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页码:3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2570751/9787802570757 ·条形码:9787802570757 ·版本:第1版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中国往事30年 |
 |
|
 |
中国往事30年 |
 |

基本信息·出版社:经济日报出版社
·页码:341 页
·出版日期:2009年10月
·ISBN:7802570751/9787802570757
·条形码:978780257075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中国往事30年》内容简介:过去发生的每一件事都成为历史的碎片,碎片是零散的。作者将这些碎片捡起来并镶嵌在我们用30年编织的幕布上,于是我们看到了一个时代。作者用全景展现的笔法让人们看到了民营经济潮落潮涨的30年。作者不仅是一个纪实者,更是一个评论者,因此,《中国往事30年》有了历史的色彩,有了思想的光芒。
也许碎片不都是光鲜的,甚至是苦涩的,但当我们把这些或熟悉或淡忘的故事放在一起的时候,我们发现了一个事实——我们的一切都在斜线上升。
作者简介 张志勇,中华工商时报首席记者。资深财经作家,常年从事民营经济和民营企业研究。已出版的主要著作有:《挣扎与较量》(2000年)、《生生死死》(2001年)、《有产者启示录》(2003年)。主编:《改革中国——来自传媒的力量》(上下卷)(2004年)。
编辑推荐 《中国往事30年》:经济日报出版社。
揭幕民营经济中国式进程
目录 引言 经济史其实和我们每一个人的日常生活史密切相关
前言 民营经济到底是一种什么经济
第一章 春来草自青1978年的前前后后
1 邓小平的第三次复出
2 为什么是温州
3 解放思想和真理标准问题大讨论
4 不仅仅只是小岗村
5 “科学的春天”
6 36天与5天——历史的转折
第二章 示范下的燎原之势1979~1983
1 五老火锅宴
2 包产到户是对“私”的承认
3 知青大返城“逼”出的“新生路”
4 一纸执照,个体户有了“身份证明”
5 剥削、雇工,“鱼塘风波”与“太爷鸡”
6 “投机倒把”直逼温州“八大王”
7 必要的、有益补充与个体经济入宪
8 雇工7个人还是雇工8个人
9 “怎样划分光彩和不光彩”
第三章 从隐蔽走向公开发展1984~1988
1 知识分子下海
2 “倒爷经济”和“价格双轨制”
3 乡镇企业异军突起和“两个模式”的出现
4 理论突破,所有制结构电私营经济有了一席
5 私营经济入宪
第四章 在低回中缓行 1989~1991
1989年的关键词:“风波”、“傻子”、“红帽子”
1990年的关键词:治理整顿、证券交易所
1991年的关键词:姓“社”姓“资”
第五章 滚滚春潮势不可当 1992~1996
1 小平“南方视察”谈话
2 民营企业家走向前台·市场经济人宪
3 光彩事业·《福布斯》推出中国富豪榜
4 恢复本来面目·戴出麻烦的“红帽子”及万言书
5 “桃子”不是那么好摘的
第六章 从“重要组成部分”到“建设者” 1997~2001
1 重要组成部分的提出
2 国退民进
3 1999年修宪
4 “双思”·私营企业主人党问题·资本的力量
5 信用经济·“建设者”
第七章 一个更加充满挑战的时代到来2002~2007
1 “两个毫不动摇”
2 中国富豪的“多事之秋”
3 第四次修宪法·保护私产
4 “非公经济36条”颁布·资本的“魔咒”
5 新社会阶层·“原罪”问题不再讨论
6 《物权法》·“两个平等”
第八章 不平凡的2008预示着一个新的开始
重要参考书目
……
序言 “不要再认为民营企业家是剥削者,要认识到他们是创造财富的人。一个社会的生产绝大多数是在企业内进行的,如果企业的状态正常,社会就有很强的生产力;如果企业搞得七零八落,这个社会生产力便不会得到保护。如果我们缺少企业家,整个社会的生产力便会受到巨大的破坏。”这是著名经济学家茅于轼先生在2003年8月出席由我撰写的《有产者启示录》一书的座谈会暨首发式上所讲的话。
参加那次新书出版座谈会的,除了中国共产党中央统战部和全国工商联的领导外,还来了很多经济学家和民营企业家,经济学家感兴趣的是,我把“有产者”这一概念鲜明地提了出来。
《共产党宣言》中有一句著名的口号: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我始终在思考一个问题,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做什么呢?显然,是要让无产者自己最终成为有产者。应该说这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个必然,但同时,在共和国发展过程中(主要是指“文革”之前),为什么又在回避人对资产的“所有”呢?有产者,为什么要和资产阶级、私有划等号呢?从资本社会化的角度来看,我们会发现30年的改革开放,民营企业家作为资产的拥有者,给社会带来的财富和经济的发展,是全社会共享的。
文摘 第一章 春来草自青1978年的前前后后
1978年,是中国社会发展史上极其重要的一年。
这年年底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的召开,使中国从此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国共产党在这次全会上,明确将工作的重点由以阶级斗争为纲转到以发展生产、建设四个现代化为中心上来。从此拉开了中国改革开放的序幕,波澜壮阔的“天演中国”开始向现代化的国家奋力前行,创造了令人瞩目的“中国奇迹”,被国际转轨经济学界称为“中国之谜”。
关于30年的“中国奇迹”,在纪念中国改革开放30年之际,已有很多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进行了诠释和解读。但无论何种解读,从经济的角度,从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来说,无一不把中国民营经济的发展和贡献放在“任何力量”都无法取代的位置。那么中国的民营经济是怎么发展起来的呢?星火燎原的“星火”是在一个什么样的背景下形成“燎原”之势的呢?
无论是从官方的标记,还是人们通常的说法,中国改革的进程,是从1978年12月的中国共产党十一届三中全会算起。但历史的发展和进程,绝不是像我们划杠杠似的来发展。它内在的关系和前后的联系是不能“一刀切”的。邓小平曾有个说法:“改革在1975年就开始了。那时的改革,用的名称是整顿。”从对当时经济的作用角度来说,邓小平这一说法不能不说有其道理。因为1975、1978这两个年份正是邓小平复出的掌舵之年。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秦晖对此认为:从实际历史进程来讲,这个说法也有一定的逻辑根据,因为这两个年份都是摆脱“文革”的标志。1975年是在毛泽东还在世但已失去工作能力的情况下,邓小平利用实际主政之机“暗渡陈仓”式地试图摆脱“文革”,但被毛泽东生前最后一次政治铁腕所挫败。而1978年,毛泽东去世后,邓小平在人心所向的气候下终于战胜坚持毛泽东路线的“凡是派”,使中国真正摆脱了“文革”。所谓改革在最初意义上就是摆脱“文革”,因此,无论以1975年还是以1978年划线,应当都没有什么问题。
其实,任何事物都不是孤立的,历史的发展更是如此。
2008年,已被定为中国实现改革开放政策30年。但把改革的论述仅仅局限在1978年之后的30年,我不太赞同,因为这很容易人为地割裂新中国前30年(1949~1979年)和后30年(1979年至今)的历史连续性。2009年,是共和国建国(1949年)60年,所以我更主张把中国改革开放30年放在共和国60年的视野下来看待,或是把共和国这60年的历史放在和前60年的历史发展背景下来审视。这样我们就会有一个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