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 ·ISBN:7806593942 ·条形码:978780659394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 |
 |
|
 |
近现代居士佛学研究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巴蜀书社
·页码:328 页
·出版日期:2002年09月
·ISBN:7806593942
·条形码:9787806593943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32开
内容简介 在中国近现代思想的发展历史上,居士佛学发挥了相当重要的作用。其中,杨文会、欧阳渐和吕徵,分别作为晚清、民国和新中国时期居士佛学的典型代表,占据着各自时代居士佛学研究的制高点,对佛学的发燕尾服做出了突出的贡献。本书认为,他们的佛学思想,除了反映着共同的时代精神外,还具有明显的阶段性特征。杨文会的佛学思想不仅具有系统性,而且还带有“兴教”以“救世”的意识形态功能;欧阳渐在抉择根本佛法和圆融整体佛学的同时,也具有个性生命的解脱与提升等个人身心安顿的意蕴;而吕徵的佛学思想则偏重于把佛教学术化和佛学学科化处理的学术关怀。本书以此为主线,勾勒出了近现代中国居士佛学发展的大致轮廓,并以此为基点探讨了居士佛学的困境、历史作用与现代价值。
作者简介 刘成有,中央民族大学哲学与宗教学系副主任
媒体推荐 后记
本书是在我的博士论文基础上修改而成的。当时选择“近现代居士佛学”作为博士论文的研究对象,多少也是“与佛有缘”。
回想起来,我第一次接触佛学,应该是在本科学习“中国哲学史”这门课程的时候,不过时隔十五年,印象已经不很清楚。1987年开始师从刘文英先生系统学习中国哲学,硕士学位论文选择了“僧肇及其实相哲学”这个题目,就这样懵懵懂懂地进入到了佛学研究的领域。所知不多,胆子不小,稍可自慰的是老老实实地阅读了《肇论》以及相关著作,增添了一点儿佛学知识,也进一步增加了对佛学的兴趣。特别是当时的《文史哲》杂志,接受了我贸然投寄的关于《肇论》中《涅盘无名论》著作权问题的一篇小文并请中国人民大学的石峻先生审阅,石公并未因文章不成熟而挥笔立决,而是以平和的态度予以探讨。名刊、名师的不弃,更加坚定了我继续研究佛学的志趣。
1998年秋,承蒙中国人民大学宋志明先生不弃而得以忝列门墙,欣喜之情,自然不言而喻。三年来,无论做人还是学问,导师都言传身教,使我受益匪浅,弥补了我在近现代哲学部分的缺憾;佛学方面的许多疑难问题,又能够及时向方立天先生请教。就博士论文的选题而言,如果没有他们的鼓励,我是决不敢去啃“近现代居士佛学”这块硬骨头的,因为研究近现代居士佛学,无论如何也摆脱不开极为艰涩的唯识学。选题定下来以后,从大纲的设定到一些关键用语的表述,都凝聚着导师宋志明先生和方立天先生的许多心血,这里,任何语言都不足以表达我的感激之情。桃李不言,下自成蹊,先生们学问与人格的魅力,都将成为我今后终生受用的精神财富。另外需要说明的是,在论文的撰写过程中,中国人民大学的张立文先生、葛荣晋先生、孙中原先生、李秋零先生等,均曾给予我无私地指导;张风雷、徐绍强、魏德东、宣方等学兄也都给予过我兄弟般的帮助。
北京大学的楼宇烈先生和胡军先生、中国人民大学的方立天先生和张立文先生、中央民族大学的牟钟鉴先生、中国社会科学院的李富华先生、清华大学的胡伟希先生等,在百忙之中参加了我论文的评阅或答辩工作。先生们的厚爱与鼓励,不仅体现在他们对论文创新之处的充分肯定上,也体现在他们对论文不足之处、甚至是脚注不当的细察上。先生们提出了许多很好的修改意见,其中的大部分已被我采纳。因此,摆在读者面前的这本书,不仅是我本人的一点思维成果,而且也凝聚着许多先生们的智慧与关爱。当然,书中所有可能的错误与问题,都应该由我本人承担。
最近接获四川大学宗教学研究所杨光文先生通知,拙作有幸入选卿希泰先生领衔主持的由香港圆玄学院资助出版的“儒道释博士论文丛书”2002年度出版计划,在学术著作出版不易的时代,作者的心里自然是十分地感激与高兴。此外,我的父亲刘学伍和母亲曹香兰,三十多年来给予了我尽可能最大限度的支持;任志芳女士无怨无悔地承担着照顾小女的重责和繁重的家务,这都是我能够顺利完成学业和本书定稿的重要保障。值此书出版之际,谨向所有关心、支持我的师长、朋友以及家人致以诚挚的谢意!
