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9787802253513 ·条形码:97878022535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特工人生"深喉"回忆录 |
 |
|
 |
特工人生"深喉"回忆录 |
 |

基本信息·出版社:新星出版社
·页码:278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9月
·ISBN:9787802253513
·条形码:978780225351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开 Pages Per Sheet
·图书品牌:时代联合
内容简介 他是揭示二十世纪美国最大政治丑闻“水门事件”的幕后推手。他是美国价值与民主精神的捍卫者,还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渎职者?沉默三十年,“深喉”现在开口。
我就是那个他们称之为“深喉”的人。
——马克·弗尔特(2005年5月31日)
你知道我会怎么对付他吗,这个混蛋?……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每个人都会把他看做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尼克松(1972年10月19日)
1972年,《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根据来自政府高层的神秘人物“深喉”提供的线索,爆出美国有史以来最惊人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黯然下台。三十多年来,“深喉”是谁一直是困扰美国政界和新闻界的一大谜团。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曾发誓在“深喉”去世之前,绝不透露他的身份。所以,当2005年92岁的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终于公开自己“深喉”的身份,立即引起美国各界轰动。
在这部回忆录中,费尔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犯罪浪潮开始说起,讲述了他身为联邦调查局探员在犯罪浪潮中、在六十年代文化革命中,乃至在水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不仅仅是对水门事件的大公开,也是一个特工对他传奇人生的回忆,对联邦调查局文化的剖析,对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内部政治斗争的回顾与反思。
作者简介 马克·费尔特(1913— ),前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他从1942年起加入联邦调查局,至1973年退休,三十年间从一名终于胡佛的普通特工逐步晋升为联邦调查局第二号人物。1980年,他因涉嫌授权联邦调查局特工侵犯极端组织“地下气象员”成员而被判有罪,但被里根总统特赦。他的妻子由于不堪忍受多年来丈夫频繁调动和紧张工作的压力,而于1980年代自杀。2005年,律师约翰·奥康纳说服费尔特及其家人,公开他就是“深喉”。奥康纳遂在当年5月31日的《名利场》杂志上撰文公开了这一沉默了三十多年的秘密。
媒体推荐 译后记
译后记
1972年6月间,美国总统大选鏖战方酣,共和党在任总统尼克松率领他的竞选团队,与试图重夺白宫宝座的民主党之间展开了一场激烈的攻防厮杀。双方勾心斗角,尔虞我诈,各种各样不可告人的鬼魅伎俩层出不穷,而于当月17日凌晨爆发的水门事件则无疑是其中的登峰造极之作。这一震惊美国朝野的丑闻事件,不仅导致尼克松成为美国历史上第一位被迫辞职的总统,而且直接撼动了二战以来形成的“帝王总统”的权威,从而拉开了美国宪政史上的一次重大变革的序幕,其影响之深远,直及于当代。
