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文化与民俗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7500460015 ·条形码:97875004600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印度文化与民俗 |
 |
|
 |
印度文化与民俗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257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1月
·ISBN:7500460015
·条形码:978750046001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内容简介 印度历史悠久、幅员广大、人口众多、语言纷繁,又是一个多民族、多种宗教并存的国家。《印度文化与民俗》力图全面反映这样一个国家当今的社会风貌和民俗特征,涉及到印度的历史、地理、宗教、民族、语言、风俗、文学、艺术、教育等各个方面的内容。书中从宗教信仰、种姓制度,至生活礼仪,衣食住行;从婚丧嫁娶、节日习俗,到各地区居民的生活特色;从著名史诗、民间故事,到古代寓言、音乐、舞蹈以及旅游名胜、古迹传说等,对印度做了较为全面的介绍和扼要的概括。
作者简介 王树英,1938年生,河北省安国市人,中国社会科学院亚太所研究员。1965年毕业于北京大学东语系,后留校任教。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南亚研究所(后扩大为亚太所),专门从事印度历史与文化研究,1983-1985年在印度尼赫鲁大学进修与研究。主要著作有《印度文化与民俗》、《印度各邦历史文化》、《印度》、《宗教与印度社会》、《中印文化交流与比较》等著作。主编《中印文化交流丛书》和《世界民族·亚洲》等等。多次获优秀成果奖。获我国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证书”。
编辑推荐 《印度文化与民俗》: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库·历史考古研究系列
目录 第一章 东方的文明古国
一 印度国名溯源
二 雄伟的地势,富饶的河川
三 美丽的自然风光
四 独特的气候
五 人种复杂,民族繁多
(一)印度的人种
(二)印度的民族
六 语言问题多
七 历史与文化
第二章 主要宗教与民间信仰
一 宗教与人民生活
二 宗教与社会影响
三 几个主要宗教
(一)印度教
(二)伊斯兰教
(三)佛教
(四)锡克教
四 特点各异的民间信仰
第三章 印度教的种姓
一 种姓的形成及特点
二 种姓的表现
三 种姓的危害
四 种姓的变化
五 不可接触的贱民
第四章 印度教的礼仪
一 礼仪的概念
二 礼仪的种类
三 礼仪的生活的关系
第五章 奇特的生活习俗
一 印度的见面礼
二 印度人的姓名与称谓
三 印度人的禁忌
四 动物与宗教信仰
五 脱鞋与宗教信仰
六 视牛如神,视粪如宝
七 讨价还价
八 印度人的时间概念
第六章 衣、食、住、行在印度
一 服饰
(一)服饰的产生与发展
(二)各种美丽的服饰
二 印度的发饰
三 装饰品古今谈
四 吉祥志的使用与禁忌
五 饮食
(一)饮食特点
(二)美味佳肴
(三)别有风味的茶水
(四)喝生水的高超技能
(五)别具一格的饮具
六 住宅
(一)印度住宅的产生与发展
(二)印度住宅的风格及特点
1.城市住房
2.乡村住房
七 发达的交通运输
(一)纵横交错的铁路
(二)密布全国的公路网
(三)日益发展的航空业
第七章 婚丧习俗
一 婚丧习俗的发展
二 不同宗教的婚丧习俗
(一)印度教的婚丧
1.印度教徒眼里的婚姻
2.几种婚姻
3.复杂的结婚手续
4.可怕的嫁妆
5.寡妇的命运
6.寡妇殉夫的陋习
7.印度教的童婚
8.印度丧葬习俗的发展
9.奇特的印度教葬礼
(二)伊斯兰教的婚丧
1.穆斯林的生活习俗特点及其变化
2.穆斯林的婚俗
3.穆斯林的丧葬
第八章 印度的土著部落
一 印度土著的社会概况
(一)土著的由来与分布
(二)不同的生产方式,多彩的社会生活_
(三)多样的社会结构,奇特的社会风俗
(四)印度土著的行政体制
(五)土著的社会作用
二 土著的婚俗
(一)土著的奇特婚俗
(二)土著婚姻的规定与禁忌
(三)几种婚制
1.一夫多妻制
2.一妻多夫制
3.一夫一妻制
(四)未婚青年的公房生活
