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50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11085518/9787811085518 ·条形码:9787811085518 ·版本:第1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周易考古解读 |
 |
|
 |
周易考古解读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
·页码:506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7月
·ISBN:7811085518/9787811085518
·条形码:978781108551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周易考古解读》讲述了:《周易》的卦辞与爻辞,本源于龟甲占卜的占辞,用字极少,深奥莫测,与考古发现的殷墟卜辞类似,想当初文王演易时,也使用了龟甲占卜的方法,故流传至今,很难读通读懂。
作者简介 陆思贤,1935年生,江苏省海门市海门镇人,1960年北京大学历史系考古专业毕业,分配到内蒙古文物考古研究所工作。主要著作有《长城话古》、《神话考古》、《天文考古通论》(合作)、《草原文化》(合作)等。发表论文有《新石器时代的鸟形装饰与太阳崇拜》、《释甲骨文中的“巫”字》、《呼和浩特市石刻蒙文天文图》(合作)、《<周易>潜龙、飞龙源滚考辨》等数十篇。退休以后,深入读《周易》,追寻中华古老文明的主根。
编辑推荐 《周易考古解读》为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出版。
目录 前言——《周易》的科学解读
第一章 从“易数”起步
一、人体身上的自然数
二、甲骨文中的数码创造
(一)数码“五”
(二)数码“六”
(三)数码“七”
(四)数码“八”
(五)数码“九”
(六)数码“十”
(七)进位数“百”
(八)进位数“千”与“蓠”
三、“易有太极”,两仪、四象与八卦
四、六爻布数
五、关于“大衍之数”
第二章 以“四时五行”为基础
一、“五行说”的文化渊源
二、一日水,水日润下,润下作蜮
三、二日火,火日炎上,炎上作苦
四、三日木,木日曲直,曲直作酸
五、四日金,金日从革,从革作辛
六、五日土,土爰稼穑,稼穑作甘
七、关于“成数五行”
第三章 《周易》第一卦《乾》卦是远古龙历的传承
一、“乾,元、亨、利、贞”解读
二、“初九,潜龙勿用”解读
‘三、“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解读
四、“九三,君于终日乾乾,夕惕若厉,无咎”解读
五、“九四,或跃在渊,无咎”解读
六、“九五,飞龙在天,利见大人”解读
七、“上九,亢龙有悔”解读
八、“用九,见群龙无首,吉”解读
九、《乾·彖》对卦义的概述
第四章 《乾》卦为龙历的考古解读——河南濮阳西水坡出土的蚌塑图
一、资料介绍
第一组蚌图:二分图,表示远古时代春分日与秋分日的星空
第二组蚌图:冬至图,表示北陆冬至的天象
第三组蚌图:夏至图,表示南陆夏至的天象
二、“初九,潜龙勿用”的神话考古解读
三、“九五,飞龙在天”与祝融神话的比较
四、“上九,亢龙有悔”与蓐收神话的比较
五、“用九,见群龙无首”为漫游在中华大地上的龙——上古、远古时代的龙文化与龙艺术
(一)吉县柿子滩“鱼尾鹿龙纹”岩画
(二)赵宝沟文化“鱼尾鹿龙纹”图案
(三)赵宝沟文化“野猪首牛角龙”迎春图
(四)红山文化的“猪嘴龙”
(五)襄汾陶寺出土的彩绘“团龙”
第五章 “九二,见龙在田。利见大人”的考古解读——伏羲时代使用“羊角图腾柱”做立杆测影工作
一、“羊角图腾柱”图案的发现
二、伏羲氏在“羊角图腾柱”上做四时观象工作
三、《山海经》中记载的“羊角图腾柱”
四、“见龙在田”是岁时观象的基地
五、“利见大人”是岁时观象的基础
第六章 “君子终日乾乾”为“君子国”的神话考古
一、《山海经》中的“君子之国”
二、《楚辞》中的“东君”
三、《说文解字》说的“君子国”——大汶口文化原始图画字解读
四、“君子之国”的迎日祭典遗迹——连云港将军崖岩画A组
第七章 “九四,或跃在渊”的考古解读——“河出图”为“全天星图”的考古遗迹
附:宋人对《河图方阵》的解读
一、将军崖岩画群布局
二、最古的“盖天星图”
三、“天顶图”
附:宋人对《河图方阵》的解读
第八章 《周易》第二卦
《坤》卦是“天圆地方”的字宙模式
一、“坤,元亨,利牝马之贞”解读
二、“君子有攸往,先迷后得主”等解读
三、“初六,履霜,坚冰至”解读
四、“六二,直方大,不习,无不利”解读
五、“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解读
六、“六四,括囊,无咎无誉”解读
七、“六五,黄裳,元吉”解读
八、“上六,龙战于野,其血玄黄”解读
九、“用六,利永贞”解读
十、《坤·彖》对卦义的概述