水门事件的发端貌似只是一起简单的“三级入室窃案”,然而,其背后却隐藏着一场大规模的政治间谍和阴谋破坏活动,而幕后黑手则正是尼克松坐镇的美国权力中枢——白宫。也正是为此,当联邦调查局开始对该起窃案进行调查之后,尼克松政府就不遗余力地试图加以压制,通过安插亲信到联邦调查局,指使司法部、中央情报局等一系列机构设置障碍,甚至由总统的白宫顾问亲自出马,阻挠对水门事件的深入调查,试图将该案的影响消弭于无形。
面对来自白宫的沉重压力,负责对该案进行调查的联邦调查局,这个曾经一度被誉为“超越于所有警察机关之上的美国司法的典范”的机构,在其新任领导格雷的带领下,开始退缩避让,甚至与白宫合作欺骗国会、媒体、司法系统以及普通公众。而在此时,《华盛顿邮报》 的两位年轻的新闻记者,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却勇敢地站了出来,对水门事件展开了详尽而周密的新闻调查,并通过一篇又一篇深入的报道,试图挖掘隐藏在这一窃案背后的政治黑幕。也正是在他们的报道中,出现了一个被他们称为“深喉”的神秘人物。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坦承,正是“深喉”为他们的调查指明了方向,向他们提供了不为人所知的重要内幕信息,最终才使得水门事件的真相得以大白于天下,并引发了美国近代史上最强烈的一场政治地震。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没有“深喉”提供的这些“重磅炮弹”,就不会有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对水门事件如此具有杀伤力的调查和报道,而没有这些调查和报道,水门事件则几乎肯定又会成为一桩扑朔迷离的悬案,最终被历史的尘埃所湮没。
水门事件的影响是如此之深远,以至于时至今日,美国所发生的一切丑闻事件都会被冠以“某某门”的字样;而“深喉”则成为所有那些不畏强权,勇于揭批政治黑幕,维护正义者的代名词。然而令人意想不到的是,尽管水门事件已逐渐淡出人们的眼帘,所有的喧嚣和纷扰也均已归于沉寂,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也因对水门事件的报道而功成名就,但是人们却惊奇地发现,在整个事件中发挥了最关键作用的人物——“深喉”——却始终保持着缄默。多年来,人们一直在猜测谁是“深喉”?他所作所为的动机是什么?是为了维护正义?是为了挟怨报复?还是为了追名逐利?这些疑问和猜测也成为了笼罩在水门事件之上的最后的一个谜团。
幸运的是,在时隔33年之后,“深喉”终于在他的有生之年,从幕后走上了前台。马克?费尔特,这位水门事件爆发时的美国联邦调查局副局长,第一次向世人表白:他就是那个神秘的“深喉”。在本书《特工人生》中,费尔特不仅向我们讲述了他在联邦调查局的工作经历以及所取得的辉煌成绩,也真实而详细地剖析了他在面对水门事件时的心态,以及最终成为“深喉”的复杂的心路历程。
马克?费尔特以他朴实无华的语言,将我们重新带回到了发生水门事件的那个特殊时代。20世纪70年代,笼罩在冷战阴霾之下的美国政坛,诽谤、暴力甚至暗杀事件依然屡见不鲜。费尔特深知他的行为将给他带来的巨大风险,因为他所面对是一个享有帝王一般权势的美国总统,尼克松和他的亲信控制着难以数计的、巨大的资源和权力,一旦他的身份暴露,他很有可能会在某一天被神秘地抛尸荒野,而他的妻子和家人也无疑将会因此遭到迫害和欺凌。这也正是为什么费尔特会在那个他与伍德沃德秘密会面的车库里,以颤抖的声音告诉这个年轻的记者:“我们每个人的生命都面临着危险”。然而令人钦佩的是,在书中,费尔特并没有讳言他也曾有过激烈的思想斗争:是甘心同流合污,成为白宫的政治警察,从而在仕途上飞黄腾达?还是冒着自己的事业、个人乃至家人的安全遭到毁灭的危险,勇敢地站出来揭发这一政治黑幕?
最终,面对水门事件这一场突如其来的政治风暴,身处风口浪尖的费尔特没有“遵循常规程序来履行作为一名联邦调查局官员的普通职责”,而是选择了在“良心的指引下”,肩负起“作为一个美国公民所应有的揭露真相的责任”,为了维护联邦调查局——这个他曾经为之骄傲并贡献了一生才智的司法机构——的声誉,为了维护正义而战。利用其自身娴熟的调查能力以及所掌握的大量内部情报信息,费尔特不仅成功地帮助两位年轻的记者拨开了笼罩在水门窃案之上的迷雾,使一位美国在任总统及其一大批亲信身败名裂,更重要的是,他的行为为美国树立了一个永揭黑幕的榜样,同时催生了一个新的新闻时代,重构了现代新闻调查业,也促使美国政府建立了符合现代公民社会所要求的更高的透明度标准。正如美国开国先贤、第三任总统托马斯?杰斐逊所说:“当国家处于危难时保卫国家的法则,才是公民的最高义务。”马克?费尔特以他的行为对杰斐逊的警示做出了最好的注解。
