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59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10802019X ·条形码:9787108020192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乡土中国:锦屏 |
 |
|
 |
乡土中国:锦屏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59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10802019X
·条形码:978710802019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内容简介 几千年的农业文明,蕴育出乡土中国的过去和现在。乡者,故乡也,土者,民间也。吾乡吾土,是故土,是老家。数字化的今天,世界风云变幻。现代都市人于历史留下的印痕已无可言说。老村、古镇、旧宅、败祠、发黄的族谱,或可引发人们对乡土中国的思索。我们希望对锦屏自明代以来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简单勾勒和诠释,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积淀在锦屏这片土地上人文底蕴的了解和感受,还有我们对此乡此土的无限眷恋!
作者简介 张应强,贵州人,苗族,1965年生。历史学博士。现为中山大学人类学系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历史人类学的研究,关注区域社会文化变迁与族群认同等问题,近期研究兴趣集中在贵州省东南部清水江流域自清代以来以木材采运为中心的地域历史演变。
媒体推荐 前言
真正的认识锦屏,是近几年的事。
2000年冬,我到黔东南一带做短期田野考察,第一次来到锦屏。在清水江下游几个县市走马观花的学术旅行中,锦屏成了我停留时间最长的地方——期间我甚至还利用周末乘船溯清水江而上,回了一趟剑河老家。
说不清是否因为某种深植心底的故乡情愫,有意无意间,我开始愈来愈多地关注起这片土地,寻找着寄托乡情又兼顾学术的机会。从前老家留人我的印象,仍然鲜活而生动——满山的绿翠,吊脚楼里袅袅升起的炊烟,清澈见底的江河中抓鱼的欢欣和喜悦,漆黑夜晚坐在水边的鹅卵石上,听习习凉风送来“游方”情歌……
这次在锦屏,第一次听到了清水江碧绿江面上随满江木排漂流的故事,见到了民间保存下来的发黄的契约和其他文书,看到了历经沧桑岁月字迹已有些模糊的块块古碑,也走过了见证着昔日商贸繁荣的沿江石板街。
次年暑假,我沿清水江而下,又一次来到锦屏,足迹开始深入到清水江两岸个性鲜明的村寨中。这些村寨有最早被专业人员发现有契约,曾经以“千家苗寨”著称、留下丰富民间传说的文斗寨;完整地保存了契约文书中家族继承与山场买卖租佃关系系统性,并留下一座百余年前建成的山村四合院的加池寨;曾经作为清水江下游传统木材贸易中心市场之一、规范市场行为的诸如《奕世永遵》石刻等各种江规至今可见的卦治寨;地处清水江支流亮江上游、自明代设置千户所、遣屯军驻守、至今保存相对完好的隆里古城;还有历史上留下数以百计的碑刻、在清水江木材贸易中扮演了特殊角色、以民国时期一座中西合璧、美轮美奂的祠堂而闻名遐迩的天柱县三门塘寨。所有这些,都让我对清水江下游地区的社会历史过程有了新的认识,并进一步关注明清以来王朝国家力量向这一区域逐渐渗透、清水江木材采运市场网络的发展和市场机制形成及其运转、地方社会由此而产生的种种变化等。
以后更为深入的田野调查中,我到过锦屏更多的地方。在很多村寨,我已经被质朴的村民当作熟人和朋友,见面时一声“又来了”,缩短了彼此心灵和情感的距离。我并不流畅的黔东南话被人们当成在外多年改变的结果,言语沟通时的细微差别不仅没有产生疏远感,相反初次见面的乡民为我们言语的相近而惊奇、兴奋。
2002年春夏,杜非君和李玉祥君亦先后来到锦屏,看这里的青山秀水,感受这里醇酽的人情风习。锦屏满眼的苍翠、清水江诱人的绿意、村寨中散发的古朴韵味、碑刻中凝固的历史、契约里旧时的生活,都给他们留下难忘的记忆。应命作文的我,心中难免惴惴。幸有我的同窗好友胡腾君,一起讨论叙述的取舍详略,一起畅谈锦屏的过去、现在和未来。于是促成了这份反映锦屏社会历史文化点滴的文字的产生。
我们希望对锦屏自明代以来丰富的历史文化的简单勾勒和诠释,带给读者的不仅是积淀在锦屏这片土地上人文底蕴的了解和感受,还有我们对此乡此土的无限眷恋。
2003年5月张应强识于康乐园马丁堂
编辑推荐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传播中华本土文化的精髓,重现已逝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本书《锦屏》介绍锦屏地区的自然地理、社会生活,民风民俗,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读者在领略地方风情的同时,欣赏艺术文化与自然风光。
目录 前言
地图
壹 “溪山如锦列屏藩”
苗江和苗疆
……
文摘 书摘
从真实性的意义来讲,契约文书及其他各种民间文献诉讼词稿、家庭账簿、捐生证明文件甚或家族谱牒,对于传统时期未留下本地官修方志的锦屏而言,其价值几乎是无可比拟的。锦屏契约所涉,当然食货为主,但生产关系、宗教关系、迁移、村落,甚至文化交流、开放过程和形式,许许多多问题都能够在契约里找到可信的记载。对于传统感情深厚的中国人,往往面对的是从避讳到攀附之间大小筛罗精选过的记载,这样一个高质量的“地方性知识”宝库的发现和发掘,对中国学术界确实不能不说是件幸事。
然而,一个规模不大的学术机构,一个靠上级财政补贴的穷县,对这个定库的保护和发掘力量是远远不够的。对于散落在苗乡侗寨吊角楼之中的近十万契约,最大的威胁来自于两个魔鬼——火魔和贫穷。火灾是林区村寨的第一大患,但其破坏毕竟是局部的,而贫穷,让我们无法在动员淳朴乡民捐出契约时心中保持坦然。实际上,已经有年轻的乡民在用极低的代价在出卖契约——而散乱之后的契约,其文献价值与一家一户、一村一寨自成体系的契约已有天壤之别。我们可以同乡民沽浊酒谈祖宗,但看着寨中儿童路远失学、村学失修,徒然“有动于衷”,无力于行。
从2000年开始,我们溯苗江,住山寨,访耆老,直到今天,对清水江地区的近代经济社会史和历史人类学田野调查依然只能说是刚刚开始。新的村寨,新的族姓,总有新的发掘和预想不到的存在,于是新的课题又被提了出来。我们时时在经历着文化考古者发现的狂喜,甚至这种欣喜不需要太多的拼接爬梳。学术界人到锦屏不会失望,对中国传统有热情有兴趣的人们到锦屏也一样不会失望。
锦屏,以其深厚宏博的历史,在我产面前呈现万千姿态。
隆里人一代接一代,在建设家园的同时,也建起了一座座地方性或宗姓的祠庙。一些原本带有地方性特色的庙宇,背后也有了族姓的区分,现仍保留或有迹可查的就有:“五显庙”(陶姓)、“二郎庙”和“内宇庙”(陈姓)、“杨兴庵”(杨姓)。有趣的是隆里也有一座“飞山庙”,而且是一座与“杨兴庵”不同的主要为杨姓有份祭祀的庙宇。我们知道“飞山庙”是清水江乃至整个湘、黔界邻地区侗族最主要的地方性神庙。今锦屏县城三江镇就有一座保留最为完好、规模最为宏大的“飞山宫”。“飞山庙”供奉的杨再思乃斤代以来辰沅地区的少数民族首领。照常理来看,我们很难将隆里所自九省迁来所谓十三“官户”中的“千户杨”与“飞山蛮”联系在一起,更不要说对他们自认为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