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

2010-02-24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10500589 ·条形码:97875105005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 去商家看看
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 去商家看看

 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档案出版社
·页码:27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9787510500589
·条形码:978751050058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外文书名:Salt And Light:Lives Of Faith That Shaped Modern China
·图书品牌:找到啦环球文化

内容简介 《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内容简介:书中的十位历史人物是当时社会中的“光”和“盐”。作为“光”,他们为那些在黑暗中挣扎的国人带来了真理和希望;作为“盐”,他们在社会中,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却持守自己的信念。
作者简介 毕乐思(Stacey Bieler),1994 年在密歇根州立大学获得历史学硕士学位。作为一名独立学者,著有《“爱国”还是“卖国”?中国留美学生史》,与人合著《中国就在你门前》,《中国知识分子和福音》。还担任密歇根州立大学国际项目志愿者机构的总裁。
媒体推荐 这本书所讲述的十个人物,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人物;这些人物后面的历史,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这些人物为之献身的事业,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继续进行的事业;这些事业后面的精神,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从中吸取营养的精神。
  ——何光沪
今日最急需的,不是练兵、不是办学、不是开矿,也不是再革命,我们全国人民所急需的,就是革心。把那自私自利的烂心革去,换一个公心。有新心而后有新人,有新人而后有新社会,有新社会而后有新国家。
  ——晏阳初
编辑推荐 《光与盐:探索近代中国改革的十位历史名人》:
容闳:中国留学生事业的先驱,“幼童留美”奇迹的创造者
唐国安:“清华”第一任校长
石美玉:中国医学界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之一
范子美:“儒者基督徒”
丁淑静:中华基督教女青年会第一位华人总干事
梅贻琦:西南联大校长、著名教育家
林巧稚:中国现代妇产科医学奠基人之一
韦卓民:华中大学(现华中师范大学)第一任华人校长
吴贻芳: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晏阳初:中国平民教育第一人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容闳:心系中华
第二章 唐国安:“清华”第一任校长
第三章 石美玉:中国医学界最早留学美国的女医生
第四章 范子美:传统与现代之间
第五章 丁淑静:中国“新女性”的开路者
第六章 梅贻琦:战争年代的大学校长
第七章 林巧稚:用双手托起千万人的希望
第八章 韦卓民:跨越中西文化的桥梁
第九章 吴贻芳:中国第一位女大学校长
第十章 晏阳初:立志乡村建设的改革家
本书人物大事年表
注释
作者简介
封面及正文图片资料来源
……
序言 这本书所讲述的十个人物,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人物;这些人物后面的历史,是当今的中国人都应该记住的历史。
这些人物为之献身的事业,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继续进行的事业;这些事业后面的精神,是当今的中国人应该从中吸取营养的精神。
为什么呢?
在往昔,我们所记住的历史人物,主要是“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古时所谓“才”,多半指“文才”);在当今,我们所关注的同时代人,也多半是政界、商界的“大腕”和演艺界、体育界的“明星”。然而,我们中国人今天的生活,包括日用设施、家庭关系、学校教育、医疗卫生、职业培训、书报传媒、国际交往等方面,以及这些现代化生活所依赖的各种的“硬件”和“软件”,却更多地是得益于古今“帝王将相”和“才子佳人”之外的一些人,即那些献身于社会服务和社会工作的仁人志士们的努力。这些人在“1850年至1950年”间,作为“教育、医疗、媒体、外交领域中的先驱”,以及“妇女运动、民事机构和社会工作的领导者”,凭着感人的献身精神,通过艰苦的终生劳作,在那一个世纪“艰难的环境中,推动了社会的发展”。
文摘 插图:


第一章 容闳:心系中华
1850年至1854年,容闳就读于美国耶鲁大学。他是第一位到美国留学的中国学生。作为耶鲁大学唯一的中国学生,他面临很多挑战。容闳因生性含蓄内敛,平时并不引人注目。然而,大学二年级时,他一连两次在英文写作评比中获得第一名,从而崭露头角。尽管他的写作能力受到好评,可他时常为自己数学能力差感到郁闷烦恼。
大学三年级时,他在写给美国传教士卫三畏(Samuel W.Williams)的信中谈到自己对未来事业的想法。他写道:“对于一个想回馈祖国的人来说,可以做的事情很多,每一件都很有价值,要想从中作出正确的选择的确很难。因此,我不会只凭借个人的爱好和判断来选择,而是希望依靠上帝的帮助作出满意的决定。”
在求学的过程中,容闳从未忘记处于水深火热中的祖国。他在和同班同学凯罗·卡特勒(Carroll Cutler)散步时谈到在他心中渐渐成形的选派幼童留学的计划。若干年后,凯罗·卡特勒成为位于俄亥俄州克利夫兰的华盛顿天主教大学的校长。
在耶鲁读书时期,中国国内的腐败情形,常常触动我的心灵,一想起来就快快不乐……我既然远涉重洋,身受文明教育,就要把学到的东西付诸实用……我一人受到了文明的教育,也要使后来的人享受到同样的好处。以西方学术,灌输于中国,使中国一天天走向文明富强。这将成为我毕生追求的目标。
毕业纪念册中,同班同学们鼓励他追求梦想,盼望他能用所学到的知识报效祖国,成为“中国道德改革的领袖”。当时,有很多中国人认为自己的文化博大精深,对西方的东西不屑一顾,而容闳认识到西方的文学、科学和宗教对中国走向强大的重要性。1854年容闳毕业,很多人慕名前来参加耶鲁的毕业典礼,就是为了能见到这位非同寻常的中国学生。
容闳于1852年加入美国国籍。毕业后,他并不迫切地想回国。对他来说,七年的美国生活,已经改变了他生活中许许多多的东西。也就是在那个时候,圣经里的一节经文总是浮现在他脑海之中,仿佛上帝在提醒他:“人若不看顾亲属,就是背了真道,比不信的人还不好,不看顾自己家里的人,更是如此”。(《提摩太前书》5章8节)对容闳来说,“亲属”和“自己家里的人”就是中国。于是不久,他就搭船返回香港,经过海上151天的漂泊,终于回到了故土。
早年的机会
1828年11月17日,容闳出生在广东省香山县(现珠海市)南屏镇,和澳门一水之隔。1835年,容闳七岁时,父亲
……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