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质学(第4版)
基本信息·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502446192 ·条形码:9787502446192 ·版本:第4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地质学(第4版) |
 |
|
 |
地质学(第4版)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冶金工业出版社
·页码:329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8月
·ISBN:9787502446192
·条形码:9787502446192
·版本:第4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全书分四篇18章,内容涵盖了地质学基础知识(包括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史和地质构造等)、矿床学、水文地质学、矿产勘查学和矿山地质学,对各学科相关的基本概念、基础理论和研究方法等进行了系统的阐述;对近年来地质学,特别是矿产资源勘查领域的进展进行了更新和补充。
《地质学》为采矿工程、矿物资源工程等相关专业的本科生必修课教材,也可作为地质、矿业类专业本科生和研究生的教学参考书,以及矿业工作者的简明工具书。
目录 绪论
Ⅰ地质学基础知识
1 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
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
1.1.1 地壳
1.1.2 地幔
1.1.3 地核
1.2 地球的主要物理性质及地壳的物质组成
1.2.1 质量和密度
1.2.2 压力
1.2.3 重力
1.2.4 温度(地热)
1.2.5 地磁
1.2.6 放射性
1.2.7 地壳的物质组成
1.3 地质作用概述
1.3.1 内力地质作用
1.3.2 外力地质作用
1.3.3 内外力地质作用的相互关系
2 矿物
2.1 矿物的形态
2.1.1 晶质体和非晶质体的概念
2.1.2 矿物的单体形态
2.1.3 矿物集合体的形态
2.2 矿物的物理性质
2.2.1 颜色
2.2.2 条痕
2.2.3 光泽
2.2.4 透明度
2.2.5 硬度
2.2.6 解理
2.2.7 断口
2.2.8 密度和相对密度
2.2.9 其他性质
2.3 矿物的化学性质
2.3.1 矿物的化学成分
2.3.2 类质同象和同质异象
2.3.3 胶体矿物
2.3.4 矿物中的水
2.3.5 矿物的化学式
2.4 矿物的形成与共生
2.4.1 矿物的形成
2.4.2 矿物的共生
2.5 矿物的分类及鉴定
2.5.1 矿物分类的原则及方法
2.5.2 矿物的鉴定方法
2.5.3 常见矿物肉眼鉴定特征
3 岩石
3.1 岩浆岩
3.1.1 岩浆岩的一般特征
3.1.2 岩浆岩的分类及各类岩石特点
3.1.3 岩浆岩的肉眼鉴定及命名
3.1.4 岩浆岩中的主要矿产
3.1.5 岩浆岩与开采技术有关的特点
3.2 沉积岩
3.2.1 沉积岩的一般特征
3.2.2 沉积岩的分类及各类岩石特点
3.2.3 沉积岩的肉眼鉴定及命名
3.2.4 沉积岩相的概念
3.2.5 沉积岩中的主要矿产
3.2.6 沉积岩与开采技术有关的特点
3.3 变质岩
3.3.1 变质岩的一般特征
3.3.2 变质岩的分类及各类岩石特点
3.3.3 变质岩的肉跟鉴定和命名
3.3.4 变质岩中的主要矿产
3.3.5 变质岩与开采技术有关的特点
4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4.1 确定地质年代的方法
4.1.1 相对地质年代确定法
4.1.2 同位素地质年龄确定法
4.2 地质年代及地层系统
4.2.1 地质年代及地层单位的划分
4.2.2 地质年代表
4.3 我国地史概述
4.3.1 太古宙和元古宙
4.3.2 占生代(界、Pz)
4.3.3 中生代(界、Mz)
4.3.4 新生代(界、Kz)
5 地质构造
5.1 岩层产状及其测定
5.1.1 水平岩层和倾斜岩层
5.1.2 岩层的产状及产状要素
5.1.3 岩层的厚度和出露宽度
5.1.4 岩层产状的测定及表示方法
5.2 岩石变形的力学分析
5.2.1 岩石的变形
5.2.2 应变椭球体
5.3 褶皱构造
5.3.1 褶皱现象
5.3.2 褶曲的要素
5.3.3 褶曲分类及力学分析
5.4 断裂构造
5.4.1 断裂现象
5.4.2 节理
5.4.3 断层
5.5 地质构造与成矿的关系
5.6 地质构造对矿山开采的影响
5.6.1 褶皱构造与矿山采掘工作的关系
5.6.2 断裂构造与矿山采掘工作的关系
5.7 大地构造理论简介
5.7.1 多旋回构造理论
5.7.2 板块构造理论
6 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
6.1 地形图简介
6.1.1 地形图的比例尺
6.1.2 地形图的坐标系统
6.1.3 地形等高线
6.1.4 各种地形在地形图上的表现
6.1.5 常用地形图例
6.1.6 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
6.2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用途
6.3 矿区(矿床)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过程简介
6.4 地形地质图的读图步骤