三 印度的土著问题
(一)印度政府为解决土著问题采取的措施
1.发展经济,保障基本权利
2.发展教育,增加就业人员
(二)存在问题
1.教育方面
2.经济方面
(三)问题的症结所在
1.历史原因
2.政府工作人员或机构对土著的歧视和危害
3.行政部门中一些工作人员贯彻上级指示不力
第九章 不同地区的居民及其生活特色
一 安得拉人
二 奥里萨人
三 孟加拉人
四 拉贾斯坦人
五 旁遮普人
六 印度斯坦人
七 那加人
八马拉雅兰人
九 泰米尔人
……
第十章 印度的节目
第十一章 文化艺术与教育
第十二章 主要名胜古迹及其特点
主要参考书目
……
序言 本书系介绍和研究《印度文化与民俗》的专著,谨将它奉献给读者。
印度幅员广大,民族众多,人口密集,语言纷繁,不仅有着多种宗教信仰,而且生活习俗也各不相同。就是在同一地区、乡村和城市也有区别。有些民族和地区,社会形态也不完全一样。从某种意义上说,这里也是学习人类文化发展史的好地方。凡去过印度并对印度各地有所了解的人,对此无不深有体会。
印度素有“人种博物馆”之称。那里,既有白皮肤、高鼻子、身材高大的白种人;也有黑皮肤、矮鼻子、头发卷曲的黑种人;还有为数不少的混血儿等等。从印度历史上看,它有各种文化:雅利安人以前的文化、雅利安文化、古代中亚传进的文化、穆斯林文化以及后来的西方文化等。其中当然包括中国文化在内。中印两国人民在过去二三千年的时间内,相互学习,相互了解,增强了两方面的感情,丰富了彼此的文化,这几乎形成了一个传统。今天的印度文化,同上述文化密切相关,不可分割。今天的印度文化,很难说哪一部分是受了哪种文化的影响。一种文化,在它存在的同时,不可能不受到其他文化的影响,反过来,它也会影响到其他文化。今天,我们在印度,既可以看到高楼大厦的现代化城市,也会看到用木犁耕田的广大落后农村,仍然采用几千年前流传下来的原始技术耕作,作为谋生的手段。同时,还可以看到以狩猎为生的许多土著部落,甚至有的至今还赤身裸体,过着原始生活。
对印度社会的这种多样性和复杂性进行研究,并非易事。为此,我们不仅有必要对印度各方面的历史进行考察,而且对印度的现状,即今天的社会结构、民族风俗等也应当进行研究,否则不会得出正确的结论。这两件事情做起来都较困难。首先,印度的过去,缺乏系统的文字记载。而且,一些历史学家大多注意古代帝王的生活、王朝的建立以及一些战争的描写方面,至于对古代的社会结构、民族风俗则关心得不够。
文摘 特别在教育方面更是采取了一定措施,例如为他们提供食宿方便,提供必要的费用,如助学金、学杂费等。因此,过去三十多年来,他们识字率有了提高。尽管从总的来说,他们的文化水平仍偏低,但毕竟有了很大进步,据有关统计,表列种姓中,识字率为百分之十四点七(而全印度为百分之三十三点八)。他们中的妇女识字率仅占百分之六点四四(而全印妇女识字率为百分之二十二点五)。他们中学习成绩好的还可被派往国外学习,为他们提供一切方便。
对他们进行支援投资。从1951年一1980年底,即过去的30多年中,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提供了大量物资援助,价值2030.3千万卢比以上,第六个五年计划中即1980年一1985年为表列种姓和表列部族投资为960.3千万卢比。第六个五年计划的主要目的之一是消除其穷困。因此,在第六个五年计划中,为发展表列种姓的经济,在实际纲领中,强调了土地开发,农业生产和畜牧业、饲养业的发展等问题。
在强调发展经济的同时,政府还注意了改善他们的卫生保健设施和居住条件,诸如开办医院、解决用水、建立婴儿和产妇的福利中心以及修路筑桥发展交通事业等。
从以上不难看出,政府为改善“不可接触”的“贱民”状况做了不少工作,也收到一定成效,但是仍存在不少问题。
虽然在法律上有消除种姓歧视的种种规定,但由于阶级矛盾和社会矛盾的激化,种姓制度的劣根仍在印度社会中顽固地存在着,因此在执行法律的过程中还存在问题不少,有些地方歧视“贱民”的现象还非常严重。例如根据印度官方公布的数字,70年代以来,迫害“贱民”的事件仍十分严重,例如1973年发生迫害“贱民”事件8186起,1977年达到10897起,1980年增加到13475起,1981年为11743起。尤其在广大农村,问题还相当严重。据1977年对中央邦179个村庄的调查表明,有124个村庄不让贱民饮用公共井水,128个寺庙中有49个寺庙不让贱民进入,39家饭店中有11家不对贱民营业。类似例子还有许多。印度人口百分之八十一是分布在农村,这些人大多没有文化,受着宗教和迷信思想的束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