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1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0475160 ·条形码:97875004751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品牌王国瑞士的秘密 |
 |
|
 |
品牌王国瑞士的秘密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157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1月
·ISBN:7500475160
·条形码:9787500475163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品牌王国瑞士的秘密》以瑞士企业和瑞士强有力的"品牌论"为切入点,为读者详细解读品牌强国瑞士的秘密。“瑞士300年的和平带来了什么?钟表。”这是电影“第三人”中的一句有名的台词。当然,给瑞士带来的不仅仅是钟表。被欧洲列强包围的中的这一片狭小的国土,却是世界上最强大的品牌王国。90年代以后盛极一时的的高级钟表品牌几乎全部是瑞士品牌。还有世界最大的食品公司雀巢,和为数众多的医药、化学顶尖企业,甚至瑞士银行、瑞士信用集团(Credit Suisse)为代表的金融机构,都在瑞士。人口只有730万,但拥有这些企业集团的瑞士,人均股票时价总额为世界第一。同时,瑞士治安良好,风光宜人,是欧洲最受欢迎的宜居城市。为什么身处山区资源贫乏农业落后的小国家,在各个欧洲强国的包围之中,还能出现如此众多的大企业,并以自己的品牌力量傲视群雄呢?《品牌王国瑞士的秘密》的作者是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资深记者,驻在瑞士3年,德国2年,突破重重壁垒,直接取材于众多的瑞士企业和政府官员,为读者详细报道了瑞士品牌的诞生、发展壮大,直到瑞士品牌的未来。
作者简介 矶山友幸,日本经济新闻社记者。1962年生于东京,早稻田大学政治经济学专业毕业。1987年进入日本经济新闻社,曾任大阪证券部、东京证券部、日经商业部记者。2002-2004年担任瑞士苏黎世分社社长。现任德国法兰克福分社社长。 著作有:《国际会计基准战争》(日经BP社)、《股东叛乱》(日经BP社) 编著书:《听听这个律师怎么说》《商业律师大全2000》《商业律师2003》(日经BP社)。
编辑推荐 为什么身处山区资源贫乏农业落后的小国家,在各个欧洲强国的包围之中,还能出现如此众多的大企业,并以自己的品牌力量傲视群雄呢?《品牌王国瑞士的秘密》以瑞士企业和瑞士强有力的“品牌论”为切入点,为读者详细解读品牌强国瑞士的秘密。《品牌王国瑞士的秘密》的作者是日本经济新闻社的资深记者,驻在瑞士3年,德国2年,突破重重壁垒,直接取材于众多的瑞士企业和政府官员,为读者详细报道了瑞士品牌的诞生、发展壮大,直到瑞士品牌的未来。
目录 序章瑞士,以品牌立国
人均股票时价总额世界第一之国
日本会不会成为“东洋瑞士”?
第一章 瑞士产业是如何打造品牌的
瑞士钟表业的救世主——斯沃琪集团(SwatchGroup)
从破产危机中浴火重生
斯沃琪集团的品牌经营管理
竞相降价,日本厂商自取灭亡;高端路线,瑞士厂商大获全胜
雀巢的品牌战略
用收购来建立品牌王国
下一个目标——宠物食品
日本式品牌营销的缺陷
雷克萨斯的挑战
高价也能畅销
第二章 有一种品牌力量,叫做“瑞士”
国旗成为“商品”的国家
富裕程度数一数二,物价水平世界第一
低税率就是竞争力
品牌·金钱,瑞士法郎的存在
全球财富的聚集地——瑞士银行业界
逃税天堂与银行保密义务的优越性
采访戴斯总统
不法资金的去向
房地产投资与美术品源源流入瑞士
自然景观也是名牌
安全与生活品质
第三章 迈向品牌立国的步伐——瑞士的历史
岩仓使团看到的瑞士
瑞士的两大支柱——高水准的教育和勤劳的国民
植根于格拉鲁斯的产业革命
发展的原动力与外国人
瑞士的日本使节团
第四章 瑞士·品牌的转折点——全球化时代的生存战略
外国人CEO,能拯救瑞士吗?
国际化经营的力量
经济的大本营,达沃斯会议
瑞士人的语言能力
瑞士人语言能力强的原因
摇摇欲坠的瑞士品牌——“航空瑞士”的失败
衰退的“观光立国”
金融品牌是不灭的神话?
全球通货紧缩的压力之下
瑞士也掀起右倾风潮?
