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散文 >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上下)

2010-03-04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10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6345722/9787506345729 ·条形码:9787506345729 ·版本:第1版 ·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上下) 去商家看看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上下) 去商家看看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上下)


基本信息·出版社:作家出版社
·页码:100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6345722/9787506345729
·条形码:97875063457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套装数量:2

内容简介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上下)》收录了:《透明的红萝卜》、《当时文学皓如月》、《京都红地情深谊长:我与作家出版社》、《冈底斯的诱惑》、《这本书似曾相识》、《在马贩子宿营地》等小说,散文。文坛时有新星升起。一批思想锐敏、艺术个性独特的青年作家,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优秀作品。从他们身上,编者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希望。为扶植新人,繁荣创作,编者特分辑出版这套均系青年作家第一部佳作的‘文学新星丛书’。
媒体推荐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的生存环境因改革开放而绽放生机之时,一批耀眼的文学新星,升腾在文学天空……这也正好验证了中国一句永恒的格言: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他(她)们的生命中的文学染色体。进发出相同而又各自相异的彩色光环。
  ——从维熙
文坛时有新星升起。一批思想锐敏、艺术个性独特的青年作家,近年来创作了大量别开生面的优秀作品。从他们身上,我们看到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学的希望。为扶植新人,繁荣创作,我们特分辑出版这套均系青年作家第一部佳作的‘文学新星丛书’。愿这套丛书的陆续出版,能为文学新星的崛起和壮大,起到铺路搭桥的作用。
  ——当年“文学新星丛书”出版说明
编辑推荐 《回眸:从“文学新星丛书”看一个文学时代(上下)》收录了以上作者的散文、小说作品。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的生存环境因改革开放而绽放生机之时,一批耀眼的文学新星,升腾在文学天空。这个群体中有阿城、莫言、何立伟、刘索拉、刘震云、马原、张平、陈染、池莉、赵玫、残雪、余华、格非、迟子建、阿成……值得咀嚼的是:这个群体中虽然有受过学院打磨的文学之子,但绝大多数作者是生活激流里锻造出来的舵手。这也正好验证了中国一句永恒的格言:是金子总会发光。
目录

棋王
会餐
蝌蚪与龙
蝌蚪与龙(节选)
回忆激情
透明的红萝卜
秋水
回忆黄金时代
你别无选挥
你别无选择(节选)
小城无故事
白色鸟
当时文学皓如月
女儿楼
母船
远处的伐木声
有关《母船》的回忆
这里有泉水
四个四十岁的女人(接选)
京都红地情深谊长——我与作家出版社
祭妻
祭妻
麦客
买驴
通向墓地
冈底斯的诱惑
新忏悔录
荒火
黑峰谷
我与《荒火》的创作
昨天已经古老
黑颜色
这本书似曾相识
遥远的黎明
遥远的黎明
遥远的记忆
人魔
小巷里曾有一颗星
你不可改变我
瀚海
生命之流
一些记忆
在马贩子宿营地
天堂里的对话
天窗
雪葬
雪葬
那年 那岁 那人
塔铺

被水卷去的酒帘
记忆的河
月光奏鸣曲
纸片儿
纸片儿
时光的痕迹
城市独白
梦里花落(节选)
烦恼人生
月儿好
小镇上的罗曼史
机关轶事
随感
夫妻粉
北极村童话
沉睡的大固其固
我的第一本书
旧年的血迹
老房子
一本书与一个人
背对命运的独白
大山藏不住
窑变(节选)
我决不瞒报
再生屋
空屋
岁岁元宵
无主题变奏
流星
流星(节选)
上流风情
闽西人
迷舟
追忆乌攸先生
十八岁出门远行
十八岁出门远行
黄尘
从沙坪镇到顶天峁
我的写小说和我的第一本小说集
红橄榄
黑鸽子
蓝钗
黑鸽子还是黑色的吗?
夏日辉煌
湮灭(节选)
夏天的记忆
血劫
到美国去,到美国去
芝加哥重逢
海蚀崖

