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4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030177827 ·条形码:97870301778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
|
 |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页码:344 页
·出版日期:2006年09月
·ISBN:7030177827
·条形码:978703017782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图书品牌:科瀚伟业
内容简介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高等学校土木工程专业的专业课教材,内容包括绪论、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与结构布置、荷载和地震作用、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框架结构设计、剪力墙结构设计、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设计、简体结构设计、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钢结构和混合结构设计、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机分析方法和设计程序,以及高层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等内容,是根据最新颁布的国家标准和规范编写的。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着重阐明各种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结构方案设计和确定结构计算简图等内容有比较充分的论述,有利于进行合理设计及培养读者的创新能力;书中还介绍了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机分析方法、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高层建筑钢结构和混合结构设计等内容,有利于读者掌握新的设计方法和了解高层建筑的最新发展动态。章后有小结、思考题和习题,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可作为高等院校土木工程专业的教材,也可供相关专业的设计、施工和科研人员参考。
编辑推荐 《高层建筑结构设计》是在我们原来编著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一书基础上,将其中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内容进行修订而成的。由于高层建筑结构的简化分析方法不仅概念清楚,其结果便于工程分析和判断,而且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颇有好处,所以《高层建筑结构设计》保留了原书中关于简化分析方法的有关内容。
目录 前言
第1章 绪论
1.1 概述
1.2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特点
1.3 高层建筑结构的类型
1.4 高层建筑的发展概况
1.4.1 高层建筑发展简史
1.4.2 我国高层建筑发展概况
1.5 本课程的教学内容和要求
小结
思考题
第2章 高层建筑的结构体系与结构布置
2.1 结构体系
2.1.1 框架结构体系
2.1.2 剪力墙结构体系
2.1.3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体系
2.1.4 筒体结构体系
2.1.5 框架一核心简结构体系
2.1.6 带加强层的高层建筑结构体系
2.1.7 各种结构体系的最大适用高度和适用的最大高宽比
2.2 结构总体布置
2.2.1 结构平面布置
2.2.2 结构竖向布置
2.3 高层建筑的楼盖结构及基础
2.3.1 楼盖结构选型
2.3.2 楼盖构造要求
2.3.3 基础形式及埋置深度
小结
思考题
第3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荷载和地震作用
3.1 竖向荷载
3.1.1 恒荷载
3.1.2 活荷载
3.2 风荷载
3.2.1 风荷载标准值
3.2.2 总风荷载
3.3 地震作用
3.3.1 一般计算原则
3.3.2 计算地震作用的反应谱法
3.3.3 水平地震作用计算
3.3.4 结构自振周期计算
3.3.5 竖向地震作用计算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4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和设计要求
4.1 高层建筑结构的计算分析
4.1.1 结构计算分析方法
4.1.2 结构计算模型及计算要求
4.2 荷载效应和地震作用效应的组合
4.3 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要求
4.3.1 承载力要求
4.3.2 水平位移限制和舒适度要求
4.3.3 整体稳定和倾覆问题
4.3.4 结构延性和抗震等级
4.4 高层建筑结构的抗震概念设计
4.5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抗震设计
4.5.1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认定和抗震概念设计
4.5.2 超限高层建筑工程的抗震计算和抗震构造措施
小结
思考题
第5章 框架结构设计
5.1 结构布置
5.1.1 柱网和层高
5.1.2 框架结构的承重方案
5.2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5.2.1 梁、柱截面尺寸
5.2.2 框架结构的计算简图
5.3 竖向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的简化计算
5.3.1 分层法
5.3.2 弯矩二次分配法
5.4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内力和侧移的简化计算
