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白阴经全解
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57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06652655 ·条形码:97878066526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太白阴经全解 |
 |
|
 |
太白阴经全解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岳麓书社
·页码:57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806652655
·条形码:97878066526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本书由前言、提示、原文、注释、译文五部分组成,书中阐述了战争胜负在于“人谋”的重要思想,记述了古代军制礼仪、选将治军等方面的内容。
媒体推荐 前言
《太白阴经》系唐代李筌撰著的一部内容丰富、影响深远的重要兵书。李筌本是唐代中后期颇有成就的兵学家,但由于新、旧《唐书》都没有为他立传,故长期以来并不广为人知,以致对他的历史和著作,至今都还了解甚少。为了还李筌及其《太白阴经》以应有的历史地位,兹就四个方面的问题,作如下探讨和介绍。
一、李筌其人及其主要军事著作
李筌,号达观子,约为唐玄宗至代宗年间(公元713—779年)人,其生卒年月及里籍均无从确考。据有关史料记载,李筌早年好神仙之道,曾隐居于嵩山之少室山(位于今河南登封市北)。法国巴黎图书馆所藏敦煌本《阃外春秋》残卷卷首之李筌“进书表”,内有“伏惟开元天宝圣文神武皇帝陛下龙德在天之明……臣也书生,喜抱尧日”之句,末署“天宝二年六月十三日少室山布衣李筌上表”(转引自卿希泰《中国道教思想史纲》第二卷,四川人民出版社1985年9月第1版)。这表明,李筌在唐玄宗天宝二年(公元743年)时,仍是尚未出仕做官的平民百姓。北宋太宗时李防等奉敕编纂的《太平广记》卷63《女仙八·骊山姥》引《集仙传》称李筌曾“仕为荆南节度副使、仙州刺史”,而唐懿宗时范摅所著《云谿友议》卷上《南阳录》则称:“李筌郎中为荆南节度判官,集《阃外春秋》十卷”,“后为邓州刺史”。可见,晚唐人范摅所叙李筌之官职与北宋初李防所引据的说法略有差异。对此,我国近代学者余嘉锡曾考证指明:“范摅为唐时人,其叙李筌官爵,应不至大误。岂筌撰《阃外春秋》时尚为布衣,后乃出仕,由节度判官历任州郡,人为郎中,而摅特误记其著书之时欤?要之,筌之初仕荆南,后官刺史,唐人固有记载,不仅见于《集仙传》也。”(余嘉锡撰《四库提要辨证》卷11《太白阴经》,中华书局1980年5月第1版)这为进一步了解和认识李筌其人其事,提供了有益帮助。
五代后晋刘昫《旧唐书·地理志二》所载之“山南东道荆州江陵府”条称:唐代置荆南节度使是在唐肃宗至德间(公元756—757年)之后,而该书之“山南东道邓州”条则称:唐高祖武德二年(公元619年)曾改隋南阳郡为邓州,玄宗天宝元年(公元742年)又改回南阳郡,至肃宗乾元元年(公元758年)乃复为邓州。据此可知,李筌之出仕为官,先为荆南节度副使或荆南节度判官,后为邓州刺史,很可能是在唐肃宗李亨时期(公元756—761年)。所以,《集仙传》、《云豁友议》所载之李筌官职和余嘉锡的考证推论,大体上应是符合李筌的实际情况的。唐末五代人杜光庭《神仙感遇传》称李筌“有相业,著《中台志》十卷” (转引自《太平广记》卷14《神仙十四·李筌》);据南宋晁公武《郡斋读书志》卷2下《职官类》著录李筌所撰《中台志》一书时,指明该书“起殷周,迄隋唐,纂辅相邪正之迹,分皇、王、霸、乱、亡五类,以为鉴戒。唐相以李林甫、陈希烈附皇道,筌上元中乃自表天宝初迫以缀名云”。从“.筌上元中乃自表”的字样中,可以看出,李筌在唐肃宗上元间(公元760-761年),仍然身居官职。但此后,李筌或仕或隐,已无法确考,或许正如杜光庭之《神仙感遇传》所说,李筌“竟人名山访道,不知所终”。
……
目录 撰写说明
前 言
太白阴经卷一 人谋上
天无阴阳篇第一
地无险阻篇第二
人无勇怯篇第三
……
文摘 书摘
[译文]
经典上说:凡是国家产生扰乱军队的情况,都会造成土卒怯懦软弱,武器装备不精良,政策法令不统一,赏罚制度不严明。这是不言而喻的事情。
这里所说的“乱军者”,是指豪强、权臣、宦官和皇帝的宠信担任军队官吏的人。他们操纵军队的形势,专擅将帅的威权,以公务政事谋取私利,将私人家门变成公开谒见的场所,对上发出的谋策,私下散布非议,上面三令五申,下面拒不执行。他们凶猛如同虎豹,凶狠如同豺狼,强横跋扈而不受制约的,都是所说的扰乱军队的人,各个都应当诛杀铲除。例如,孔子诛杀了“乱政”的少正卯于宫廷门旁,从而使鲁国得到清静安宁;田穰苴斩杀了违约迟到的庄贾于测日影的标竿之下,从而使军队的法纪阵威得到整肃;魏绛羞辱了乘车扰乱军队行列的晋悼公之弟杨干,从而使各个诸侯慑服;项羽斩杀了“不恤士卒而徇其私”的上将军宋义,从而使天下受到震恐。诛杀豪门大族的人,就能够增强军队的威势;戮杀强横跋扈的人,就能够增强军队的权力。军队威势、权力的失落,根源于那些横行霸道的豪强者本身,而不在于士卒这些平常人的身上。
对于那些既是豪强而又具有其他才能的人,则要驾驭控制他,教育开导他,如同畜养凶鸟,又像喂养猛虎一样,必须节制其饮食饥渴,剪掉其锋爪利牙,捆住其腿脚,卡住其舌头,使它们做到呼之而来,斥之而去,紧紧控制住它们的心性,把它们驯服成紧随我的左右的工具。但对那些没有什么才能的豪强者,就要采用助长他们的罪恶、积累他们的凶暴、纵容他们的野心、骄横他们的意志的办法,待他们的祸患遍及三军,怨恨结于万众的时候,然后再把他们杀掉,借以壮大我们的军心士气。
所以说,行不为善的乱军恶人,乃是行善的好人之借鉴条件。身为将帅的人,统率着国家的军队,不诛杀铲除豪强恶势,凭借什么来树立三军的威权呢?
善师篇第十一
[提示]
《善师篇》是集中体现作者战争观和治军用兵思想的篇章之一。这里所讲的“善师”,包含两层意思:一指善于治军,二指善于用兵。作者主要强调的思想观点是:
第一,强调要把军队建设成为仁义之师。作者在继承荀子关于“仁人之兵”(见《荀子,议兵篇》)的思想观点的基础上,认为战国时期的齐之“技击”、魏之“武卒”、秦之“锐士”等名号精兵,虽然都曾取胜逞强于一时,但都“不可当汤武之仁义”之师。因此,作者强调执国者要在推行“王道”的前提下,必须建立一支为“道德忙仁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