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人文社科 > 哲学 >

佛陀度人

2010-02-23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页码:2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4730319/9787504730312 ·条形码:9787504730312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佛陀度人 去商家看看
佛陀度人 去商家看看

 佛陀度人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物资出版社
·页码:26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8月
·ISBN:7504730319/9787504730312
·条形码:9787504730312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佛陀度人:看佛悟人生》在大量的佛教经典故事中记忆精选,当然,佛陀度人,还得从最普通的凡人度起。于是,书中那些与我们生活有密切关系的故事,被生活智慧、返朴归真、生死烛照、快乐之道、现实、做自己等呈现给了我们。虽然不是每个故事都让你热血沸腾,但每个故事都会产生它硬挨产生的热量,注入你的身体,滋养你的每一根神经,给予你最朴实的智慧。
编辑推荐 《佛陀度人》由中国物资出版社出版。
悠闲人生,始于放下。你不可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而使天下太平。正如一个人不能遗弃全世界的石头跟荆棘,使所有的道路都平坦。我们要走得更平坦,更远,更长,就要先穿一双鞋子。穿什么鞋子呢?那就是“放下”。佛法认为:
淡泊明心,放下贪嗔痴,不绝望于人生之苦,亦不执著于人生之乐,即可无欲无望。如此一来,生命层次得到提升,人生境界得以开阔。
人之所以痛苦,在于追求错误的东西。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福报不够的人,就会常常听到是非;福报够的人,从来就没听到过是非。
放下、宽容、变通、做自己,这就是生活的道理,更是做佛的道理。
佛陀度人,其实是人生自度,把人生做得像佛一样,忍却万般苦,自来沁心甜。
仔细看来,佛法、佛理、佛史皆是生活,都可度人。
认识自己,降伏自己,改变自己,才能改变别人。
去除杂念,心静如水,人的天性便会显现。不求得心的平静,却一味追寻人的天性,那就像拨开波浪而去捞水中的月亮一样。
心中常存知足、感恩、包容。敬重贵人,札待小人。真正的妙法是由智慧流露出来,真正的慈悲是用智慧的力量去推动。
目录
第一章 悠闲人生。始于放下
1.人生之路始于"放下"
2.放下,就是解脱
3.放下即快乐
4.舍得,舍得,有舍才有得
5.拿得起,更要放得下
6.多一物多一心,少一物少一念
7.放下,修身养性的最高境界
8.懂得顺其自然
9.学会放下,人生百年一梦

第二章 正视现实,活在当下
1.不念过去和未来,活在当下
2.正视现实,及时回头
3.珍惜现在,把握幸福
4.生则洒脱,死则安然
5.活在当下,做情绪的主人
6.看脚下才能走好每一步
7.敢于正视自己的缺陷
8.不要试图改变不可避免的事

第三章 宽容待人。快乐源泉
1.做人要有宽广的胸襟
2.不指责,少抱怨
3.以德报怨,修心是福
4.学会容忍,远离是非
5.宽容别人就是宽容自己
6.不念旧恶,不憎恶人
7.宽容不是软弱
8.不可动怒,百忍成精
9.宽容比仇恨更有力量
10.保持一颗善良的心
11.与人无过节,做人更轻松

第四章 灵活变通,绝处逢生
1.做人不能太固执
2.生活中不必过于执著
3.换个角度就是另一种人生
4.变通乃做人立世之根本
5.打破常规,不走寻常路
6.思路决定出路
7.随机应变,随遇而安
8.懂得变通,不通亦通
9.今日不执著,明日不后悔
10.学会变通,生活将是另一番天地

第五章 摒弃贪欲。清修佛心
1.没有欲望就没有烦恼
2.淡化利欲之心
3.贪多求全要不得
4.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5.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6.降低一分欲望,得到一分幸福
7.抵制虚荣的诱惑,灾祸就会远离
8.知足,幸福才会相伴