5.4.1 水平荷载作用下框架结构的受力及变形特点
5.4.2 D值法
5.4.3 反弯点法
5.4.4 框架结构侧移的近似计算
5.4.5 框架结构的水平位移控制
5.5 荷载效应组合和构件设计
5.5.1 荷载效应组合
5.5.2 构件设计
5.6 框架结构的构造要求
5.6.1 框架梁
5.6.2 框架柱
5.6.3 梁柱节点
5.6.4 钢筋连接和锚固
小结
思考题
习题
第6章 剪力墙结构设计
6.1 结构布置
6.1.1 墙体承重方案
6.1.2 剪力墙的布置
6.2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6.2.1 剪力墙的分类和简化分析方法
6.2.2 剪力墙的等效刚度
6.2.3 剪力墙结构平面协同工作分析
6.3 整截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3.1 墙体截面内力
6.3.2 位移和等效刚度
6.4 双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4.1 基本假定
6.4.2 微分方程的建立
6.4.3 微分方程的求解
6.4.4 内力计算
6.4.5 位移和等效刚度
6.4.6 双肢墙内力和位移分布特点
6.5 多肢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5.1 微分方程的建立和求解
6.5.2 约束弯矩分配系数
6.5.3 内力计算
6.5.4 位移和等效刚度
6.6 整体小开口墙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6.1 整体弯曲和局部弯曲分析
6.6.2 整体小开口墙内力和位移的实用计算
6.7 壁式框架的内力和位移计算
6.7.1 计算简图
6.7.2 带刚域杆件的等效刚度
6.7.3 内力和位移计算
6.8 剪力墙分类的判别
6.8.1 剪力墙的受力特点
6.8.2 剪力墙分类的判别
6.9 剪力墙截面设计和构造要求
6.9.1 剪力墙的厚度和混凝土强度等级
6.9.2 剪力墙的加强部位
6.9.3 剪力墙内力设计值的调整
6.9.4 剪力墙截面设计
6.9.5 剪力墙轴压比限值和边缘构件
6.9.6 剪力墙截面的构造要求
6.9.7 连梁截面设计
6.9.8 剪力墙墙面和连梁开洞时构造要求
小结
思考题
第7章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设计
7.1 结构布置
7.1.1 基本要求
7.1.2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中剪力墙的布置
7.1.3 板柱一剪力墙结构的布置
7.1.4 梁、柱截面尺寸及剪力墙数量的初步拟定
7.2 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7.2.1 框架与剪力墙的协同工作
7.2.2 基本假定与计算简图
7.2.3 基本计算参数
7.3 框架一剪力墙铰结体系结构分析
7.3.1 基本方程及其一般解
7.3.2 水平均布荷载作用下内力及侧移计算
7.3.3 倒三角形分布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及侧移计算
7.3.4 顶点集中水平荷载作用下内力及侧移计算
7.4 框架一剪力墙刚结体系结构分析
7.4.1 基本微分关系
7.4.2 基本方程及其解
7.4.3 总框架剪力Vf和总连梁线约束弯矩优的另一种算法
7.4.4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受力和侧移特征
7.5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内力计算步骤及计算实例
7.5.1 内力计算步骤
7.5.2 计算实例及分析
7.6 框架、剪力墙及框架一剪力墙结构考虑扭转效应的近似计算
7.6.1 结构侧向刚度与刚度中心
7.6.2 水平荷载的分配
7.7 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的截面设计和构造
小结
思考题
第8章 简体结构设计
8.1 框筒、筒中筒和束筒结构的布置
8.2 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2.1 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受力特点
8.2.2 框架一核心筒结构的布置
8.3 简体结构计算方法
8.3.1 等效槽形截面近似估算方法
8.3.2 等效平面框架法——翼缘展开法
8.3.3 空间杆系一薄壁柱矩阵位移法
8.4 筒体结构的截面设计及构造要求
小结
思考题
第9章 复杂高层建筑结构设计
9.1 带转换层高层建筑结构
9.1.1 转换层的分类及主要结构形式
9.1.2 结构布置
9.1.3 梁式转换层结构设计
9.1.4 厚板转换层结构设计
9.1.5 桁架转换层结构设计
9.2 带加强层高层建筑结构
9.2.1 加强层的主要结构形式
9.2.2 伸臂加强层的作用及布置
9.2.3 结构分析
9.2.4 构造要求
9.3 错层结构
9.3.1 错层结构的应用及适用范围
9.3.2 结构布置
9.3.3 结构分析
9.3.4 构造措施
9.4 连体结构
9.4.1 连体结构的形式及适用范围
9.4.2 结构分析
9.4.3 概念设计及构造措施
9.5 多塔楼结构
9.5.1 结构布置
9.5.2 结构分析
9.5.3 加强措施
小结
思考题
第10章 高层建筑钢结构和混合结构设计
10.1 高层建筑钢结构设计概要
10.1.1 高层建筑钢结构体系及其适用高度
10.1.2 结构布置
10.1.3 高层建筑钢结构抗震设计
10.2 钢构件与连接的抗震设计
10.2.1 钢框架构件抗震设计
10.2.2 中心支撑框架的支撑杆件抗震设计
10.2.3 偏心支撑框架的构件抗震设计
10.2.4 构件连接的抗震设计
10.3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设计概要
10.3.1 混合结构构件类型
10.3.2 混合结构体系
10.3.3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结构布置和概念设计
10.3.4 高层建筑混合结构的计算分析
10.4 型钢混凝土构件设计
10.4.1 型钢混凝土构件的受力性能
10.4.2 型钢混凝土构件正截面承载力计算
10.4.3 型钢混凝土构件斜截面承载力计算
10.4.4 型钢混凝土构件的构造要求
小结
思考题
