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10801125/9787510801129 ·条形码:9787510801129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不抱怨的智慧 |
 |
|
 |
不抱怨的智慧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九州出版社
·页码:30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510801125/9787510801129
·条形码:9787510801129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不抱怨的智慧》从查源、觉知、转化等几个方面,通俗地将一些佛的智慧贯穿其中,由浅入深地一一列出了脱离苦恼的秘方,不失为当下人们获得平和的上佳选择。这是一本帮助人们获取清心,解忧、解怒、解恼的书。现代人面对日益加大的生活压力。习惯了抱怨,一心渴求摆脱生活与心灵的重负,但苦于难以找到适当的解脱之法。
媒体推荐 当一件事发生时,我们不必急着去问这件事到底是如何,而要先知道自己对这件事的感觉如何。无论遭遇什么样的逆境,都要先停下来,让自己喘一口气,想一想究竟发生了什么事。
——傅佩荣
沟通需要双方共同的努力,只有一方的努力是不够的。除了打开心胸接纳别人,对于他人的刚强和抗振心,也要用心去软化,如此才能达成真正有效的沟通!
——圣严法师
编辑推荐 《不抱怨的智慧》:一份宁静,始于一份安详;一份快乐,始于一份释怀;
一份醒悟,始于一份宽恕,不抱怨,生活才会不累。
——圣严法师
佛在心中未远游。阿弥陀佛解万愁,经中妙法增智慧。平和人生佛中修。
放飞心灵。让它在喧嚣中回归纯:争。回归本位、自然。倾听佛语的教导,汲取人文的滋养。感悟智慧的启迪。感受名利之外的宁静、淡然、怡然自得、清幽淡雅……
今天,你抱怨了吗?
最受读者欢迎的大师圣严法师如是说:慈悲没有敌人,智慧不起烦恼。要能放下,才能提起。提放自如,是自在人。
快乐就如星云大师所说:对过去不悔,对现在不烦,对未来不忧!
快乐就通的佛学智慧,一看就懂的人生智悟,一本让你受益终生的人生快乐圣经。
目录 倾听佛语教导,感悟智慧启迪/体恒法师
第一辑 了解自己为什么抱怨
心在哪里
你在想什么
两个气源
解开愤怒的“结”
气是自己找来的
诫己
察觉不完满
慈悲地观照
深观
消除无名
寻找气根
愤怒的种子
菩提的“不计较”
扫心地
忧扰清心
接受残缺
不当嗔怒嫉妒
转换心行
心不安的根源
心中的“奶酪”
万物都有佛性
度人何妨
第二辑 体察他人的心声
虚心倾听
等待怒气消散
打开自己的耳朵
查观他人
心坚如石
度心宽
帮助他人走出困境
过滤眼、耳、舌三根
同体大悲
不可滥爱
心中有佛
观音在哪里
换位体悟
第三辑 在当下保持觉知
把愤怒从身体赶出去
不和愤怒兜圈子
树立正见
归于宁静
觉察自己的呼吸和内在变化
持不动心
不受第二支箭的苦
内心的能量区
快乐是自己找来的
不接受,就会远离
看好初发心
把好心关
疼痛的内省
心灵的毒蛇
谦卑长学识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置心一处
向内求
无执心
惜福
在孤独中沉淀
佛度有希望之人
第四辑 不抱怨的艺术
自我觉悟
信念的作用
把愤怒当做一个孩子
坐禅
平和超越一切
生气的时候,我们看起来像什么
他人也可以是一面镜子
对自己诚实
悲悯是一种力量
有些事,没有想像中那么重要
爱你的敌人
放下与接受
化解愤怒
开发快乐
转求其他
佛沾“气”字坠凡尘
如蛇蜕皮
莫如苍蝇钻故纸
以宽恕救自己
置一片残心
送一份礼物
抚摸自已
第五辑 慈悲地沟通
源自内心的新气象
照看内心的花园
拥抱苦难
尊重他人
内外兼顾的修养
每一个生命都是可贵的怀善心
分享的快乐
从自己开始
快乐不是个人的事
宽恕最大
善言止恶
尊重是自己给的
说话也有艺术
以退为进
坦白与忏悔
开始重新来过
……
文摘 第一辑 了解自己为什么抱怨
心在哪里
也许很多人都会有这样的疑问:心到底是什么?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做什么?我活着的意义是什么?过去不可把握,未来不可猜测,看起来,“心”像是一个很神秘的东西。如果始终弄不明白这些问题。当你走到生命末端的时候,难免会感到懊恼。而要使自己的心稳住,就应当自觉自察,悟透自己。
一个人若没有德行,又不认识这个心,他的心就会走样变形;就像一面干净的镜子染上尘埃,又像太阳被乌云遮蔽,无法看到事物真实的面貌。
人生、宇宙是我们当下所面临的现实问题,但是很多人都茫然不解。所以,必须透过修行、修心来体证真理。
那么,什么是心,我们又要修哪一个心呢?
你也许感觉到了,你要走的路有很多意外之处,还有很多离奇古怪的因缘,每一件事情都有原因和结果,在经历这些事情的时候,人很容易丧失方向,要么走崎岖而错误的路,要么干脆就没有路可走。
似乎怎么想也想不出答案。但答案绝对是存在的。有一个谜摆在我们面前:出生是为了什么?死去又是到哪里去?
大多数人从出生的那一天起就忙忙碌碌,忙着追求很多东西,不管是想要考上大学,还是想成立家庭,抑或是当官……各种各样的目的,有的人能实现自己的目的,有的人花了很长时间才实现,有的人压根都没实现自己的目的。那么,你是否想过,一旦目的实现了,自己又该去做什么呢?或者,目的已经没有希望实现了,又该怎么办呢?也许你只能无奈地换一个目的。既然没有一定要去实现的目的,人就会放松下来,回到本真的自己,这时候的人,脑子是最清醒的。
并不是只有某些人才会顿悟,每一个人都拥有顿悟的能力。举个例子,刚开始看书的人,看不懂书上在说些什么;刚开始做题的人,往往不能得出答案,但看不懂书的人和做不出题的人,却会在某一个时刻,突然就看懂了书、做出了题,我们把这种经历叫做“悟”,悟可以分为很多种,悟出了世界上的某种道理,是一种悟,此外还有小悟和大悟。“悟”更指的是“一个人对自己本心的悟”。
人的心刹那间就发生变化。我们现在不可能拥有未来的心,我们现在这一刹那的心同样是过去的我们不可能拥有的,那么我们真正的心是什么呢?在每天的生活中,我们看到的只是事物的表象,而不是事物真正的一面。
德山祖师看蜡烛的明灭时,悟出了一个道理:光明和黑暗都不是恒定的,都是在变化的,如果能够察觉到这一点,并超越了光明和黑暗的变化,那么你就进入了不生不灭的境界。
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