品考述
第一节 支流经
一、《十地品》的对应经
二、其余品目的对应经
第二节 节译经与眷属经
一、节译经
二、眷属经

第四章 经典阐释的预演:地论派对《十地经论》的研习
第一节 《华严经·十地品》与《十地经论》的汉译
一、《华严经·十地品》的传译及其基本内容
二、《十地经论》的汉译
第二节 《十地经论》的释义特点与地论派主张
一、《十地经论》的释义特点
二、南北地论派的基本主张

第五章 华严五祖研究(上)
第一节 杜顺
一、禅僧本色
二、《华严五教止观》:华严宗学的奠基之作
第二节 智俨
一、生平与著述
二、“华严十玄门”:法界缘起论的多维阐释
第三节 法藏
一、生平及著述
二、圆融一味的判教
三、新、古十玄
四、六相

第六章 华严五祖研究(下)
第一节 澄观
一、著述概要
二、理事范畴的深化与扩展
第二节 宗密
一、著述概要
……
序言 三峡大学文学院组织出版“‘求索’语言文学学术文库”,整体地展示本院教师最新的重要学术成果,第一批书稿已经交付出版社,即将面世。这是他们学科建设的重大举措。学院领导向我介绍了他们的构想和当前的进展,嘱咐我就此写一点文字。我和三峡大学文学院及其前身宜昌师专中文系的多位同行交往几十年,对学院的发展轨迹有所了解,可以借此谈谈我对这个学术团队的观察和由此而生的感想。
从宜昌师专所在的北山坡,到今天三峡大学的葛洲坝与三峡大坝近边依山傍水的主校区,地理距离并不远,而几十年来几代人所经历的创业历程,却是并不平坦单纯,而有着十分丰富厚重的内涵。在学科建设中,传统是一种无形的资源,无形的力量,文科尤其如此。没有相当时间的积累,一个学术团队不可能于朝夕间突兀而起,更难有持续发展的后劲。二十世纪五六十年代到八十年代初的宜昌师专中文系的老师们,是一批非常敬业的园丁,倾注心力于教学,同时也在各自选定的领域学有专攻,功力扎实,学风朴实,撰写过不少很有见地的论著,带出了一批批后继学者。本丛书的作者们,出生于上世纪五十年代至七十年代,而今正是治学的黄金年龄。他们曾分别到国内多所大学攻读学位、进修和访学,既仰承本校先行者们的纯朴作风,又广泛吸纳校外、省外和国外多种学术营养,最近十年左右,陆续地开始崭露头角。他们大都有稳定的学术方向,从我十几年来的接触,从这些作者的著作目录,不难看出他们在求索之途跋涉的清晰脚印,而本文库里的专著则多是作者在稳定方向上的新成果。
文摘 《华严经》是佛法的总纲,浩如烟海的佛经都可在《华严经》里找到其意义源头,正如《圣经》是基督教之源和《道德经》为道教教义的起点一样。《华严经》以广大悉备和渊深如海的义理建构起了整个佛教哲学的理论框架,并将玄微奥妙的思想之光辐射到佛教群经之中,摄一切佛经为眷属。此经据称是佛在最初成道的十四日内为法身大士所说。譬如日出先照高山,佛也在最初证道的时日内向法身大士们(菩萨)讲说宇宙人生的第一部大经。明代憨山大师说:不读《华严》,不识佛家真富贵。唐高宗曾问孙思邈:佛经以何为大?孙答:以《华严》为大。高宗有疑:玄奘所译六百卷《大般若经》岂比不上六十卷《华严经》?孙回答说:《华严经》是阐明法界(宇宙)万有缘起相生而又彼此圆融无碍的无上宝典。它包括一切佛法的法门,且于其中任何一门,都可演化出其数等同大千微尘数的无量经卷,而《大般若经》只是华严法界经中的一项法门而已。高宗闻之疑虑顿释,欣然受持了《华严经》①。可见《华严经》在佛经中的至上地位。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导师张三夕先生的全面指导下完成的。三年前,是先生鼓励我从文艺学方向转入古典文献学这个几乎完全陌生的领域,以成就自己学术生涯的新起点。几年来,他深厚的学术功底、严谨的学风和海纳百川般的治学思路令我在感佩之余,获益良多。先生虽师从名门、著作等身,但从来都是谦和平易、待人以诚。“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论语·先进》)在我无数次因进退和得失徘徊难前之际,他因材施教,举重若轻,聆听其谆谆教诲,如沐春风,如享盛宴。他面对困境处变不惊,一蓑烟雨任平生的旷达心胸和圆融智慧,深深地影响和改变着我,并令我受益终生。
感谢王齐洲和高华平两位先生。王老师德高业精,他对我的论文写作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他视学术为生命,孜孜以求,从不懈怠。每一次与王老师对话,我都能领悟到一种深刻的睿智与微妙慧心。高老师青年才俊,风流儒雅,但为人为学,又老成持重,一丝不苟。在急功近利已成时尚的今天,他们对自己精神家园的坚守显得那么卓尔不群。
感谢德高望重的麻天祥先生。在涉阅佛典和当代学人的研究论著时,我早已久慕先生高名,先生佛学功底之深、理念之新、思辨之精,常常给人以深刻的启悟。这次得先生为拙著赐序,幸何如之!
感谢我的妻子曾广丽女士,是她以柔弱的肩膀担起了家庭的全部重负,使我得以专心于学业,我学业的进展无法不依赖于她无私的奉献。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