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中国农村政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取消农业税政策为例

2010-03-04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39034580/9787539034584 ·条形码:9787539034584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中国农村政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取消农业税政策为例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村政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取消农业税政策为例 去商家看看

 中国农村政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取消农业税政策为例


基本信息·出版社: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
·页码:270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7539034580/9787539034584
·条形码:9787539034584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农村政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取消农业税政策为例》讲述了:“政策”是中国农村社会发展中具有决定意义的控制性因素。中国农村政策——尤其是农业税政策的演变过程显示,中国各个朝代从各自政权利益出发,在其执政时期对农村政策的设计尤其是农业税政策的制定基本上是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新中国成立后,农村政策随着社会形势变化而不断调整,农业税的变迁成为这个时期中国农村政策变化的突出体现,取消农业税的政策也成为中国开天辟地以来农村建设的重大战略举措。
编辑推荐 《中国农村政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取消农业税政策为例》是罗莹编著的,由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出版。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本课题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第二节 本课题内容研究现状述评
一、宏观层面的研究
二、微观层面的研究
第三节 本课题研究思路与研究方法
一、基本思路
二、研究方法
第四节 本课题研究框架与创新点
一、研究框架
二、创新点
第五节 本课题研究不足与展望
一、本课题研究不足
二、展望

第二章 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因素分析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会及其特色
一、农村社会的概念分析
二、中国农村社会的特色
第二节 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
一、社会发展的基本理论
二、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特点
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影响“三农”发展因素的论述
一、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关于影响社会发展动力因素分析
二、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对影响“三农”发展因素的论述
第四节 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因素
一、生产方式因素
二、自然环境因素
三、人口因素
四、文化因素
五、科学技术因素
六、政策因素

第三章 中国农村政策的嬗变
第一节 旧中国农村政策述评——以农业税政策为例
一、鸦片战争前封建王朝农业税的主要特征
二、鸦片战争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业税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新中国农村政策的演变背景与历史进程——以农业税政策为例
一、新中国成立初期(1949年~1952年)
二、农业合作化运动和人民公社时期(1952年~20世纪80年代初期)
三、税费改革试点和探索时期(20世纪80年代~2000年初)
四、税费改革全国性试点时期(2000年3月~2003年3月)
五、税费改革全面推行时期(2003年初~2003年底)
六、大范围减免到全国范围内取消农业税阶段(2004~2006年)
第三节 中外农村政策比较研究及启示
一、中外农村政策的比较
二、几点启示

第四章 农村政策影响下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
第一节 农村社会演变的社会学理论借鉴及启示
一、社会变迁的概念及机理分析
二、社会变迁的理论分析
三、中国农村社会变迁的社会学理论分析
四、构建中国现代农村成为社会变迁的方向
第二节 旧中国农村政策影响下的农村社会变迁
一、晚清农村社会变迁概述
二、民国初期农村政策影响下的中国农村社会变迁
三、抗战前后中国农村社会变迁
第三节 新中国农村政策影响下的农村社会变迁
一、计划经济体制时期(1949年~l978年)
二、农村经济体制改革与市场化改革前期(1979年~l991年)
三、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建时期(1991年~2001年)
四、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期(2002年一至今)
五、农村政策影响下的农村社会变迁的意义

第五章 中国农村政策变革的依据分析——以取消农业税政策为例
第一节 取消农业税的现实依据
一、农业税的性质
二、取消农业税的现实依据
第二节 取消农业税的社会学理论依据
一、社会转型论
二、社会互构论
三、社会病态论
四、社会冲突论
五、社会均衡论
第三节 从社会学的角度看后农业税时代的政策要求
一、加大投入,解决乡镇政府后顾之忧
二、加快乡镇改革,减轻公共财政负担
三、出台新的政策,解决历史遗留问题

第六章 中国农村政策对农村发展影响的实证分析——以农业税政策影响为例
第一节 农业税政策的历史评价
一、农业税收
二、中国农业税政策的历史性作用
第二节 中国农业税收制度的缺陷
一、农业税属性模糊
二、“常年产量”设定不科学
三、核定的土地面积与实际面积不符的矛盾
四、按照农业收入来计征税款是最大缺陷
五、农业税征收已经出现效率损失
第三节 农业税政策对农村社会发展的消极影响
一、农业税政策与农民负担
二、农业税政策的消极影响