很幸运能够有机会翻译《特工人生》这样一本内容丰富生动,同时又发人深思的著作。作为本书的合译者,白璐和程涛这两位毕业于南京解放军外国语学院的高才生与我共同分担了本书的翻译工作,本书的翻译是我们三人集体合作的结晶,衷心地感谢他们的合作。
信 强
2007年6月18日于复旦园
编辑推荐 他是揭示二十世纪美国最大政治丑闻“水门事件”的幕后推手。他是美国价值与民主精神的捍卫者,还是为了权力不择手段的渎职者?沉默三十年,“深喉”现在开口。
我就是那个他们称之为“深喉”的人。
——马克·弗尔特(2005年5月31日)
你知道我会怎么对付他吗,这个混蛋?……这么做对他有什么好处?每个人都会把他看做是一个被社会抛弃的人。
——尼克松(1972年10月19日)
1972年,《华盛顿邮报》两位记者鲍勃·伍德沃德和卡尔·伯恩斯坦根据来自政府高层的神秘人物“深喉”提供的线索,爆出美国有史以来最惊人的政治丑闻之一——水门事件,导致尼克松黯然下台。三十多年来,“深喉”是谁一直是困扰美国政界和新闻界的一大谜团。伍德沃德和伯恩斯坦曾发誓在“深喉”去世之前,绝不透露他的身份。所以,当2005年92岁的联邦调查局前副局长马克·费尔特终于公开自己“深喉”的身份,立即引起美国各界轰动。
在这部回忆录中,费尔特从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国犯罪浪潮开始说起,讲述了他身为联邦调查局探员在犯罪浪潮中、在六十年代文化革命中,乃至在水门事件中扮演的角色。
本书不仅仅是对水门事件的大公开,也是一个特工对他传奇人生的回忆,对联邦调查局文化的剖析,对二十世纪中期美国政府内部政治斗争的回顾与反思。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胡佛的助手
第二章 特工文化
第三章 间谍与反间谍
第四章 青云直上的联邦调查局生涯
第五章 在堪萨斯城剿匪
……
文摘 插图

序言
约翰·奥康纳
一
这个事件翻开了历史新的一页。1972年6月17日破晓前,五个身穿西服、戴着医用外科手套的人藏在水门大楼的一间小办公室里时被人发现,那是一幢坐落在波托马克河边的综合大楼。这五个人的犯罪动机十分可疑,他们藏身的地方是民主党全国委员会办公的套房里,可里面似乎没有什么可窃取和窃听的。然而联邦调查局只用了两天就将这次入室事件与白宫联系到了一起。调查演变成了一场暗战:一方面联邦探员们决心查个水落石出;另一方面尼克松政府的高官们却在竭力掩藏真相。这场斗争在随后的两年里持续不断,动摇了美国政府的宪政基础。
随着丑闻事件不断扩大,新闻头条也越来越触目惊心:尼克松的手下破坏民主选举程序并妨害司法公正;国家税务局、联邦通信委员会和其他政府机构沦为当局排除异己、压制反对者的工具;白宫派人夜间入室非法监听。参与调查此事的队伍也越来越大,除了联邦调查局,法院和国会也参与了进来。最终理查德·M·尼克松名誉扫地,在1974年8月8日辞去了总统职务。
水门事件至今仍可被视为美国政治的分水岭。在这场“国家噩梦”的惊扰下,一任政府以倒台和数十位政府官员遭到刑事指控而告终。留给我们的是一系列的政治改革。如今,华盛顿当局政务的透明度和问责机制都有了更新、更严格的标准。总统必须接受更多来自国会和媒体的监督。自尼克松时代以来,这种监督精密到了总统权力行使的每一个细节。所有够分量的丑闻事件都会被冠以“门”字,像“伊朗门”、“莫妮卡门”等等。但它们中最经典的政治词汇还是“水门事件”,它已成为严重的滥用权力行为和反权力滥用力量的代名词。
水门事件所反映的问题早在事件发生的数年前,也就是尼克松政府成立之初就产生了。当时,在海外,美国深陷越战泥潭;在国内,反主流文化的新一代人与他们的父辈——“沉默的大多数人”在越战问题上纷争不断。1969年,尼克松打着从越南光荣撤军的口号当上了美国总统。可他上台后的第一个举措就是将越战升级,甚至下令轰炸越南设在邻国柬埔寨的避难所。不料美军的秘密轰炸行动被揭露了,引发了大规模的反战活动。这令尼克松的幕僚大为光火,在白宫的授意下,联邦调查局监听了许多政府官员和新闻记者的电话,想查出泄密者,可调查行动一无所获,机密信息却还在不断地被泄露出去。接着,尼克松的幕僚策划了一系列更出格的行动——监听、拆看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