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中国现代哲学

2010-03-04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47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 ·ISBN:7301046157 ·条形码:97873010461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现代哲学 去商家看看
中国现代哲学 去商家看看

 中国现代哲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447 页
·出版日期:2001年05月
·ISBN:7301046157
·条形码:978730104615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北京大学哲学教材系列

内容简介 自本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学习与研究中国现代哲学的热潮以来,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哲学教研室同仁便参考其中,1992年曾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名,出版过一本专著,那《中国现代哲学》是以历史线索为经线,兼顾各个时期的哲学人物及哲学思想。《中国现代哲学》是在上一本书的基础上另设框架,分11章,集中介绍与评述每一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与著作。
目录
绪论
一 中国现代哲学的历史背景
二 中国现代哲学的基本线索
三 中国现代哲学与文化选择

第一章 李大钊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李大钊的生平
第二节 李大钊早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李大钊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传播与运用

第二章 陈独秀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陈独秀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陈独秀五四前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节 陈独秀五四后期的哲学思想

第三章 胡适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胡适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实验主义的方法论
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第四节 自由主义的文化观

第四章 梁漱溟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梁漱溟的生平
第二节 梁漱溟与印度佛学
第三节 梁漱溟与中国文化研究
第四节 梁漱溟的《人心与人生》

第五章 李达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李达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历史地位
第三节 关于唯物辨证法的规律和范畴
第四节 关于辨证唯物论的认识论
第五节 关于历史唯物论的基本原理

第六章 艾思奇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艾思奇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哲学并不神秘
第三节 关于本体论
第四节 关于认识论
第五节 关于辨证法

第七章 毛泽东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毛泽东早期的哲学思想
第二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初步形成
第三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系统化
第四节 毛泽东哲学思想的进一步展开

第八章 冯友兰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冯友兰的生平与著述
第二节 冯友兰论哲学
第三节 冯友兰与中国哲学史

第九章 熊十力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熊十力的生平与思想
第二节 “体用不二”的本体论
第三节 “性、量分途”的认识论
第四节 “内圣外王”的人生论

第十章 金岳霖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金岳霖的生产和著述
第二节 “道——式、能”的本体论
第三节 实在主义的知识论

第十一章 贺麟的哲学思想
第一节 贺麟的生平和著述
第二节 儒家思想的新开展
第三节 知行合一新论与直觉论
第四节 “心即理”的唯心论
第五节 黑格尔哲学的研究与介绍

结束语
一 中国古代哲学与中国现代哲学
二 中国现代哲学研究中不同观点的交汇
三 中国现代哲学与外国哲学
后记
……
文摘 第三节 实用主义的真理观
胡适承袭杜威的哲学,把经验当作惟一的实在。“经验就是生活,生活就是应付环境”。应付环境的过程就是不断从已有的经验过度到新经验上去的过程。由此,在认识论上,就排除了认识那不依赖于主体的独立存在于外部世界的问题。即认识不在于反映外部世界,而在于经验自身的推移;外在的事实对于这种推移,至多只能起到某些刺激的作用。因此,真理就不是认识同客观世界相符合,而仅仅是根据经验提出的假设,在经验中再加以证实。或简言之,真理就是证明了假设。假设的被证明也就是疑难的解决。胡适说过:“真理原来是人造的,是为了人造的,是人造出来供人用的。是因为他们大有用处,所以才给他们‘真理’的美名的。我们所谓真理,原不过是人的一种工具,真理和我手里这张纸,这条粉笔,这块黑板,这把茶壶,是一样的东西,都是我们的工具。”①显然,胡适是把主观经验作为自己真理观的核心。
一、主观主义的真理观
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指明认识是客观事物在人主观意识里的反映,认识的正确与否,决定于它的内容通过实践的检验之后是否能证明它是如实地反映了客观存在的现实事物,是否符合于客观事物的发展规律性。从辩证唯物主义的认识论……反映论的观点来看,是与非之间,真理与谬误之间,是有着明确的、严格的客观标准的。人的主观认识能够符合于客观事物及其发展的内部规律性,这就是具有真理性的认识,否则就是谬误。凡是具有真理意义的知识,它所包含的内容必定是具有客观性的。只有客观的真理,没有主观的真理。
后记 本书即将付梓之际,还有几句话敬告诸位读者。
本书的写作是十几年来教学与研究积累的成果,也是师生密切合作的产物。
自本世纪80年代国内掀起学习与研究中国现代哲学的热潮以来,北京大学哲学系中国现代哲学教研室同仁便参与其中,1992年曾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名,出版过一本专著,那本书是以历史线索为经线,兼顾各个时期的哲学人物及哲学思想。本书是在上一本书的基础上另设框架,分11章,集中介绍与评述每一位现代哲学家的思想与著作。由于篇幅所限,有些重要思想家未能列入,待以后有机会时补正。
本书各章的作者分别是:郭建宁,绪论、第七章;张文儒,第四章、第八章、结束语;陈占安,第五章、第六章;胡军,第十章、第十一章;陈志红,第二章;陈振宇,第九章;王琦,第三章;缪劲翔,第一章。
在本书成书的过程中,承蒙严胜男女士对全书各个章节作了认真的校阅,在此谨表诚挚的谢意。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