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棉花杂交种与杂种优势利用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页码:21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109126463 ·条形码:978710912646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棉花杂交种与杂种优势利用 |
 |
|
 |
中国棉花杂交种与杂种优势利用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出版社
·页码:211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1月
·ISBN:7109126463
·条形码:9787109126466
·版本:第1版
·装帧:精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棉花杂交种与杂种优势利用》内容简介:农作物的杂种优势利用,是一条增产的重要途径,世界各国在许多作物上已广泛采用。我国在杂交水稻方面的突破,为我国的粮食增产做出了重大贡献。棉花是常异交作物,长期以来被列为低杂种优势作物而被忽视。但我国的农业科学家和广大农业技术工作者,不被传统认识所束缚,解放思想,大胆实践,终于为我国棉花杂种优势的广泛应用找到了一条可行的技术路线。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两位资深研究员及棉花专家主编的这本《中国棉花杂交种与杂种优势利用》,较系统地反映了我国在棉花杂种优势利用方面所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同时也客观地介绍了国外该领域的研究进展。此书的出版、发行,为我国农业科学技术的进步和推广做了一件有益的工作。我敬佩我国老一代农业科学家尽职尽责的奉献精神,希望农业科技战线的专业人员、专家、学者,发挥优势、勇于开拓、创新,为实现我国农业的现代化做出的更大贡献。
编辑推荐 《中国棉花杂交种与杂种优势利用》是由中国农业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序言
前言
编辑说明
棉花杂交种目录
第一章 绪论
一、我国棉花杂种优势研究史略
二、我国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演变
三、棉花生产上种植杂交种比种植常规品种的优点
第二章 棉花杂种优势的遗传基础
第一节 棉花杂种优势的遗传
一、显性基因互补——有利显性基因说
二、等位基因互作——超显性说
第二节 棉花核雄性不育系研究
一、我国棉花核雄性不育基因的发现与利用
二、核雄性不育完全保持系MB的获得与研究
三、双隐性核雄性不育的利用
第三节 棉花细胞质(核质互作)雄性不育系的研究
一、哈克尼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
二、哈克尼西细胞质雄性不育系的可育恢复性研究
三、我国棉花细胞质雄性不育系(三系法)研究
第四节 棉花主要性状的遗传效应研究
第五节 生物技术、外源基因、光能利用与生物学产量
一、生物技术导入异源基因
二、分子标记技术
三、基因工程与组织培养
四、外源基因及异常种质形成的杂种优势
五、提高棉株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学产量
第六节 棉属种和野生种杂交
第七节 棉花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第三章 棉花杂交种的杂种优势
第一节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的杂种优势
第二节 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种的杂种优势
第三节 陆地棉与野生棉杂交种的杂种优势
第四章 棉花杂交种的选育目标与亲本选配
第一节 棉花杂交种的选育目标
一、丰产性
二、优质性
三、抗枯、黄萎病性
四、抗虫性
第二节 棉花杂交种的亲本选配
一、棉花杂交亲本的配合力
二、棉花杂种二代优势的利用
三、棉花杂交种的亲本选配
四、我国高产棉花杂交种亲本选配的特点
第五章 棉花皮棉产量的杂种优势
第一节 棉花皮棉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状
一、皮棉产量的构成因素
二、幼苗势
三、叶冠层
四、株高与早熟性
五、光合面积
六、光合率
第二节 棉花杂交种的产量优势
一、高产杂交种与常规高产品种的比较
二、棉花杂交种产量优势类型及适应区域
第六章 棉花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
第一节 纤维品质的遗传特性
四、外源基因及异常种质形成的杂种优势
五、提高棉株的光能利用率和生物学产量
第六节 棉属种和野生种杂交
第七节 棉花杂种优势的生理生化基础研究
第三章 棉花杂交种的杂种优势
第一节 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的杂种优势
