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5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108019337 ·条形码:9787108019332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摆贝:一个西南边地的苗族村寨 |
 |
|
 |
摆贝:一个西南边地的苗族村寨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页码:157 页
·出版日期:2004年01月
·ISBN:7108019337
·条形码:9787108019332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丛书名:乡土中国
内容简介 摆贝是苗族的花衣苗主要聚住区。该服饰苗族主要居住点为林深叶茂的月亮山区,男女衣着华丽,色彩鲜艳。服装制作工艺有挑织、蜡染、平绣壮等技术。男女盛装均为传统“连衣裙”式样。摆贝村,居住着百来户人家,服装以绚丽多彩的刺绣和鸟的羽毛作装饰,头顶银冠,颈套银圈。村寨依山而建,房屋为全木结构,分为上下两层。下层为自家圈养的牲畜,上层则是人的居室,依据功能分为不同的隔间。村寨位于海拔高约580米的山上,坡间分布大大小小的田地,绿绿丛丛,气候怡人。在村寨的前下方,有一座晚清时的苗王坟,墓碑上记载了老苗王抵抗清兵和外敌入侵的历史。
作者简介 彭兆荣,1956年生。厦门大学人类学研究所研究员。中国人类学学会副秘书长,中国文学人类学研究会副主席兼秘书长。曾到法国尼斯大学社会学人类学系、法国国家科研中心"华南及印支半岛人类学研究所"学习和进修。主编"文化人类学笔记丛书",出版(含合著)著作8部,在国际国内发表学术文章100多篇。
媒体推荐 代前言:一种对“乡土社会”的感悟与理解
2002年岁末,12月30日。
再过一天就要过新年了。这是一个人们翘首以盼的日子。
贵州省黔东南州榕江县兴华乡摆贝村。
刚下过一场百年未遇的大雪。天空阴惨惨的,天气格外冷。远处的山脊上一片白茫茫,像画一样。摆贝村的雪虽已经融化,却仍可以看出几天前整个村寨被大雪肆意践踏过的痕迹:大树被压弯了腰,通往乡镇的山路泥泞不堪,屋檐不停地滴着化雪的水……
我坐在摆贝村寨里最受人尊敬的寨老杨写巴家的火塘前,与长者促膝而谈。老人整整70岁,一张饱经凤霜的面庞透着刚毅,皱纹深深地刻在脸上,看上去非常像我国的一幅著名的油画《父亲》。他悠悠地摆着古(“摆古”:即讲故事),那音调和节律发出一种不可名状的回音效果,构造出来的景致完全是另外一派风范:旷远而苍茫,铿锵而遒劲。
远远近近的人们喜欢叫杨写巴“苗王”,他也欣然接受人们赠予的称谓。这是一桩有意思的事情。“老”在地方上被赋予了某种权威。少数民族中的“寨老”甚至成为一个专属性称呼,它的指喻意义就是“权威”。事实上,杨写巴还不独为“老”,他在摆贝村做过几任村党支部书记,一直是党和政府在地方上的代表,是官方力量与地方知识的结合体。于是,故事便自然而然地从他的身世展:
我从18岁就开始在摆贝当干部,当了好几任的支书。1954年是组长,1958年做村长,1960年开始当支书,文革时退职,1971年又叫我到县里学习,1972年又回到村里当支书,一直到1992年。1992年我老了,退下来。2000年他们又请我当一年支书,2001年彻底退下来,就像邓小平一样,三上三下。我一点文化也没有,全凭经验办事。
他的中吻中充满着骄傲和荣耀。我纳闷:为什么人们不叫他“老村长”、“老书记”而要叫他“苗王”?甚至州、县、乡的领导下来也这么称呼。他听到外来人叫他苗王的时候总是笑着把眼眯起来。我想,大约其中一部分原因是“村长”、“支书”都属于政府委任,被另外一种文化、政治和权力赋予并评价,换言之,是官方赋予并由官方来评价。“苗王”则由当地苗族自我认可和评价,是一种族群性、乡土性价值;这种价值才真正属于苗族自己,名副其实。
