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 空间 设计(2009年7月刊)
基本信息·出版社:《艺术与设计》杂志社 ·页码:1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71008283085 ·条形码:9771008283085 ·ISSN:10082832 ·版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城市 空间 设计(2009年7月刊) |
 |
|
 |
城市 空间 设计(2009年7月刊) |
 |

基本信息·出版社:《艺术与设计》杂志社
·页码:128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9771008283085
·条形码:9771008283085
·ISSN:1008283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城市 空间 设计(2009年7月刊)》内容简介:走过60年春秋共和国的足迹历历在目。如邹德侬教授所说这段历程有自身的特点,“它的远端正逐渐沉淀为历史而近端则紧紧连结我们现在的生活。本期特别报道推出中国建筑60周年”,以辞条的形式记录这60年来的代表性建筑探索这60年来建筑师们走过的路程《当代中国城市分类学》从城市八手研究和反思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参数化建筑设计在中国》则立足建筑技术探讨建筑发展方向。
本刊新增《新观察》建筑批评栏目每期一个话题以笔谈的方式集中探讨当代城市/建筑设计方面的问题《新观察》由史建主持朱涛朱剑飞阮庆岳从不同的角度着眼于有关实验建筑的转型和当代建筑的内涵的讨论欲以笔谈的形式引起讨论的兴趣。
《城市流》中的《论坛》栏目关注瑞士混杂的文化景观中催生出的新建筑和中国近年来的城市、建筑发展,在相互的对比中对二者的发展进行深入的,针对性和互动的探讨,另外《城市流》还设有《潮流》栏目,以新的视角新的思维来看待探讨解读建筑与设计。
编辑推荐 《城市 空间 设计(2009年7月刊)》:新观察《实验建筑与当代建筑》
中国建筑60年——把握“现在”才有“现代”
北京城市定位与空间嬗变
场域建筑事务所
另一种建筑
目录 把握“现在”才有“现代——学习中国现代建筑史一得
试论中国建筑60年发展轨迹
当代中国城市分类
参数化建筑设计在中国——徐卫国访谈
建筑/景观
应对策略:历史·生态·设计
北京声调定位与空间嬗变
中国当代“再城市化运动”的批判性展望
瑞士建筑:当代中国的一面镜子?
中国现代建筑设计教育的瑞士影响
我山之石,亦可攻玉——《向中国学习——城市之道》译后感
都市巴塞尔
在中国的建筑实践
变通建筑与特殊建筑-远程工作
另一种建筑
流动性如何贯穿于建筑之中
参数化城市行动
系列建筑师:“思锐建筑展在系列中工作”
当代的力量——布鲁塞尔的《心造——中国建筑前沿》展
超越当代
圆形监狱
建筑与摄影
米兰设计周,多行无意必自闭
设计美好的生活
“休闲乌托邦?”
乡土都市
何为宜居城市
看得见的音乐
场域建筑事务所
四界——半·褶·云·逥
中国属性的建筑设计练习与研究系列之书法形式与文字空间
Surfacescape专题系列(四)
Surface与空间在现代建筑中的对用(中)
流体城市——参数化城市设计的思考和实践
顺德的遗产和可持续发展
空间句法在历史街区的保护与更新中的应用
湿地生态系统保护及恢复策略探讨-以天津大黄堡湿地与银川大西湖湿地保护规划为例
……
文摘 插图:

自1949年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国现当代建筑已走过60年的历程。透过这段建筑历史的沉淀不同层面的解读被提取出来期望对中国60年的建筑历史做一个完整的回顾和分析。建筑作为时代的镜鉴客观地记录着时代的信息,建筑历史的解读已不单纯是将一些事件和建筑串联组台起来的,而必须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和历史的综台反映密切联系。每一时期的建筑往往都会被当时的文化形态所影响产生出特定的建筑形式建筑文化可以看作是特定社会环境下的产物,通过对建筑文化的研究能够清晰地看到这些形式与当时社会文化的内在关联。从中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建筑60年来一直以其独特的形式和内涵,忠实地反映着孕育和创造他的时代。借助于对建筑文化变迁的研究,能够让我们更清楚地把握设计的方向并找到当代中国建筑发展的未来途径。从建筑文化嬗变的角度来划分这60年来的建筑历程,可以大致分为前后两个时期。新中国成立的前30年,中国建筑经历了频繁的政治运动经济起伏的波折是个逐步走向稳定整合状态的过程。上世纪80年代开始实行的开放政策不仅使得社会经济出现了飞跃式的发展,也让新中国后30年的建筑又化在更为宽松自由的环境下出现多元化的探索与实践。
1949年新中国成立,后人们所面对的是长年战争遗留下的建设环境。新中国成立之初的3年经济恢复时期,由于资金匮乏以及体制上的不完善等原因,建筑工程项目在数量上并不多。一方面,战争所遗留下的是亟待重建与修复的破败城市和凋敞农村,以及尚未稳固的经济和政权;另一万面新的建设体制还未正式运作起来原有的建筑师事务所还延续旧有的设计思想和方法承担当下的设计任务。从事设计的人员基本上都接受过西方建筑教育体系,同时国内的建筑教育院校也忠实地借鉴欧美建筑教育思想和模式。这就造成了当时国际流行的现代建筑风格在中国的建筑设计项目上的广泛呈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