青绿之想
年关六赋
人间俗话
感受与记忆
巨砚
昆仑殇
送你一条红地毯(节选)
大日子·小日子
大日子·小日子(节选)
1987年的记忆
劫道
夏天的公事
夏天的公事(节选)
瓦埠湖畔瓦埠镇
台阶
荒原
愤怒的河滩
闪亮的河
厮杀
红帆船
山中白马
聒噪者说
聒噪者说(节选)
回忆今天
归国少女
呼唤心灵(节选)
生命中的一种状态
香岛
风暴眼
雨打风吹去
那个
当铺

难忘的回忆
凉快
凉快
北京藏人
有个弟弟是活佛(节选)
一本书主义
附录回望文学新星崛起时
后记


沉睡的大固其固
北极村童话
北国一片苍茫
鱼骨
乞巧
初春大迁徙
葫芦街头唱晚
支客
白雪国里的香枕
到处人问烟火
吉亚大叔和他的墓场
在低洼处
苦婆
……
序言 上个世纪的八十年代中期,中国文学的生存环境因改革开放而绽放生机之时,一批耀眼的文学新星,升腾在文学天空。这个群体中有阿城、莫言、何立伟、刘索拉、刘震云、马原、张平、陈染、池莉、赵玫、残雪、余华、格非、迟子建、阿成……值得咀嚼的是:这个群体中虽然有受过学院打磨的文学之子,但绝大多数作者是生活激流里锻造出来的舵手。这也正好验证了中国一句永恒的格言:是金子总会发光。是他(她)们的生命中的文学染色体,进发出相同而又各自相异的彩色光环。
我们今天回眸昨日星光时,不能回避生命主体对文学的根本作用。记得,美学家王朝闻评说生命主体和艺术的关系时,曾说过大意如是的话:天在下雨,如果你是一块石头,任雨水从你身上流过;如果你是一块海绵,就会本能地将雨水吸吮储存于身,润其草木开花结果。如此说来,前者因为缺乏文学基因,难以成才;而后者因为生命主体中就藏有文学因子,落墨时笔锋犹有神助,常常是一泻千里而不可收。因而可以这么界定:昨日的灿烂星空,是文学才子才女们生命之光的施放。
当然,后天的努力也是重要的成因。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痴迷和努力,再好的文学种苗,也会因荒于耕作而夭折。当然,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她)们的青春与改革年代同步,用“生正逢时”来概括,似无失准之处。之所以这么说,因为他们笔耕时日,用文学图解政治的年代已然逝去;文学已还原为精神的自由落体,因而他(她)们笔下勾勒出来的生活,都是他(她)们心灵里最想倾吐的歌。尽管当时,对文学声嘶力竭的干预之声并没绝耳,但面对虎啸龙吟的文学现时,已是强弩之末,不再构成对真实文学的死亡威胁。这也是昨日星光变成今日长虹,继而演绎成满天彩霞的成因。
记得,当时我正主持作家出版社的工作,这套“文学新星丛书”的出版前后,我和编辑都曾应对过各种干扰的杂音。但经过时间这个无情法官的检验,这些文学新星们的处女作,并没有因岁月更迭而失去当年的风采。因而,今天作家出版社重新选编他们的重点作品出版,并收入他们重新回忆这段创作经历的文字,是承前启后、继往开来、富有历史目光的文学壮举。
作为一个文学和出版界的过来人,我为此而兴奋举杯:祝愿中国大地上的文学彩虹,不断冉冉升起,美我中华,光耀世界!
文摘 我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初倾力投入文学创作,有幸亲历了中国文学彼一时的繁荣同热闹,且以一石一砖之微与当时众多中国作家一起共垒起新时期文学的一道难得的风景。现在回想起来,我个人当时的文学创作与中国文学的整体繁荣进步,亦足值得总结与同顾的。因在我看来,正是有了八十年代初期的中国文学狂热,及由此提供的诸多思想资源与写作题材,才为以后的文学健康发展生成了许多新的可能。这之后,文学才有了明显的分流,作家有了明显的分化,作品立场亦有了明显的市场化同非市场化的分野。
还是让我们来回忆一些事情同经历。
