叔本华与尼采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208085145/9787208085145 ·条形码:9787208085145 ·版本:第1版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叔本华与尼采 |
 |
|
 |
叔本华与尼采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上海世纪出版集团
·页码:189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208085145/9787208085145
·条形码:9787208085145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世纪文库
内容简介 《叔本华与尼采》是西美尔关于叔本华与尼采的一组演讲稿。该讲稿不是一种单纯报告,它超越学说的内容本身,把文化事实和精神关系、认识标准和伦理价值批判性地联系在一起。作者从其全部论述中择取一条简洁、统一而重要的、反映其思想的脉络,论述叔本华和尼采学说最内在的核心、客观上最具价值和真正永久的部分,目的是对一般的精神文化史、对理解两位哲人的思想的永恒意义有所贡献。
编辑推荐 《叔本华与尼采》由上海世纪出版集团出版。
目录 前言
Ⅰ 叔本华和尼采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Ⅱ 人及其意志
Ⅲ 意志形而上学
Ⅳ 悲观主义
Ⅴ 艺术形而上学
Ⅵ 道德与意志的自我解脱
Ⅶ 人类的价值与颓废
Ⅷ 高贵道德说
译后记
……
序言 讲解叔本华和尼采出于完全相反的考虑。叔本华是一个十足直白的写作家。他的思维和表达方式完全排除了对他的学说作改变现行理解的“创意性理解”的可能性,而这种创意性理解对于柏拉图和斯宾诺莎、康德和黑格尔始终还是可能的。所以,如果解说要超出一个单纯的报告,它就必然超出学说内容本身,将之置于与文化事实和心灵纽结、与认识准则和伦理价值的更为宽泛的批判性关联语境之内。可见,纯然逻辑上的诠释对于叔本华是不必要的;相反,对于尼采则是不可能的。倘若我在这里试图将尼采洋溢着诗情或带有情绪色彩的语言变成冷静的学术语言,这就不仅是形式的改变,而且意味着将他的言论置于一个其自身不曾跨进的抽象阶段,因而这个阶段不可避免地有着不同的方向。他本人极少直接作简洁的讲解性的哲学解释,而叔本华直接作的这类解释却又太多。从这些相反的理由所得出的结果对于两人是相同的:更深刻的课题并非单纯释解思想家的哲学,它必须是一种关于思想家的哲学。
文摘 Ⅰ 叔本华和尼采在思想史上的地位
令人感到悖理的是,我们种属的一切较高的文化赖以存在的基础是,我们若与其增长相适应,便必须走越来越漫长、越来越坎坷、越来越多停顿和曲折的道路,才能达到我们的目的。人达到的文明程度越高,他便越是走迂回曲折道路的生命。动物和未开化的人的意志所要求者,他们,一般言之,以所谓直接方式,通过简单抓取或少量简陋工具便可达到:手段和目的的结构可一览无余。高等生命不断增长的多环节性和复杂性不满足于单纯的三段序列:意愿一手段一目的,而是允许有中间环节,以便达到众多,在这众多之中原本有效的工具通过一个工具造成,而这个工具又通过另一个工具造成,最后形成我们实践活动的那种看不到边际的纠结,即链条品格,人在这一链条品格之内享受着成熟的文化。在这里只须想一下食物的获取,想一下原始文化中为满足——当然有时也不能满足——获取食物而使用的方法之简单,想一下现代人为得到他餐桌上的面包所仰赖的无数活动、无数装置、无数交通设施之错综复杂。由于这一个个使生活成为技术问题的长远的目标系列,我们千百倍地不可能在每一个瞬间意识到每一个目标系列的终极环节;部分因为我们不可能完全看到某一目标系列,部分因为哪怕我们暂时迈出的下一步也要求我们集中我们全部的心灵能量,所以,意识始终停留在工具上,而赋予这整个发展以内涵和意义的终极目的却移向我们内心的视野,最终沉没在这个视野之后。技术,即文明生存所需要的工具的总和不断增长,成为努力和估价的基本内容,最后人们在一切方面都为纵横交织、错综复杂的活动和机构系列所包围,而这些系列全都缺乏终结性的、富有确定价值的目的。只是在这种文化状况之下,方才出现对生命本身的终极目的的需求。只要生命充满着自我满足的短期目标系列,它就远离那种因思虑自己被束缚于一张为单纯手段、弯路、权宜措施交织的网络而必然产生的苦苦求索的躁动不安。只有当我们像对终极价值那样全神贯注地面对的无数活动和兴趣让我们看清楚其单纯的手段品格时,才会产生探求整体的内涵和目的这个令人惶恐的问题;在不再是最后,而是最后的前一个和最后的前一个的前一个的个别目的之上升腾起一个实际上已经完成的统一的问题,在这个统一状态下,所有那些未终结的努力都有可能达到将灵魂从种种单纯权宜措施的混乱之中解救出来的成熟和宁静。
在我们所知的世界历史上,希腊一罗马世界的文化在公元之初似乎第一次将灵魂推入了这个状态。生命的目的
……
后记 译这本书纯属偶然。 因拙译卡尔·施米特的《论断与概念》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而与此译本责任编辑周运先生建立联系,尽管接触不多,且仅仅限于来往电话,但我从多个方面感觉到他的友善。接译此书在我一方面固然出于对“叔本华与尼采”这个论题的内容的期待:在翻译过程中大概可以感受到体现在这两个伟大哲人身上的人类智慧,可以在超时空的人类精神世界里漫步,使自己为尘世喧嚣所累的身心得到一点儿休息,但在另一方面确也含有对眼下这颇为珍稀的友善表示回应的意味。
我对叔本华和尼采的了解仅限于罗素的《西方哲学史》所介绍的情况,而对解释他们的哲学的西美尔(Georg Simmel,1858——1918)是在接译此书时才认识的。他是社会学家,是西方形式社会学(F0rmaleSoziologie)的奠基人之一。但他在中学和大学讲授哲学,《叔本华与尼采》一书就是他1902——1903年间在柏林维多丽亚女子中学所作的一系列报告之一的讲稿。这些讲稿不像一般专题报告,只是平铺直叙地评介某人及其学说。西美尔在本书前言中说, “纯然逻辑上的诠释,对于叔本华是不必要的,而对于尼采则是不可能的”;这里“并非单纯解释思想家的哲学”,而“必须是一种关于思想家的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