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文学 > 传记 >

现代传记学

2010-02-24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65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305061110 ·条形码:97873050611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现代传记学 去商家看看
现代传记学 去商家看看

 现代传记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655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5月
·ISBN:9787305061110
·条形码:97873050611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现代传记学》讲述了:传记研究是当代人文学术的核心问题之一。《现代传记学》对传记进行全面考察,以传记和自传的标准形式为主要对象,兼及各种边缘形式和扩展形式,在传记本体、传记形态和传记书写三个层面展开论析。《现代传记学》吸收了国内外传记研究,特别是20世纪西方传记理论以及相关领域的学术成果,总结了中国和西方传记史上经典作品的写作经验,建立了一个传记理论体系。
编辑推荐 《现代传记学》是杨正润编著的,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导论:资源与原则
上篇 传记本体论
第一章 传记的本质
第一节 概念与定义
1.“传记”的起源
2.历史还是文学
第二节 人的真实与本真
1.真实:传记的生命
2.真实的相对性
3.虚假:传记的顽疾
4.“传记家的誓言”与“自传契约”
5.传记同历史学的比较
第三节 传记与文学
1.传记同小说的比较
2.传记中的艺术因素
3.传记的界线
第四节 传记:一种文化
1.文化的产品
2.时代精神的表征
3.文化传统的载体
4.当代文化语境中的传记
第五节 传记与记忆
1.记忆的组织
2.记忆的选择与赋形
3.模式化倾向
4.记忆中的互文
5.记忆与真实
第二章 传记构成
第一节 个人的历史
1.传记的整一
2.意义的发现
3.背景与情境
4.人生故事
第二节 个性的展示
1.个性与身份
2.圆形人物与扁形人物
3.传记冲突
4.轶事与细节
第三节 解释传主
1.传记解释
2.解释:人文关怀
3.解释的方法
4.方法的比较
5.解释与真实
第三章 传记主体
第一节 传记家:书写主体
1.传记活动中的主体
2.书写权力之一:传主的选择
3.书写权力之二:传材的选择和使用
4.目标与身份
第二节 历史主体
1.对话与协合
2.传记家与历史主体的一致
3.同情与认同
4.移情
5.传记精神的极致
第三节 文本主体
1.传记家的印记
2.文本主体的可变性
3.文本主体的时代化
4.文本主体的文学化
5.文本主体与历史主体
第四章 传记的功能
第一节 人性的纪念
1.自恋及其超越
2.“认识你自己”
3.人道的纽带
第二节 人生的示范
1.道德教诲
2.励志教诲
3.真实的力量
第三节 认知的快乐
1.人的宇宙
2.缤纷的世界
3.作为认知手段的传记

中篇 传记形态论
第五章 他传的范畴
第一节 中国古代传记的分类
1.史传
2.杂传
3.故事传记
4.年谱
5.书传
6.类传
7.人物表
8.言行录
第二节 形式的划分
1.短篇传记
2.长篇传记
3.中篇传记
4.集合传记
第三节 传主身份的划分
1.英雄传记
2.圣徒传记
3.名人传记
4.明星传记
5.平民传记
6.作家传记
7.女性传记
第四节 性质的分类:单纯传记
1.传记工具书
2.资源传记
3.文献传记
4.历史传记
5.标准传记
6.文学传记
7.通俗传记
第五节 性质的分类:复题传记