第11章 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机分析方法和设计程序
11.1 概述
11.2 杆件有限元法
11.2.1 基本假定
11.2.2 计算模型
11.2.3 计算要点
11.3 空间组合结构计算方法
11.3.1 关于剪力墙计算模型
11.3.2 墙板和墙元模型
11.3.3 空间组合结构计算方法
11.4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和设计程序
11.4.1 结构分析通用程序
11.4.2 高层建筑结构分析与设计专用程序
11.4.3 程序计算结果的分析与判别
小结
思考题
第12章 高层建筑结构的基础设计
12.1 基础的选型和埋置深度
12.1.1 基础类型的选择及一般规定
12.1.2 基础的埋置深度
12.1.3 高层建筑基础与裙房基础的关系
12.2 地基、基础和上部结构的共同作用分析
12.3 筏形基础设计
12.3.1 筏形基础尺寸的确定
12.3.2 筏形基础的基底反力及内力计算
12.3.3 配筋计算及构造
12.4 箱形基础设计
12.4.1 箱形基础的补偿性及其利用
12.4.2 箱形基础的一般规定
12.4.3 箱形基础基底反力计算
12.4.4 箱形基础内力分析
12.4.5 箱形基础配筋和构造
12.5 桩基础设计
12.5.1 桩的类型
12.5.2 桩的布置和承台构造
小结
思考题
附录1 风荷载体型系数
附录2 均匀分布水平荷载作用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n
附录3 倒三角形分布水平荷载作用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n
附录4 顶点集中水平荷载作用下各层柱标准反弯点高度比yn
附录5 上、下层梁相对刚度变化的修正值y1
附录6 上、下层高不同的修正值y2和y3
参考文献
……
序言 近年来,随着我国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许多城市兴建了大量的高层建筑。我国高层建筑的功能和结构类型日趋多样化,体型更加复杂,高度已突破400m,这使高层建筑结构分析和设计越来越复杂。与此同时,我国建筑结构的各种设计规范和规程已基本完成了新一轮修订工作,内容更新较多。为适应新形势下的教学和工程设计需要,我们按照《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JGJ 3-2002)及有关设计规范和规程编写了本书。
本书是在我们原来编著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设计》(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1999年)一书基础上,将其中的高层建筑结构设计内容进行修订而成的。由于高层建筑结构的简化分析方法不仅概念清楚,其结果便于工程分析和判断,而且其解决问题的思路对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以及创新能力颇有好处,所以本书保留了原书中关于简化分析方法的有关内容。同时,鉴于目前我国高层建筑结构已大部或全部采用计算机程序进行设计,因此本书增加了高层建筑结构计算机分析方法和设计程序等内容。此外,为适应现代高层建筑功能多样化和结构复杂化的需要,书中增加或加强了下列部分内容:①以论述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设计方法为主,增加了高层建筑钢结构和混合结构的设计方法;②增加了简体结构的设计方法;③增加了复杂高层建筑结构的设计方法,主要强调其概念设计和构造措施;④加强了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的有关内容,包括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钢结构和混合结构的结构体系和结构布置。
本书着重阐明各种高层建筑结构整体设计的基本概念和方法,对结构方案设计、结构分析方法和确定结构计算简图等内容有比较充分的论述,有利于进行合理设计及培养读者的创新能力;书中有明确的计算方法和实用设计步骤,力求做到能具体应用;每章后有工程设计实例、小结、思考题和习题等内容,有利于初学者掌握基本概念和设计方法。
本书由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土木工程学院史庆轩(第1、3、4、6、8、11、12章)和梁兴文(第2、5、7、9、10章)编写。童岳生教授主审本书,并提出了许多宝贵意见。研究生谢俊强、李波、邓明科、王秋维、董磊等为本书绘制了部分插图。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教务处将本书列为校级重点教材,并予以资助。特在此对他们表示感谢。
本书在编写过程中参考了大量的国内外文献,引用了一些学者的资料,这在书末的参考文献中已予列出,特在此向其作者表示感谢。
希望本书能为读者的学习和工作提供帮助。鉴于作者水平有限,书中难免有错误及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文摘 插图:

在箍筋加密区范围内的箍筋肢距:一级不宜大于20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二、三级不宜大于250mm和20倍箍筋直径的较大值,四级不宜大于300mm。箍筋应有135。弯钩,弯钩端头直段长度不应小于10倍的箍筋直径和75mm的较大值。
在纵向钢筋搭接长度范围内的箍筋间距,钢筋受拉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5倍,且不应大于100mm;钢筋受压时不应大于搭接钢筋较小直径的10倍,且不应大于200mm。
非抗震设计时,框架梁箍筋的构造要求可参见《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的有关内容。
5.6.2框架柱
1.轴压比要求
柱的轴压比是指柱考虑地震作用组合的轴向压力设计值与柱的全截面面积和混凝土轴心抗压强度设计值乘积之比。轴压比较小时,在水平地震作用下,柱将发生大偏心受压的弯曲型破坏,柱具有较好的位移延性;反之,柱将发生小偏心受压的压溃型破坏,柱几乎没有位移延性。因此,抗震设计时,柱的轴压比不宜超过表
5.6.3的规定,表中数值适用于剪跨比大于2、混凝土强度等级不高于C60的柱;其他情况下的柱轴压比限值可见有关规范规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