我还纳闷,杨写巴自己说他没有一点“文化”,凭什么能够当这么老久的“官”呢?又为什么摆事实贝地方都买他的账?而且我注意到,当他在讲自己“没有文化”的时候,那眼神中不仅没有流露出缺憾和自卑;恰恰相反,那眼神充满着骄傲和自豪。我想,“文化”在这里多半指他没读过书,不识字。这是主体民族——汉族的价值指标,即:不读书、不识字就“没文化”。我们已经相当习惯地把不识字的人叫做“文盲”。也就是说,不识字就是“瞎子”。相反,“文明”的基本指示是:识得文字,仿佛“日”“月”一般的“明”。从这个角度说,或者在汉族社会的价值系统里,杨写巴是个“文盲”。可是,在那摆贝地方的苗族中间,他却是个“智者”。
……
编辑推荐 本系列旨在介绍中国传统的地域文化。以图文随记的形式,传播中华本土文化的精髓,重现已逝的历史场景。为探究历史传承、反思文化变迁的人们,开辟一片传统文化的博物馆,乡土社会的史书库。本书《摆贝》介绍苗族的花衣苗主要聚住区摆贝,风物、习俗、故事、人物相结合,历史与现实相结合,知识性与趣味性相结合。让读者在领略地方风情的同时,欣赏苗族的自然社会面貌。
目录 代前言 一种对“乡土社会”的感悟与理解
地图
壹 历史性的人群共同体
贰 融洽自然的社会形貌
叁 乡土知识与民间智慧
肆 民族习俗与地方风情
……
文摘 书摘
对于碑文中那一段文字,有必要作更细致的叙述,以使读者对当时的历史背景有更详尽的了解。
根据杨氏后人的口头传说,苗王在世时就决心与朝廷势不两立,并立下遗嘱,他死后将墓地反向而建。这样,他的遗体就变成了”反葬“。苗王这种誓死抗清的决心引起了清朝政府的恐惧,他们派人找到了杨老老的坟墓,将原来修建好的坟墓颠倒过来,其意明确无误:绝不能让他的后人学他的样子再出来造反。这说明满清朝廷委实害怕苗人起义。当然也说明,当年苗族起义是何等的声势浩大,令清廷头痛不已。
事实上,与杨老老同时代还有一位苗族头领,当地苗族尊称他为道恢公。此人也是杨姓氏人,全名叫杨道恢。因同属一个氏族,二人志同道合,杨老老长于杨道恢,二人亲如父子。后来苗王杨老老去世时所立墓碑上的碑文即由杨道恢所题写。道恢公本人的墓地不在摆贝而在兴华乡所在地。清朝时代,官兵也曾到处找寻杨道恢的墓地,杨氏后人为使其墓地免受践踏,将整个墓地遮掩起来,清兵到处打探也没发现。直到2002年,道恢公的后代才让他们先祖的墓地重见天日。族人集资重新修葺,树碑立传。
流传在当地有关苗王杨老老和道恢公的传说很多,特别是杨杨氏后人更是耳熟能详。不过,传说中二人造反业绩经常山现交叉叙述。他们的主要事迹与太平天国、贵州的苗族起义等都有关系。更有传说苗王曾在乾隆下江南的时候救过皇帝的命,乾隆于是请他到朝廷做官。苗王也着实做过朝廷命官,后因看不惯朝廷腐败,才决意归隐山野,浪迹天涯。乾隆还给了他一个令牌。他衣锦还乡,回归故里,自立为王,建立武装,造福一方。有清兵来剿,苗王就拿出朝廷令牌,清兵不得不撤退。
清道光年间,道恢公管理本地同样成就卓著,方圆数百里和睦太平,道恢公英名远播。曾有一伙盗匪听说道恢公所辖之地丰衣足食,遂前来侵犯。当地苗民打不赢这伙盗匪,道恢公就请来了一批“黑道”兄弟,他们个个都是武林高手,只几个回合,就将盗匪打败,这说明道恢公拥有一大群江湖豪杰的朋友。
苗族的婚礼不繁琐,不铺张。如果与汉族婚礼相比,可以说很简单朴素。如果是父母定的婚,在结婚的时候,男方给女方40元钱(过去用银钱,折成人民币大致合40元)。这是针对本村的,即新娘是本寨子的。如果新娘是外村寨的,就要比这个略多一些,具体酌情而定。
婚礼要进行几项活动。男方需请媒人到女方家接亲。接亲这一天双方要对歌,但对歌不是由新郎和新娘来对,而是由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