第九章 “坤。元亨”为“天圆地方”宇宙模式的考古解读——红山文化祭坛与积石冢的“方圆图”
一、最古的“天圆地方”宇宙模式——红山文化石筑祭坛
二、天地宇宙的奥秘在此获得解读——积石冢群中的“方圆图”
三、“困民国”的考古追踪——夏家店下层文化城子山祭坛的宇宙模式
第十章 “六二,直方大。不无不利”的考古解读——先民们绘画的“太阳鸟”与“太阳鸟图腾柱”
一、甲骨文中的“不”字
二、河姆渡文化的“飞鸟太阳纹”图案
三、庙底沟文化的“金乌负日”图案
四、大汶口文化的“太阳鸟图腾柱”图案
五、良渚文化的“小鸟图腾柱”图案
六、小河沿文化的“倒飞鸟”图画字
第十一章 “六三,含章可贞,或从王事,无成有终”的考古解读——原始历法与“洛出书”
一、“含章可贞”为原始历法——良渚文化的“渔猎历法”
二、“或从王事”为“洛出书”的考古解读——含山玉龟与《楚帛书》
三、附:今传《洛书方阵》解读
第十二章 “六五,黄裳,元吉”的考古解读——大地湾原始宫殿与“明堂月令”
一、明堂建筑以“十”字纹为基干
二、大地湾原始宫殿——一远古时代的明堂
三、“先夏原八卦图形”的绘制
四、《礼记·月令》解读
后记
……
序言 阅读《周易》的方法,在孔子所著的《易传》中,都有提示,需要我们潜心领会,由浅人深,才能达到顿悟的境界。
笔者在学读的过程中,适逢新世纪的到来,在上世纪最后一天的夜半子时,便是零点,世纪坛上敲响了第一下钟声,仰观夜空,思绪万千。感悟到这一下钟声,便是《乾·彖》所说:“大哉乾元,万物资始,乃统天。”一个新纪元又开始了。由此,笔者所熟悉的一些考古遗迹,元上都、元大都,发展到现在的北京城,都绵绵不绝地浮现在脑海中,便是《乾》卦所说:“乾:元、亨、利、贞。”①围绕的也是一个“新纪元”。所谓“日新、日新、日日新”。《周易》的六十四卦,都是以“初九”或“初六”为起点,均合于一个“新”字。孔子日:“乾坤,其易之门邪!”以零为起点,从乾坤两卦入门,去读《周易》,这是最主要的方法。
下面简要说一下笔者初读《周易》的过程,以及解读《周易》的主要方法。以阐述孔子所著《易传》中的提示为主,结合科学史研究中的一些成果,供读者参考。
文摘 插图:

数码“九”,用于西陆秋分。《说文解字》中说:“九,阳之变也,象其屈曲究尽之形,凡九之属皆从九。”此“阳”还是指太阳,所谓“阳之变也”。指秋分之后,太阳运行在赤道外,开始南归,岁时又进入秋收冬藏的冬半年。又说“象其屈曲究尽之形”者,指天上的“东宫苍龙”,龙身作“屈曲”之状。《说文》中又说:“龙,鳞虫之长,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春分而登天,秋分而渊,从肉飞之形,童省声。”徐铉注:“象夕巳转飞动之貌。”“鳞虫”泛指各种鱼类,鱼龙有分,说的是东宫苍龙。从春分那天开始,东宫苍龙开始出地巡天,代表了万物生长的各种形态,即“能幽能明,能细能巨,能短能长”。“幽”者例如谷粒籽种,播撒在土壤之中;“明”者例如稻禾幼苗,长出了地面。待到春归夏至,万物生长茂盛,其形态细、巨、短、长,各不相同,这些生命统统都是“龙”。又说“从肉飞之形”者,是说待到夏秋之际,瓜果成熟,谷类作物拔节出穗,果实肥美,人们可以“吃青”了。而此时,夜观星空,东宫苍龙正横亘在南天,《周易·乾》卦中称“飞龙在天”,便是“从肉飞之形”。又待到秋分时节,田野稻禾一片金黄色,一个生长周期已基本结束,大秋收的时令也就要到了。而在秋分纳日祭典时,东宫苍龙陪伴着太阳,一起没入地平,苍龙体的尾宿星座偕日落,称“龙尾伏辰”。此即“秋分而谮渊”,也即“象其屈曲究尽之形”。一个生长年已结束,大秋收开始,为数码“九”,亦即“成数九”。
后记 学者们重视对《周易》一书的探索,首先提出的问题即什么是“易”?大概上世纪末,中央民族大学的云峰先生及张博灵先生,来寒舍拜访,曾议论过“易”是什么?我对《周易》一书的理解,也受这次聊天的启发。适逢新世纪的来到,北京世纪坛上敲响了第一下钟声,在我的思想观念中,此即“易”。这是我使用科学的方法,解读《周易》的起点,本书《前言》,也是在这个基础上写成的。
《周易》的卦辞与爻辞,本源于龟甲占卜的占辞,用字极少,深奥莫测,与考古发现的殷墟卜辞类似,想当初文王演易时,也使用了龟甲占卜的方法,故流传至今,很难读通读懂。
上世纪的二三十年代,前辈学者顾颉刚先生,以《归妹》卦为重点,以故事的形式做解读,其成果已得到学界的公认。但这件工作很辛苦,需基础扎实、知识面广,很费时间,而所见成果少。故到此为止,也无后继之人。
笔者根据顾老的提示:“一部《周易》的关键全在卦辞和爻辞上。”即以考古工作者的视野,去审视卦辞与爻辞的文化内涵。全书卦辞以“乾”字领头,爻辞以“龙”为主题,先求字义,按《说卦传》的解释,再参考《说文解字》以及其他字书,旁及易学大师们的各种著作。日积月累,读出“乾”就是阳爻“一”,代表天上的太阳,也代表东宫苍龙,在屈原《九歌》中称“东皇太一”,《老子》说“道生一”,均本于《说卦传》说:“乾为天,为圜,为大赤。”取意于“天赤道”。投影在地图上,便是0度纬线,也称“赤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