A关于小说写作的本土资源问题
我在写小说之前曾写过一段时问的诗歌,而写诗之时我又读着小说,并暗自揣摩着我写小说的亓丁能。我发现“五四”以来的中国新文学,散文还好一点,诗歌,尤其小说,多半是模仿苏俄同西方的作品,从题材到思想,从文体到结构,从叙述方式到语言本体,无不同传统中国文学的审美情趣渐行渐远。朝好的方面来说这是一种文学的进步,“拿来主义”同“盗火”方式使中国文学同社会现实有了更加密切的关系,于是文学有了批判的锋芒同反省的力量,且在这一过程当中形成了一种被称之为“翻泽体”的文体洪流。简单地说,外国文学的文体标准、思想力度以及审美方式取代了中国传统文学的意境、诗学同文字趣味。也许正凶为如此,中国的现代文学自“五四”发韧,方有了今订这番声势。但是从坏的方面来说这又是一场文学的破坏。中国文学传统中那种轻理而重情,空灵而有意境,讲感觉而重笔墨意趣以及伤高怀远将生命体验与历史浩叹融为一体的诗学审美弃之如敝履,又很是叫人扼腕叹息。中国小说的本土资源仿佛成了一口枯井,不再有源头活水。因为写诗的时候我读过一些唐诗,尤其是五七言绝句,我突然觉得中国的小说,除了可以朝外“拿来”,亦完全可以从里“拿来”,比方元稹的《行宫诗》:“寥落古行宫,宫仡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短短二十个字,有景有情,有史有人,山河惊变,却淡笔以出,让人心亢溢着浩大的怅怀。这样一种取材方式,这样一种处理历史同人物命运的含蓄而韵味深长的写作方法,未必不可以借鉴,而写出有中国传统文学意韵的小说来吗?此外,我还以为汉语言的资源亦可重拾起来。“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这种对中国汉语言文字的珍视同推敲锤炼,是传统美文之所以有文章之美的基础。在状物描情中,汉文字自有翻译体语言所不具备的独特美感、节奏同笔墨意趣。区别如同国画同油画,
……
后记 也许有人会问,作家出版社为什么在“文学新星丛书”出版二十年之后,才来出版这样一本纪念集呢?的确,这套丛书已经在很多人的记忆中模糊了,对于许多更加年轻的读者来说,甚至不知所指。
在信息爆炸、文学越来越边缘化的今天,还有多少人会关注这套在如今看来“土得掉渣儿”的小书?在当下的出版界,无论从开本的大度、用料的奢侈、装潢的讲究,那套小书都不可同日而语。
得知我们要编辑出版文学新星丛书的纪念集,旅美作家查建英告诉我一个信息,说是网上流传着一篇《个人阅读史》的文章,把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作者见过的有价值的丛书进行了梳理,其中大部分都是翻译引进的作品,包括我社当年出版的“作家参考丛书”。而少而又少的中文原创丛书,“文学新星丛书”,竞位列其间。我上网查阅,果然如此,作者还列举了一些新星丛书作者的名字,如阿城、马原、刘索拉、徐星、刘震云、莫言、池莉、残雪、格非、余华、陈染、阿来等,也包括查建英。只是作者没弄清这套丛书总共出版了13辑64位作家的集子,而说成10辑50本,可见这套书在读者中间难窥全豹。
前些年,有编辑向出版社提议再版文学新星丛书,可总是阴差阳错,未能真正实施。虽然阿城的《棋王》和阿来的《旧年的血迹》在不同时间段做过再版,可与全套六十余本的规模相比,还是不成比例。
今年是我国改革开放三十周年,也是“新时期文学”走过了三十年的历史年份。毫无疑问,“文学新星丛书”是这段文学历史的一个见证,是许多优秀的当代中青年作家进行文学探索和文学创作起步的脚印。作为当年这套丛书出版者的作家出版社,有责任出版这个纪念集,让读者能更深入地了解这段文学历史。