第六章 自传
第七章 私人文献:边缘自传
第八章 亚自传
第九章 形态的实验与扩展

下篇 传记书写论
第十章 书写的准备
第十一章 传记中的虚构
第十二章 文本的完成
主要参考书目
中英文人名对照与索引
后记
……
文摘 第一章 传记的本质
什么是传记?这是一个在历史中逐步形成、而且至今争议甚多的概念。大体上可以说,传记是某一个人物的生平的记录;从其文类考察,传记同历史学和文学都有相通之处,但又各有原则的区别;从其属性考察,传记是一种文化形态的体现;从其发生考察,传记是对一个人的纪念。从这些方面人手,可以获知传记的本质。
第一节概念与定义
1.“传记”的起源
人们对于“传记”的认识是逐步形成和明确起来的。《晏子春秋》和其他一些最早的中国传记作品都没有用“传记”或“传”这样的称谓。“传”一词虽然在先秦典籍就已出现,但其含义却有多种,包括记载事件、阐发论点和解释经文等,都可以称“传”,比如《左传》传说就是左丘明对孔子编订的《春秋》的注解和阐释。人物传记只是“传”的含义中的一种,而且也不是主要的一种。司马迁写作《史记》,用“传”指称写人物生平的作品,但其含义仍然不是十分明确,比如,《史记》中“东越列传”、“朝鲜列传”、“西南夷列传”、“大宛列传”等篇,分别写东越、朝鲜、西南地区各少数民族和大宛的历史,属于民族史著作;货殖列传”虽然也提到一些古代商人,但主要是一部经济学或经济地理学著作:这几篇虽有“列传”之名,但都不是人物传记。不过总体上说来,把“传”当作一种以一个具体人物为对象的文类,从司马迁这里开始了,正如清代史学家赵翼所说:“古书凡记事、立论及解经者,皆谓之传,非专记一人事迹也。其专记一人为一传者,则自迁始。”
同“传”相关的“传记”一词最早在汉代出现,但在不同的典籍中,其用法也很杂乱,比如班固《离骚序》:“故博采经书、传记、本文,以为之解。”这里说的“传记”就并非专指人物传记。到了唐代,秘书少监颜师古为班固《汉书》作了注解,其中这样说:“自女娲以下,帝鸿以前,诸子传记,互有舛骏,叙说不同,无所取正,大要知其古帝之号而已。”颜师古所说的“传记”指人物传记。不过以后的中国典籍中大体上是把“传”和“记”分开的,“传”写人,“记”写事,即“叙一人之始末者为传之属,叙一事之始末者为记之属”③。
自《史记》、《汉书》开始,中国一般是用“传”指称传记作品,这一用法一直延续到现代。梁启超是中国近现代学术界中第一位对传记给予极大重视的学者,他也写作了大量传记作品,这些作品除了《王荆公》等个别例外,其他都用“传”为名,如《新英国巨人克林威尔传》、《南海康先生传》等。在说到中国传记作品时,梁启超
……
后记 美国堪萨斯大学是我难忘的地方。堪大位于劳伦斯的主校园建于山顶,放眼看去四周都被纯净的蓝色天幕所包围,洁白的云朵飘浮而去,宽广的草坪如同绿色的绒毯,上面散立着精致、典雅的石建筑,还有一片片枫树林,枫叶如同火苗在闪动,紫红、橘红、浅红……这幅色彩斑斓的风景画真让人赏心悦目。20年前我在这美丽的校园里呆了一年,在那里我第一次读到西方传记和传记批评的许多重要著作。当时在中国传记研究几乎是一片空白,国外的材料也难得一见。到了堪大我才明白,胡适、朱东润等前辈学者一再指出中国传记文学落后、要人们向西方传记学习,其中包含着多么深切的感受。我作为传记学者,也是从这时才开始了严格意义上的传记研究,这确定了我一生学术的主要方向。
在堪大我有过一次难忘的谈话。我的导师、英文系的道格拉斯。阿特金斯(Douglas Atkins)教授对中国的文学批评感到兴趣,有一天他问我中国学者现在研究什么问题,我告诉他中国刚召开了一次学术讨论会,学者们总结了20世纪世界文学的基本特点。这位温文尔雅的教授听完我的介绍,沉默一会儿后说:“这是一场高度浪漫主义的讨论”,他看出了我的惊愕,解释说:“一些学者希望自己创建出一种涵盖一切文学现象的理论,但是谁具有这样的能力呢?”
20年过去了,我记着阿特金斯教授的话,我也反复告诫自己和学生,不要轻易做大课题和去总结“规律”,不要一味沉溺于象牙塔中思辨文学。可是说来也奇怪,我自己还是喜好大题目,改不了对“宏大叙事”的偏好,而且用“人的超越本能”来安慰自己,我为自己的癖好辩解:历史上毕竟出现过亚里士多德、黑格尔等百科全书式的学者,在文学研究的领域也出现过勃兰兑斯、威勒克等建立体系的人物,我就在比他们更小的传记领域进行“宏大叙事”吧.这样,艾德尔建立“传记诗学”的倡议就成了我终身的宏愿。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