当然,限于学识和能力,本书对近现代中国居士佛学的研究,只能说是一次初步的尝试。之所以冒昧刊印,抛砖引玉是本人真诚的愿望,衷心期待着各位方家、同行的热心指教。
编辑推荐 近现代佛学研究,主要受欧美、日本学术研究风气之推动,在佛教界、学术界分头进行。学术界通行的佛学研究方法,有文献学方法、考据学方法、思想史方法、哲学方法等,以文献学与哲学两大方法最为重要,堪称佛学研究的双轨。
目录 引 论
第一章 中国的社会转型与佛教的自觉调适
第一节 社会巨变与新型价值观的产生
第二节 转型期佛教面临的艰难困境
一、国际社会对中国佛教的挤压
二、国内政治对传统佛教的冲击
……
文摘 书摘
二、国内政治对传统佛教的中击
在中国佛教受到国际社会挤压的时候,国内的统治阶级也没行对佛家采取宽容的政策。佛教也受到了来自国内的政治打压。这种打压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太平天国运动对佛教等非基督教义化的敌视勺毁坏;二是政府借兴学之名而对佛教庙产的剥夺。
(一)太平天国对江南佛教的打击
清朝在建国之初,其佛教政策基本上是沿袭明朝的,由于战乱以及反清复明等活动不断,所以不少就借僧院为栖身之地,佛教界流品日杂,佛教从精神实质上来说,几乎限于破产的边缘。到鸦片战争之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更加激化了固有的民族矛盾。以洪秀全为代表的农民起义,开始了波澜壮阔的汉民族复兴活动。
太平天国的首领洪秀全,于嘉庆十七年出生于广东花县,屡试不第,后加入明室后代朱九畴所创立的上帝会。朱九畴死后,被推荐为上帝会的新教主。后遭清廷取缔,逃至香港,投入耶酥会中,跟着英国传教士郭士立研究基督都道理。后于产西金田起义事,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横扫大半个中国,于南京建立太平天国,自号天王,定都南京。在洪秀全起义的整个过程中,基督教思想始终扮演着重要的作用,其攻城掠地的气势,也与太平军的宗教热情有关。洪秀全在《原道觉世训》中认为,“阎罗妖注生死”的妄说,中国古代的经史书籍上是没有的,都是“怪人佛老之徒出之”。所以,他基于自己对基督教的理解断言:“皇上帝之外无神也。世间所立一切木石、泥团、纸画各偶像皆后起也、人为也。被魔鬼迷蒙心灵,颠颠倒倒,自惹蛇魔阎罗妖缠捉者也。”所以,从洪秀全起事的指导思想和太平军的日常生活中,我们不难看出,“洪秀全式”的基督教几乎成了太平天国的“国教”。
在这种精神指导下,太平军以左手执剑、右手捧教的威猛之势,不仅横扫大半个中国,而且也触动着中国传统的习俗与思想,儒、道、佛均难以幸免,甚至也遭到天主教的反对。因为洪秀全式的基督教掺杂了天主教和基督新教的有关内容,尤其反对偶像崇拜,即使是天主教的圣母像,也在其毁坏之列,更遑论佛微了。所以,太平军所到之处,捣毁庙宇,驱赶僧尼,而且也不放过有限的佛教经书,对江南地区的佛教事业造成了极大的破坏。致使杨文会在同治五年(1866年)到南京的时候,已经发现几乎找不到佛书可读。缺少了文化载体,佛教的存亡自然是气若游丝,危在旦夕。王治心先生指出:“嘉道以来后,一以因佛教内部的腐化,一以因太平天国的影响,佛教遂一蹶不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