这是一项繁琐而艰巨的编辑工程。六十余位“新星”作者,经过二十余年岁月的淘洗,有相当一部分人至今仍活跃在文学创作的一线,成为中国当代文坛最具创作实力的作家,但也有不少人已转向从事其他行当,甚至连通信地址也几经变化,杳然无迹了。通过编辑的不懈努力,大多数作者都联系到了,并对这本纪念集的编辑工作给予了积极的支持。
组稿伊始,我们就明确了本书的定位是所有“新星丛书作者”的集成,而不是一部选家意义上的选本。我们力求尽可能找到丛书作者,并将原书的书影、作者漫画像、小传、目录、序和选篇编人纪念集中。为了体现其历史价值,我们还约请作者撰写一些回忆性文字,能对当年的第一本小说集或早期文学创作活动留下某种印迹。值得欣慰的是,许多作者的回忆文章不但真实记述了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至90年代前期自己的一些文学实践,而且真实记录了文坛上的一些人与事,或多或少地会勾连起文学爱好者们的情愫。
出于尊重作者等因素的考虑,未能联系到作者的,我们只收入了原书的书影、作者漫画像、小传和目录,以保持这套丛书的历史原貌;联系到作者并得到授权的,除收入上述内容,还增加了序和选篇;部分作者撰写了回忆文章,也被收入了书中。这样,文学新星丛书中的每本书在纪念集中单独成辑,其顺序也是按照原书的出版时间先后排列的。
特别需要说明的是,选篇在考虑篇幅不致过长的前提下,尽可能选编作者早期的成名作或代表作。但是有的作者的代表作篇幅过长,甚至是中篇小说的规模,只能忍痛割爱,退而求其次,选择篇幅小一些的作者佳作。如阿城的《棋王》,无疑是《棋王》这本书的代表作,也是阿城个人创作里程碑式的作品,可由于篇幅太长,只能换成篇幅短一些的小说《会餐》。又例如,刘索拉的《你别无选择》书中只有三篇作品,而且都是中篇小说,相比较《你别无选择》更具代表性,只能采用节选的方式。对此,许多作者给予了充分的理解和支持。
现在,通过这本纪念集,来回顾我国新时期文学的发展历史,是非常有意义的。正像作家出版社当年的社长从维熙在本书序言中说的那样:“如果没有对文学的痴迷和努力,再好的文学种苗,也会因荒于耕作而夭折。当然,最值得庆幸的是他(她)们的青春与改革年代同步,用‘生正逢时’来概括,似无失准之处。”这对于当时的青年作家来说,是实事求是的评价,对于当年的编辑来说,也是十分中肯的。
记得我到作家出版社当编辑,接到的第一项任务就是通读阿城的《棋王》,为这本书的再版做准备。当时石湾是一编室主任,也是《棋王》的责任编辑,他交待我说:把《棋王》再看一遍,吧错的地方挑出采。
现在已很难记清楚那时的工作细节了,也很难回忆起究竟纠正了几处编校错误,但是领导这种锻炼培养年轻编辑的方式,却给我留下了深刻印象。当时,负责一编室三审工作的副总编辑是龙世辉,编辑部还有朱珩青、冯德华、潘青萍等编辑,以后张水舟、潘宪立和杨葵等人也陆续调来。大家经常在一起交流文学动态,讨论文学新星丛书的作者人选。正是由于大家的努力,那时不同流派、不同风格的文坛新锐大部分都被囊括进这套丛书了。
本来想让当年的责任编辑也和作者一起写一点回忆文字,收入纪念集中,但是由于种种原因,这个设想未能实现。好在石湾为纪念改革开放三十周年写的《回望文学新星崛起时》,全面回顾了文学新星丛书的出版缘起,以及编辑出版这套丛书打头之作《棋王》的种种经历。把此文收入纪念集中,也算是整个编辑部编辑出版文学新星丛书工作的一个缩影。
当下的文学出版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市场的机遇与挑战无时无刻地不在考验着出版社的经营者和编辑。年轻的编辑不妨从文学新星丛书的出版实践中汲取某种养分,那就是对文学的执著与真诚。只要真诚在,执著在,文学创作和文学出版就永远不会没有未来。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