第五章 用品牌理论来说“国家力量”——向瑞士学习七个智慧
高附加值经济与强势货币
私人银行的机能
诱人的魅力——美丽的国土
起用年轻人,产生新活力——人才是资本
人口减少的社会与“老年人的活用”
日本经济发展的契机与外国人
“雇佣外国人”与西欧文明
“民”主导的分权与小政府
后记
……
文摘 2002年5月,《新闻周刊》(日本版)发表了一期耐人寻味的专题,名为“瑞士化的日本”。
专题以“梦断经济新发展,走向安逸‘退休国”’为副标题,正文的开头颇有挑衅意味:“世界第二经济大国退出舞台?目标是做优裕的‘亚洲瑞士’?”同时登出的还有醒目的大标题“退休国家之路”。
“国家虽然很富裕,却以内向的、独立的做事方式引以为荣,不喜欢改变,正在逐渐退出大国地位。”……报道用许多大问号质疑了日本不久的将来。
我在瑞士看到了这期专刊。正好那年3月1日我去日本经济新闻报社苏黎世分社赴任,刚在瑞士度过一个多月。
如果这篇报道发表在我去瑞士之前,在日本我一定是匆匆浏览一遍,不会有什么兴趣。但因为公司的人事变动,我“偶然”跟瑞士打了个照面。仅仅一个月,这个小国家就开始让我感到惊讶了。
所以我特意留心看了看这期报道,可是越读却越觉得不是那么回事。
杂志上描写的瑞士,拥有着一座金山般的金融资产,但同时逐渐老龄化,缺少活力,是个宜于养老的旅游国家。这大概是美国人心目中典型的瑞士形象。这种以“美国人描绘的瑞士”为前提展开的报道,让我觉得多少有些偏颇。
后记 “你去瑞士,就写一本关于名牌的书吧。”
2002年3月,我去瑞士苏黎世赴任之前,日经BP社出版局的编辑柳濑博一先生给我留了一项“作业”。这也是我写此书的动机之一。
我这个人根本不讲究穿着,跟名牌更是扯不上关系。妻子听说让我写一本关于名牌的书,笑得合不拢嘴。想必给我出难题的柳濑先生也没想到我会写这样一本“名牌书”。
我和柳濑先生曾经在“日经商业”编辑部共事。仰仗那时的交情,我的上一本书《国际会计基准战争》也是通过柳濑先生之手出版面世的。他知识丰富、想法灵活,与他一边探讨一边写作,让我觉得是一种最理想的编辑与作者的关系,我们的合作非常愉快。虽然日本经济新闻社也有出版机构,但我还是在日经BP社出版本书,其一是因为这是柳濑先生留给我的作业,还有一个原因,是我想再次体会与他共事的乐趣。
读者可能会觉得,上一本关于国际会计基准的书,与本书完全没有关系。但是在我看来,二者有着很大的关联,可以说是姊妹篇。
上一本书中,以衡量企业价值的尺度——会计基准为焦点,通过日本的会计师和官员的状况,记录了在全球发达的“市场化”中用“时价”来衡量企业价值的趋势中,日本已经大大落后这一事实。
作为时价会计的延伸,被讨论最多的就是企业的“无形资产”,而不是物力和财力等有形资产。在无形资产中最大的一个就是“品牌”。
企业的“公司名”、“商品名”,或者从公司名能够联想到的印象,都不是靠会计财务数字能评估价值的对象。
但是如何正确评估品牌价值,如何使品牌价值进一步提升,对企业来说变得非常重要。
不只是企业,从地区、国家的竞争力来考虑也非常重要。
在上一部书中,以“国际会计基准”为主线,分析了企业的国际竞争力、国家的国际竞争力。而在本书中,聚焦于看不见的品牌力量,来分析企业和国家的国际竞争力。
瑞士这个“小大国”,在“国家力量”的建设上,给正在为将来感到迷茫的日本很多重要的启示。
当然,不是说将瑞士的模式原封不动地搬到日本来,就能解决所有的问题。也很容易被人质疑,说人口730万的国家和1.2亿的国家怎能相提并论?
希望本书能给追求新日本“国家力量”的人们提供一个小小的启发。
很可惜,我的瑞士生活从2002年3月到苏黎世赴任开始,只持续了两年零一个月就宣告结束了。因为日本经济新闻社关闭了苏黎世分社,我作为第七任分社长,将分社的工作降下帷幕。2004年4月,调动至德国法兰克福工作。在那之后,从法兰克福回到瑞士的金融机构和企业进行采访,这对我来说是难得的体验。因为可以在欧洲从内外两个角度观察瑞士这个国家。
从瑞士初到德国,最深切的感受是德国的“大”。越过蜿蜒起伏的丘陵,看到一望无际的小麦和马铃薯农田的风光,我想到了瑞士与德国原本生产力、国力的天壤之别。瑞士人民在极为不利的贫瘠土地上,为了致富而凝结智慧、不懈努力,对此我再次表示深深的敬意。
了解瑞士的人们看过这本书,批评我“净说好话”。的确,瑞士不是用美丽二字就能形容的国家。也许是因为我的瑞士生活仅有两年一个月,所以目光所及之处全是优点。但像我这样的工作,一旦有了见识其他国家的机会,自然会首先想到能向其他国家学习些什么。写这本书还有一个动机,就是向度过两年时光,并被它深深吸引的瑞士,以及在那里帮助、照顾过我的很多人,表达我的感恩之情。
本书在写作期间,参照了一些日本经济新闻、日经金融新闻等很多杂志上署名或未署名的报道。本应慎重确认报道事实,但如有误认和误解,一定在今后的采访和写作中改正。在此对在本书采访、写作、出版时提供帮助的各位朋友表示衷心的感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