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堂家讲德里达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0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301140681 ·条形码:97873011406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汪堂家讲德里达 |
 |
|
 |
汪堂家讲德里达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北京大学出版社
·页码:30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07月
·ISBN:7301140681
·条形码:978730114068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未名讲坛
内容简介 德里达的著作的确是晦涩的,这不仅表现在他自创了不少术语,而且表现在他故意采取一种“抵制翻译”的写作方式,好用隐喻以及用同一个词同时表示多种意义就是它的突出表现。幸运的是,除旅居法国的高宣扬先生外,作者国学界同人,如,杜小真、尚杰、冯俊、张志伟、张旭、杨大春、佘碧平、张宁、刘国英、陆扬、汪民安、赵兴国、陈永国、于奇智、钱捷、方向红、肖锦龙、朱刚、夏可君、周荣胜、胡继华以及其他作者无法一一列举的学者,已经在汉语学界做了值得作者个人好好学习的相关工作。他们或翻译或介绍或组织一些相关学术活动。他们的观点可能不同,视角可能有别,但他们的名字已经代表了不畏艰涩的努力。作者希望,作者的这本迟到的小书能稍稍增进作者国读者对德里达的艰深思想的进一步理解。尽管作者试图按编辑的要求写得尽可能通俗些,但由于自己尚未达到自由的境界,离通俗的目标还有一段距离。因此,作者善意地建议一些讨厌抽象的读者可以跳过抽象味道比较浓的第二章和第三章。作者还要说明的是,《汪堂家讲德里达》的一小部分文字曾发表在《文汇读书周报》,《天津社会科学》、《河北学刊》和《同济大学学报》上,但做了一些必要的增删。作者感谢它们为传播思想提供宝贵的园地。
作者简介 汪堂家,男,1962年生,安徽太湖人,现任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复旦大学杜威研究中心副主任,应用伦理学研究中心副主任,《现代外国哲学》(丛刊)副主编。代表性著译有《自我的觉悟》(1995年)、《十七世纪形而上学》(合作,2006)、The Physician-patient Relationship and Individualization of Treatment, Bioethics and Moral Content ed. by H. Tristram Engelhardt, Jr. and Lisa M. Rasmussen, Kluwer Academic Publishers 2002)、《论文字学》(德里达著,2005)、《活的隐喻》(利科著,2004)、《乱世奇文——辜鸿铭化外文录》(翻译及点校,200年)等。另在中外杂志发表论文7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为学的人生
第二章 “解构”策略的制定
第三章 分延或延异
第四章 哲学与教育
第五章 文学之思
第六章 翻译及其抵制
第七章 性别与女性主义
第八章 正义的可能性
第九章 信仰与知识
第十章 为政治立言
第十一章 法律的悖论
附录 与列维纳斯同行
后记
文献目录
……
文摘 第一章 为学的人生
德里达首先是一个普通人,然后才是一个思想家。了解一个思想家的最好方式就是倾听他的言说,阅读他的文本,观察他的行为,了解他的生活。德里达这位在少年时曾梦想当一个职业足球明星的思想家一直过着普通人的生活,有着普通人的情怀。他的满头华发、深邃的目光和透出几分刚毅的面庞,也许会使人联想到生活的沧桑和以学术为志业的人的超脱。如果按常规对德里达的一生做个粗略的描述,我们只能说,他的前半生伴随着艰辛与坎坷,他的后半生则充满争议与荣耀。
德里达于1930年7月15日出生在阿尔及利亚的一个法籍犹太人家庭。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德里达因其犹太人身份而饱受欺凌与迫害,他曾两次被维希政府赶出学校。纳粹主义对犹太人犯下的罪行给他的心灵留下了永远无法抚平的伤痕,并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他后来的哲学思想。早在中学时代,德里达就表现出很高的文学才能,并在《北非评论》上发表过诗歌作品。尽管对文学与哲学一直保持着浓厚的兴趣,但德里达对考试似乎很不在行。1947年他在中学会考中失败,随后又在巴黎高师的入学考试中两次失败。1952年,尝尽失败滋味的德里达终于如愿以偿,进入巴黎高师,并在那里结识了马克思主义理论家阿尔都塞,他接下来对马克思主义发生兴趣应部分地归功于阿尔都塞的引导。1953年,德里达在索邦大学获得文学与哲学学位并在那里结识了福柯,此后保持着长期的友谊。1956年,德里达通过了哲学教师资格考试,随即赴美国哈佛大学进修一年。回国后,他又转赴阿尔及利亚服了两年兵役。1959年,德里达在索邦大学担任著名哲学家、文艺理论家保罗·利科的助教。四年后又应著名哲学家伊波利特和阿尔都塞之邀重返巴黎高师担任助教,但在助教职位上一干就是二十年。
这二十年恰恰是他在学术上取得累累硕果的二十年。在这二十年中,他出版了十几部著作,其中1967年出版的《论文字学》、《书写与差异》、《语音与现象》,以及1972年来出版的《撒播》、《哲学的边缘》等书奠定了他的解构理论的基础。这二十年还是他获得广泛的国际声誉的二十年。1966年,他在美国霍普金斯大学召开的一次国际会议上发表了题为《人文科学话语中的结构、符号与游戏》的讲演,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随后,他又接受邀请在纽约、伦敦、柏林、布鲁塞尔等地发表讲演。他先后当选为纽约人文与科学学院院士、美国文理科学院院士,并被许多大学授予名誉博士学位。但这二十年也是他在国内哲学界备受排挤的二十年,是他在哲学的边缘游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