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儿童心理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0110193/9787300110196 ·条形码:9787300110196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小学儿童心理学 |
 |
|
 |
小学儿童心理学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页码:392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300110193/9787300110196
·条形码:9787300110196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21世纪小学教师教育系列教材
内容简介 《小学儿童心理学》力求对小学儿童的发展做一个全面的概述,反映儿童心理学研究所提供的小学儿童身心发展的最好的理论观点、研究结论和实践建议。本教材分门别类地将小学儿童各种心理品质的发展特点与如何进行教育培养相结合,使读者既明确小学儿童发展的事实和规律,又能在如何指导小学儿童发展的问题上得到启发,突出实践性及应用性。本教材的编写力求完善、活泼,为了增加教材的可读性,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意识,设置了名人名言、本章学习要点、阅读栏、讨论栏、阅读导航等,从多方面为教与学提供方便,利于师生使用。本教材可作为小学教育专业的教学用书,也可作为普通读者的心理学读本。
编辑推荐 《小学儿童心理学》是由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第1章 导论
第一节 心理学概述
一什么是心理学
二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三心理学的形成与发展
四心理的实质
第二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概述
一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二儿童心理学的发展历史
三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小学儿童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的基本原则
二研究设计的类型
三研究的主要方法
本章 小结
思考与练习
阅读导航
参考文献
第2章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 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性质
一发展的概念
二发展的基本性质
三儿童心理发展的“关键期
第二节 年龄特征和发展阶段
一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
二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划分
第三节 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与环境对心理发展作用的学说
二影响和制约儿童心理发展的因素
本章 小结
思考与练习
阅读导航
参考文献
第3章 小学儿童心理发展的生理基础
第一节 小学儿童的生长发育
一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特点
二影响小学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
第二节 小学儿童神经系统的发育
一神经系统的发育
二小学儿童的大脑活动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
一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与疾病
二小学儿童的身体健康与保健
本章 小结
思考与练习
阅读导航
参考文献
第4章 小学儿童的认知发展
第一节 儿童认知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二信息加工理论和新皮亚杰主义
三维果茨基的儿童认知发展理论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注意
一注意的概述
二小学儿童注意的发展特点
三小学儿童注意的培养
第三节 小学儿童的感知
一感觉和知觉的概述
二小学儿童感知觉发展的特点及一般规律
三小学儿童观察力的培养
第四节 小学儿童的记忆
一记忆概述
二小学儿童记忆的发展特点
三小学儿童记忆的培养
第五节 小学儿童的思维
一思维概述
二小学儿童思维的发展特点
三小学儿童思维能力的培养
第六节 小学儿童的想象
一想象概述
二小学儿童想象的发展特点
三小学儿童想象能力的培养
本章 小结
思考与练习
阅读导航
参考文献
第5章 小学儿童的语言发展
第一节 语言和言语概述
一语言
二言语
三语言和言语的关系
第二节 语言获得理论
一环境论
二先天决定论
三环境与主体相互作用论
第三节 小学儿童言语的发展
一口头言语的发展
二书面言语的发展
三内部言语的发展
本章 小结
思考与练习
阅读导航
参考文献
第6章 小学儿童的智力与学习
第一节 智力及儿童智力的发展变化
一智力观与智力理论
二智力测验
三智力的发展变化
四智力发展的个体差异