6.5 不同产状的岩层或地质界面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5.1 水平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5.2 直立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5.3 倾斜岩层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6 不同地质构造在地形地质图上的表现
6.6.1 各种褶曲在图上的表现
6.6.2 各种断层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6.6.3 地质体不同接触关系在地质图上的表现
6.6.4 常用地质图例
6.7 地形地质剖面图及其绘制方法
6.7.1 实测剖面的填绘方法简介
6.7.2 图切剖面的制图方法
参考文献
Ⅱ矿床
7 矿床概述
7.1 矿床、矿体和围岩
7.2 矿体的形状和产状
7.2.1 矿体的形状
7.2.2 矿体的产状
7.3 矿石
7.3.1 矿石的概念
7.3.2 矿石的分类
7.3.3 矿石的品位
7.3.4 矿石的结构和构造
7.4 成矿作用和矿床的成因分类
7.5 矿床工业类型
8 内生矿床
8.1 概述
8.1.1 岩浆的性质
8.1.2 岩浆成矿作用
8.1.3 内生矿床分类
8.2 岩浆矿床
8.2.1 岩浆岩成矿专属性
8.2.2 岩浆矿床与构造环境
8.2.3 岩浆矿床成矿作用和成因分类
8.2.4 各类岩浆矿床的特征和矿床实例
8.2.5 岩浆矿床的共同特征及其对开采的影响
8.3 伟晶岩矿床
……
10 变质矿床
Ⅲ 矿庆水文地质
11 地下水基本知识
12 地下水涌水量预测和防治
Ⅳ 矿产勘查与矿山地质工作
13 矿产地质调查研究概述
14 矿产勘查中的矿床揭露
15 原始地质编录和矿产取样
16 矿产地质调查资料的综合及研究
17 矿山地质工作
18 矿产勘查资料的评审及应用
参考文献
……
序言 本书第3版自2001年出版后,共印刷了6次,加上第1版和第2版,累计印刷总数达57650册,为培养大批采矿工程专业、矿物资源工程专业本科生起了很大作用,也为矿山企业干部的业务培训提供了很好的参考教材。进入2l世纪以来,矿业开发和地质科学的迅速发展,使一些重要的基础地质研究资料和矿床地质研究成果不能很好地反映在《地质学》(第3版)中。另外,矿业开发和地质勘查已逐步走向国际化,很有必要在教材中反映这种趋势。特别是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GB/T13908——2002)和国土资源部一系列地质勘查规范的发布和实施以来,我国的矿产勘查业和矿业开发的管理体制、运行机制等方面已发生了巨大变化,这些变化应体现在修编后的教材里。因此,更新相关内容,修编《地质学》(第3版)是非常必要的。
本次修编仍由徐九华教授担任主编,谢玉玲教授、李建平副教授和李克庆教授参加了修编。修编后,教材仍然分为18章。第l~5章介绍地质作用、矿物学、岩石学、地史学和构造地质学的基础知识,本次修编对某些基本概念和观点作了更正确的表述,更换了少量原有不清晰的图片;第6章介绍地形地质图及其阅读,对地形图的分幅及编号和矿区地形地质图的填绘进行了补充说明;第7~10章介绍矿床学的基本知识和具有重要工业意义的矿床类型,本次修编更新补充了一些矿床实例和各种地质图件图片,采用了对矿床开发有实际意义的热液矿床分类;第12章在矿坑涌水量预测和测量的基础上,突出应用目的,增加了第4节矿坑水害的防治;第13~16章介绍矿产勘查的基本知识和工作方法,根据国家标准《固体矿产资源/储量分类》(GB/T17766——1999)和国土资源部一系列地质勘查规范,更新了相关内容;第17章介绍生产勘探,补充了影响生产勘探工程选择的因素,并根据新的储量勘探规范更新了生产勘探i程间距的确定方法;第18章根据《固体矿产地质勘查规范总则》作了相
文摘 Ⅰ 地质学基础知识
地质学研究的对象是地球,最主要的是地壳。地壳中矿产的形成与地球表面以及地球内部的地质作用密切相关,是地质作用的产物;矿物和岩石是组成矿床的物质基础;地质构造不仅控制矿床的形成、矿体的形态和产状,而且是矿床开采所必须考虑的主要地质因素之一。因此,本篇重点阐述了地球的构造、地壳的物质组成、地质作用、矿物、岩石、地层、构造地质学等的相关基础知识和地质工作的基本方法。通过对本篇的学习,要求对地质学有较为全面的了解,对各种地质作用过程、地质现象解释、矿物岩石的形成和肉眼鉴定、地质年代和地层层序、地质构造和地形地质图等有初步的了解,为学习成矿理论、矿床类型、矿床水文地质知识、勘探方法和矿山地质工作方法等,打下必要的基础。
1 地壳及地质作用概述
地球是人类居住的地方。人们开采的各种矿产赋存在地壳(地球表面的一层硬壳)之中,各种矿产的形成是地壳物质运动和演变的产物。这些运动和变化不是孤立地进行的,而是与地壳内部和外部的物质及其运动有密切关系。因此,在学习地质学主要内容之前,应当对地壳及其运动有一概略了解。
1.1 地球及地球的构造
地球是太阳系中的一员。太阳系是由太阳和绕其旋转的九大行星及其卫星、小行星和流星群组成(图l_1)。通常说的地球形状指的是地球固体外壳及其表面水体的轮廓。从地球卫星拍摄的地球照片可以看出地球的确是一个球状体。它的赤道半径稍大(约6378km),两极半径稍小(约6357km),两者相差21 km。其形状与旋转椭球体很近似,但北极比旋转椭球体凸出约10m,南极凹进约30m,中纬度在北半球稍凹进,而在南半球稍凸出。
地球围绕通过球心的地轴(连接地球南北极的理想直线)自转,自转轴对着北极星方向的一端称北极,另外一端称南极。地球表面上,垂直于地球自转轴的大圆称赤道,连接南北两极的纵线称经线,也称子午线。通过英国伦敦格林尼治天文台原址的那条经线为零度经线,也称本初子午线。从本初子午线向东分作180度,称为东经;向西分作180度,称为西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