第二节 陆地棉与海岛棉杂交种的杂种优势
第三节 陆地棉与野生棉杂交种的杂种优势
第四章 棉花杂交种的选育目标与亲本选配
第一节 棉花杂交种的选育目标
一、丰产性
二、优质性
三、抗枯、黄萎病性
四、抗虫性
第二节 棉花杂交种的亲本选配
一、棉花杂交亲本的配合力
二、棉花杂种二代优势的利用
三、棉花杂交种的亲本选配
四、我国高产棉花杂交种亲本选配的特点
第五章 棉花皮棉产量的杂种优势
第一节 棉花皮棉产量构成因素及其相关性状
一、皮棉产量的构成因素
二、幼苗势
三、叶冠层
四、株高与早熟性
五、光合面积
六、光合率
第二节 棉花杂交种的产量优势
一、高产杂交种与常规高产品种的比较
二、棉花杂交种产量优势类型及适应区域
第六章 棉花纤维品质的杂种优势
第一节 纤维品质的遗传特性
一、人工去雄授粉制种
二、人工不去雄授粉制种
三、制种田
第二节 不育系制种
一、利用核雄性不育“一系两用法
二、利用核雄性不育的“二级法
三、利用细胞质雄性不育“三系法
四、二系法、三系法及与人工制种法的比较
第三节 蜜蜂传粉三系制种(网室棉花)
一、蜜蜂授粉对三系生育期的影响
二、蜜蜂授粉制种对棉株性状的影响
三、网室蜜蜂授粉对衣分、铃重与纤维品质的影响
四、网室蜜蜂授粉对产量的影响
五、网室蜜蜂授粉对种子纯度的影响
第四节 不同制种方法的杂交种种子生产成本
第十一章 人工去雄育成的棉花杂交种
第一节 抗病杂交种(其中4/5抗枯萎病,1/2耐抗黄萎病)
第二节 优质纤维杂交种(绒长>30mm,比强度>31cN/tex)
第三节 抗棉铃虫杂交种
第四节 抗棉铃虫优质纤维杂交种
第五节 彩絮棉杂交种
第六节 转基因抗除草剂杂交种
第十二章 棉花不育系育成的杂交种
第一节 棉花核雄性不育系杂交种
一、抗耐病杂交种
二、优质纤维杂交种
三、抗棉铃虫杂交种
四、抗棉铃虫优质纤维杂交种
第二节 棉花胞质雄性不育系杂交种
一、陆地棉品种间杂交种
二、陆地棉与海岛棉种间杂交种
第十三章 棉花杂种优势的生产利用
第一节 人工去雄制种及其杂交种
一、丰产、抗病杂交种(20世纪70~90年代)
二、抗虫杂交种(20世纪90年代与21世纪初)
第二节 核雄性不育系制种及其杂交种
一、核雄性不育两用系杂交种
二、核不育二级法完全不育系杂交种
第三节 最大年面积超100万亩棉花品种与杂交种及最大
年面积超10万hm2棉花杂交种
一、最大年面积超100万亩棉花品种与棉花杂交种
二、最大年面积超10万hm2棉花杂交种
第十四章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经验和展望
第一节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经验
一、新品种和新杂交种的同时选育
二、加强陆地棉强优势优质抗虫杂交种的研究和利用
三、品种(杂交种)选育、区域试验、良种繁育三个环节互相结合
四、杂种一、二代同时在生产上利用
五、扩大利用不育系和蜜蜂传粉制种
六、选育种子无棉酚、棉株高棉酚、抗虫、无农药残毒的棉花新杂交种
七、选育耐早及水旱兼用的棉花新杂交种
八、选育适于机械化操作、抗除草剂及麦后直播的超短季棉花新杂交种
九、征集种质资源、加强性状创新
第二节 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展望
一、棉花杂种优势测定的系统性和准确性
二、亲本差异与杂种优势
三、近交衰退与杂种F2代优势的利用
四、陆地棉品种间的遗传差异
五、多种杂种制种方法的应用
六、杂种优势机理与预测
七、杂交种种子体系的完善
八、基础理论研究的突破
参考文献
编后
……
文摘 插图:

二、水旱地两用品种和杂交种
我国棉区幅员辽阔,生态条件复杂,经兴修水利,扩大了棉田的灌溉面积,但仍有相当数量的如黄土高原的旱塬与南方丘陵岗地没有灌溉条件的棉田,棉花生长全靠自然降雨;如河北黑龙港旱地棉区仅部分棉田在冬季能浇上一次水,生长季节则再无水可浇。春季干旱,等雨播种,播期推迟。收麦季节(初夏)干旱及伏旱,也都是胁迫棉花生育推迟的重要原因。有灌溉条件的水浇地仍有一定数量的棉田灌溉周期过长,尤其遇到旱年,棉株生育滞缓。为使我国在不同生态类型棉区、不同旱涝年份,能比种植当前的品种,更趋平衡增产,应从选择对水分的钝感性着手,开展抗(耐)旱及水旱地两用品种和杂交种的选育工作。如中棉所12属灌溉生态型,84S-14属旱地生态型。有些品种和杂交种对水分胁迫和高水肥反应不敏感,适应能力较强,具有较好的平衡增产潜力,稳产性较好,能适应多变的生态条件,确立水旱交替选择的试验程序及多种生态条件选择鉴定的评价方法,育成了丰产、抗逆性好的晋棉13。如华北平原旱地,以春旱夏涝为主,采用苗期反复干旱为主的抗旱鉴定法,选择对水肥不敏感的材料。长江中游丘陵岗地,以苗蕾期多雨和花铃期干旱为主,采用旱池及形态生理指标的间接评价法,以伏旱高温为重点,育成了耐伏旱、高温的赣棉6号和赣棉8号。一般雨涝年份,早熟基因型表现较好;干旱年份,对晚熟基因型有利。应根据气候特点,提高有利类型的选择标准,适当放宽不利类型的入选尺度。在出现极大的干旱、雨涝、病虫暴发、低温死苗、阴雨烂铃,这为抗逆性选择提供了不可多得的机遇。因而,即使非目标性状,也不可轻易错过选择的机遇。为及时对试验材料做出准确评价,可增设在胁迫较重(生育期降雨控制在300mm以下)的旱棚中选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