第六章 境由心生。心随意动
1.面对选择,勇于承担
2.调整心态,快乐生活
3.成功真谛——自信百分百
4.为别人点亮一盏心灯
5.心态改变命运
6.拒绝做心理奴隶
7.事事平常看,减压"心"舒畅
8.用欣赏的眼光看待生活
9.一念成佛,一念成魔
10.心态改变一切
第七章 贵在自我,人生真谛
第八章 反省自己,贵在感知
……
序言 中国是佛教大国,佛教传入中国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
在这两千多年之中,流传下来了很多脍炙人口的佛教故事,其中很多都富有哲理,包含了非常广泛的佛理意义。
佛说:“佛陀能够度人。”然而从根本意义上来说,人如果想取得非凡的成就,是需要自己努力的。但是人生做事,目的性是一大关键。没有目的地做事,就是盲目了。而大量的佛理故事告诉了我们很多做人做事的道理。也许我们在“入”了佛之后,才会深刻地感受到:佛陀是可以度人的。
佛说:“你不可能纠正世界上每一个人而使天下太平,正如一个人不能遗弃全世界的石头跟荆棘使所有的道路都平坦。我们要走得更平坦、更远、更长,就要先穿一双鞋子。穿什么鞋子呢?那就是‘放下’。”
佛说:“过去之迹不追,抛弃过去的观念。未来不迎,断绝意识的关联。眼前念起不执不取,心如虚空。”
佛教虽然有消极的一面,但是只要我们有个好的心态,那么它的大多数还是对人生的发展历程有利的。当初达摩到中国来,到南方拜见了梁武帝。因为梁武帝“有眼不识真佛”,达摩于是就离开了。后来,梁武帝后悔了,派人前去追赶。眼看前面已经没有路了,达摩“一苇渡江”来到北魏。在那里,他不吃不喝,面壁静坐了9年。相传,在他面壁的最后一刻,一手指天,一手指地,说道:“天上地下,唯我独尊!”他成佛了。
一天,一个和尚来参访他,这个人就是慧可,禅宗后来的二祖。他想拜达摩为师,但达摩不理睬他。那是一个寒冷的冬天,慧可就一直在外面站立着。后来纷纷扬扬的大雪把他的膝盖都埋没了,达摩仍不为其热忱所动。
慧可绝望了,他用剑砍下自己的一条手臂,递给达摩,表示自己求法的坚决意志。达摩看他意志坚决,于是就答应了他。
文摘 功、名、利、禄……现代人对此总是有太多的不舍,太多的放不下,所以才行走得疲惫,活得挣扎。放下纠缠梦想的枝蔓,放下缚赘热爱的功利,放下阻碍信仰的诱惑……心轻者上天堂,但有多少人肯放下呢?“两个空拳握古今,握住了还当放手。”佛讲经:如何向上,只有放下。放下不是放弃,放下是为了更好地拥有。放下利诱,才会步伐轻盈,攀登敏捷;舍弃贪念,才会心无旁骛,抵达目标……
陶渊明虽然放下了“五斗米”,却吟出了“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李白虽然放下了官场名利,却道出了“相看两不厌,惟有敬亭山”的清幽;杜甫放下了富贵生活,却看到了“无边落木萧萧下,不见长江滚滚来”的悲怆;王维放下了荣华富贵,却悟到了“人闲桂花落,夜静春山空”的雅致。放下不但不会失掉幸福,而且还能成就完美——经过淘洗的完美。人生不能追求绝对的完美,但我们可以追求经过放下之后留下的完美。就好比是身上的包袱太多,在关键时刻,我们需要放下一些无关紧要的东西,轻松上路一样。
古人已有如此高洁的情操,更何况是今人呢?在竞争日益激烈的现代社会,工作生活节奏快,让人疲倦压抑,与其与人争名逐利,不如多给自己制造一些清净安逸的环境;与其与人比权量力,不如度人自度的豁达明朗。可是,在一个喧嚣浮躁的时代,到哪里去寻找宁静的心灵栖息之地呢?这就在于人们不要对生死、得失、荣辱、富贵、贫贱等看得过重,要克制、忍耐人性中的缺点,豁达地对待这些问题。懂得平淡看得失、视荣辱的人,才是生活中真正的智者。
佛说:“色、声、香、味、触五样东西染污了我们的清净心及本性。”清净心就是真性,清净心就是佛性,就是自性。人性本来就是清净的,放下功、名、利、禄……不要让这些东西玷污了我们清净的本性。
首先,要放下偏执。佛说:“人活着之所以感到劳累疲惫,就是因为总被种种外在的事相所迷惑,总期望得到的越多越好,以致肩上的担子越来越重,连步子都迈不开了。如果放下偏执,苦当下就是空,烦恼就是菩提,人生也就自此解脱。”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