第七章 取消农业税政策对新农村建设影响
第一节 取消农业税政策对农民收入和负担的影响的实证分析2
一、取消农业税政策直接减负增收效应明显
二、取消农业税政策在增收减负方面出现的新问题
第二节 取消农业税政策对现代农业发展的影响
一、取消农业税政策对农业发展的影响实证分析
二、对农业科技推广体系的影响调查分析
第三节 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土地问题的影响
一、农业税与农用土地的关系
二、取消农业税对农用土地的影响
三、取消农业税对农户农地行为的实证分析
第四节 取消农业税对乡镇财政及其职能履行的影响——以江西省G市H镇为例
一、江西省G市H镇的概况
二、取消农业税对H镇财政状况影响分析
三、取消农业税对H镇政府职能履行影响分析
四、现状分析
第五节 取消农业税对农村公共物品供给的影响
一、供给公共物品的能力降低
二、“一事一议”负担沉重
三、农村基本建设困难大
四、农村社会保障体系缺位
第六节 取消农业税对村民自治的影响调查研究——以某村为例
一、典型调查案例分析
二、农业税费改革对村民自治的有利影响
三、取消农业税给村民自治带来的问题与挑战
第七节 取消农业税对农村义务教育的影响
一、致使农村义务教育经费更为不足
二、原有的教育负债偿还无期
三、教育布局资金缺口较大
四、教育乱收费现象又有所抬头

第八章 中国新农村政策运行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第一节 中国农村政策现行运行体制和机制分析
一、中国农村政策决策过程中的体制和机制分析
二、中国农村政策执行过程中的体制和机制分析
第二节 新农村政策运行中的主要问题及原因
一、决策过程中的问题及原因
二、执行过程的问题及原因
第三节 解决新农村建设政策运行中的问题的对策
一、解决决策过程中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二、解决执行过程中的问题的对策建议
第四节 以“二十字方针”引导全面构建新农村建设
一、优化生产发展的对策
二、优化生活宽裕的对策
三、优化乡风文明的对策
四、优化村容整洁的对策
五、优化管理民主的对策

第九章 中国新农村建设政策创新探析
第一节 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形势和新问题
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历史轨迹
二、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已具备的新基础
三、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面临的新问题
第二节 未来新农村政策创新的思路和方向
一、政策创新的指导思想和总体思路
二、基本原则
三、基本建议和创新方向
参考文献
附录:调查问卷汇总结果
后记
……
序言 农业税在中国实施了2600年之久,从历史的角度来看.农业税曾经发挥着不可忽视的作用。在封建社会时期,各代王朝运用农业税赋制度改革调和、掩盖阶级矛盾,维持、繁荣王朝社会政治经济;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制定的合理农业税赋不仅减轻了革命根据地农民的负担。初步实现了广大农民均田的理想,也为革命政权的建设提供了基本的财源,支持着中国革命从胜利走向胜利;新中国成立之初,在外部封锁的恶劣国际环境下,农业税赋成为国家集中财力发展工业、构建国民经济体系、维护人民政权的经济基础。建国50多年来,随着工业的强大,农业的弱质地位愈来愈明显,城乡二元格局导致城乡差距拉大,农业税逐渐成为压在农民身上的一大负担。并桎梏着农村的发展。从2000年确定以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全国性试点为起点,直至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每个阶段税费改革都能对农村产生一定的影响,尤其是对处于新农村建设时期的农村影响巨大.明显促进了新农村的构建。
农业税政策取消后的几年中。农村原依赖农业税支持的项目失去了资金来源,转移支付与实际需要又有一定的差距,因而出现了新老问题交织的新情。如乡村债务的化解无资金来源、农村基础建设投入不足、农村义务教育经费还有较大的缺口及农村公共品有效供给力度不大等等。如何有效地破解这些问题,力图国家取消农业税政策的初衷和目的得以完美实现.避免一些矛盾的转化和激化,促使农村得到更好更快的和谐发展是本课题研究的立足点、出发点。
本课题从社会学角度,融合了经济学、统计学、政策学等理论和方法,采用了实证与规范研究相结合、典型调查与比较分析相结合、定量和定性分析相结合等研究手段,力求问题分析科学准确,对策建议有益和可操作性强,并希望通过此项研究对“三农”问题和农业税政策取消后产生的中国经济社会问题的研究有所创新。能填补有关研究的理论空白,为政府部门的政策带来一定的参考价值。由于农业税取消的时间短,有关这方面可供参考的资料不是很多,加上我们的研究能力有限,本研究肯定存在一些问题.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研究中克服和完善。
文摘 插图:


第二章 影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的因素分析
中国农村社会是以农副产业为基础产业,多数居民从事种植、养殖业,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相对落后,并具有独特乡土文化气息,县城以下的广大地区,还长期处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转型的格局。中国农村社会的发展,特别是在社会演进方面,表现出鲜明的中国特色。马克思经典著作关于影响社会和“三农”发展因素的论述对于我们分析农村社会发展规律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影响农村社会发展因素有很多且相互作用,对于目前中国农村社会发展而言,制度或政策因素的作用显得尤为突出。
第一节 中国农村社会及其特色
一、农村社会的概念分析
农村与农业具有天然的联系,但农村与农业并非一个相等的概念。农村不是一种产业,不是一个生产部门,而是一个庞大复杂的系统,是生态系统、经济、社会、文化等诸方面的综合实体。由于农村社会处在不断发展变化中,也由于研究者的观点、角度差异,国内外有关农村的定义众说纷纭。
1887年,国际统计学会认为:居住人口在2000以下的居民点为农村。1920年,美国统计局规定居住人口在2500人(后定为4500人)以下的居民点为农村。上述定义是从统计学角度,以人口集中程度作为划分城市和农村的标志,只是抓住了人口数量特征,没有抓住农村社会的本质特征,因而并不科学。
1903年,德国学者拉采尔(F?Ratzel)从地理学特征出发,指出农村是人群和房屋的分散。这一分类法从地理学的外部空间的角度,只看到农村的一些表面现象,仍然不能说明农村,特别是现代农村的内涵。
更多的学者从经济功能、社会结构等方面对农村进行了研究。如美国学者比勒尔(R?Bieler)等认为:“在美国早期历史上,‘农村’一词指的是人口稀少、绝对面积不大、比较隔绝、以农业生产为主要经济基础,人民生活基本相似,而与社会其他部分,特别是城市有所不同的地方。这就是说,‘农村’一词至少有三种各自独立的含义,即:“(1)生态方面的;(2)行业方面的;(3)社会文化方面的含义。这三种含义,不用说,有相互牵连的关系。……‘农村’指的是一种职业分类,它区别于绝大多数其他职业的特点:它直接和自然的物理要素打交道,它是一种初级的经济转移功能的行业”但随着时代的进步,农村中的生态、职业和社会文化间简单的相互关系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如罗得菲尔德(R?D?Rodefeld)等所言:“不少人口稀少地方的人现在并不从事农
……
后记 作为农业科研工作者,我们对农业、农村和农民有着天然的亲切感。课题组成员大多数出身农村,生于斯、长于斯,耳濡目染父辈们“脸朝黄土背朝天”的辛劳,成为我们献身“三农”科研的不竭动力。课题组成员长期在农民收入、农民负担、农业经济、农业税费制度改革、农业科技创新机制和反贫困等研究领域跟踪调研,积累了丰富的“三农”研究资料,也取得了一些颇有价值的研究成果,为我们开展相关的研究打下了一定的基础。
2007年我们申报的《中国农村政策对新农村建设的影响研究——以取消农业税政策为例》批准立项后,全体课题组成员为之精神振奋,从获得立项消息的第一天起,我们就紧锣密鼓地安排项目研究工作:制订研究计划,分配工作任务,设计调查问卷,整理参考文献,深入到江西、湖北、湖南、安徽和福建等农村进行人户调查,一直到动手撰写研究报告,请专家指导论证,研究报告的修改完善等一系列工作。在课题研究中,凭借课题组成员的知识结构优势,通过借鉴古今中外农业税赋制度的经验教训,对取消农业税后的乡村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等领域出现新情况、新问题及其影响因素进行深入分析,力图为制定科学的新农村政策、促进新农村和谐发展提供理论依据,为新农村建设提供决策参考。
在此,我们十分感谢国家社科规划办、江西省社科规划办的精心指导和鼎力支持,没有他们的帮助,本课题就无法顺利的进行;感谢本课题所参考的有关资料的作者,正是他们的研究启发了我们的很多思路;还有感谢为我们的调查提供方便的有关乡镇村的干部和农民朋友,他们反映的问题、提出的观点、期待与呼声都是本课题的第一手资料,起到了重要的参考作用。我们将以农民的希冀为动力,以更多的有分量的研究成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建设做出应有的贡献。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