第二节 小学儿童的学习
一小学儿童学习的特点
二小学儿童学习的衔接
本章 小结
思考与练习
阅读导航
参考文献
第7章 小学儿童情感和意志的发展
第一节 小学儿童情绪和情感的发展
一情绪和情感概述
二儿童情绪的获得理论
三小学儿童情感发展的特点
四小学儿童积极情绪、情感的培养
第二节 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
一意志概述
二小学儿童意志的发展特点
三小学儿童意志的培养
本章 小结
思考与练习
阅读导航
参考文献
第8章 小学儿童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
第一节 个性和社会性概述
一个性和社会性的基本概念
……
第9章 小学儿童的性别有角色发展
第10章 小学儿童道德品质的发展
第11章 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与维护
思考与练习
阅读导航
参考文献
……
序言 在中国,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源远流长。1896年,盛宣怀在上海创办南洋公学,内设师范院培养各级教师,拉开了中国师范教育的序幕。1902年,张骞创办通州师范学校,中国出现了培养近代小学师资的师范学校。新中国成立以来,我国逐步建立起三级师范的教师培养体制,即由中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师资,高等师范专科学校培养初中师资,师范大学培养高中师资。在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这一体制适应了中国经济、社会和国民教育发展的现实,中等师范学校成为我国师范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培养了大批合格的小学师资。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中国师范教育的社会背景正在逐步发生变化。一方面,教师专业化形成强劲的世界性潮流,极大地推动了教师教育理念和制度的创新,许多国家和地区对小学教师的学历要求越来越高,小学教师培养早已突破中等师范教育的范畴,进入高等教育领域;另一方面,改革开放使中国经济和社会进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特别是东南沿海地区和一些中心城市,逐步形成了对高学历小学教师的现实社会需求,开始了对高学历小学教师培养的实践探索。1984年,江苏南通师范学校招收初中毕业生,学制五年,培养大专层次的小学教师,是这一探索的起点。1985年,上海建立了全国第一所培养专科程度小学师资的上海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为上海地区培养高学历的小学师资。1998年,南京师范大学晓庄学院、杭州师范学院教育系开始了培养本科学历小学教师的探索。1999年,上海师范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杭州师范学院和东北师范大学先期被教育部批准开设本科小学教育专业,表明小学教育专业已被正式纳入我国高等教育体系。
进入新世纪,教育部明确提出了我国教师教育发展的目标:到2010年基本形成以本科院校为依托的专科、本科和研究生三个层次,以本科和研究生为主的教师教育新格局;2015-2020年基本实现教师教育的本科化,全国中小学教师平均学历水平得到大幅度提升;到2010年,全国城乡新增小学教师中。
文摘 插图:


(一)什么是记忆
记忆是人脑对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所谓经历过的事物,是指过去感知过的事物、思考过的问题、练习过的动作、体验过的情感等。在事情经过之后,其印象并不全部消失,其中有一部分作为经验在头脑中保持相当长的时间,以后在一定条件的影响下重新得到恢复。
记忆是一个从记到忆的心理过程,在发生的时序上是先记而后忆。记忆过程包括识记、保持、回忆或再认三个环节。识记是识别和记住事物,从而积累知识经验的过程。保持是巩固已经获得的知识经验的过程,它的对立面是遗忘,实际上,保持的问题就是防止遗忘的问题。过去的知识经验是否在头脑中保持,可以通过回忆或再认(统称再现)的方式表现出来,回忆或再认就是在不同的条件下恢复过去经验的过程。
(二)记忆的种类
1.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根据记忆的内容来划分,可将记忆分为形象记忆、逻辑记忆、情绪记忆和动作记忆。
(1)形象记忆。形象记忆是以感知的事物的形象为内容的记忆。感知过的事物的形象又叫做表象,表象一定是形象的,具有直观性和概括性,但不是所有的记忆都是表象。记住老师上节课讲话的语音、表情和手势,这是表象,但是如果记住老师上节课讲话的内容,则不是表象。
(2)逻辑记忆。逻辑记忆是以概念、公式、规律等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所保持的不是具体形象,而是关于事物的意义、性质、关系等方面的内容,并且是通过词语表现出来的,如对于物理、化学中的定义、定理等的记忆。这种记忆有高度的理解性和逻辑性。
(3)情感记忆。情感记忆是以体验过的某种情感为内容的记忆。这种记忆保持的是过去发生过的情感体验,如对于幼年时过春节、放鞭炮等情景的记忆。
(4)运动记忆。运动记忆是以过去做的运动或动作为内容的记忆。例如,对骑自行车时各个动作的记忆、对做体操时各个动作顺序的记忆等,都是运动记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