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6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562237648 ·条形码:9787562237648 ·版本:第1版 ·装帧: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吴宓评传 |
 |
|
 |
吴宓评传 |
 |

基本信息·出版社: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
·页码:464 页
·出版日期:2008年12月
·ISBN:9787562237648
·条形码:9787562237648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32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吴宓评传》是一部系统而综合的吴宓学术评传,吴宓(1894-1978),字雨僧,陕西泾阳县人。现代著名学者、诗人、教育家和编辑。这本书介绍和记述了吴宓的文化生命和学术历程,展示了他“文化神州系一身”的儒者情怀,奇特的志节,淹贯中西古今的博学,浓郁的诗人气质与名士作风,一段至真至诚的恋爱浪漫史,毁誉不一的声名,以及他那漫长、丰富而又坎坷的一生中所蕴含的当代思想史的特有现象:一个饱学之士对现实政治的感受,新政权与知识分子的关系等等。
《吴宓评传》还探讨了吴宓的“博雅之士”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他的悲剧性的文化人格(个性心理)所形成的历史的、文化的和个人的原因;并在中西文化冲撞的背景下,转换学术研究视角,重新评价了他引入白璧德的新人文主义反对“五四”新文化运动和文学革命的巨大影响和深远的思想史意义,以及他在具体参与中国文化的建设中,企图建立独特的文化理念、道德理念、文学批评和新文学的内容与形式等方面的可贵努力。
作者简介 傅宏星,男,1970年9月生于新疆石河子市。幼从父习画,性笃静而好深湛之思。早年毕业于西南工学院(今西南科技大学)机械系本科专业。做学生时,喜爱阅读文史方面的书籍,舞文弄墨,积习难除。现供职于一家大型管道公司,先后参与了国内多项重点引水工程的技术设计和制造管理工作。业余则勤于读书治学,极少他顾,目前已发表有关文化保守主义研究论文六篇,其他杂类文章二十余篇,著作有《钱基博年谱》(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年2月版),并编选《大家国学·钱基博卷》(天津人民出版社2008年1月版)。
编辑推荐 《吴宓评传》主要对我国著名学者,中国近代著名诗人、著名红学家和文博古今、学贯中西的知名学者,也是我国比较文学的先驱者——吴宓作了介绍。该书全面介绍和记述了吴宓的文化生命和学术历程,展示了他“文化神州系一身”的儒者情怀,还探讨了吴宓的“博雅之士”的教育理论及其实践等内容。可供各大专院校作为教材使用,也可供从事相关工作的人员作为参考用书使用。
目录 序一(李若冰)
序二(刘宾)
前言 孤怀卓荦殉道真
第一章 早年的精神印记
出世与取名
吴家大少爷
早期教育
考上宏道高等学堂
迷上《石头记》
出版《陕西杂志》
考入清华学堂,名列第二
第二章 出国游学前后的文化吸纳
在清华学校
专栏作家
跳远不及格,不准留美
在弗吉尼亚大学
转学哈佛大学
哈佛校园里的良师益友
《(红楼梦)新谈》及其他
一个世界范围内的文化保守主义思潮
第三章 创办《学衡》杂志和执教东南大学
创办《学衡》
执教东南大学
反“新文化运动”的异端情怀
第四章 在清华大学时期的学术与事功
主持清华国学研究院
“文化神州丧一身”
代理系主任
主编《大公报·文学副刊》
游学欧洲
“柏拉图之恋”
“他们都是人中之龙”
“藤影荷声之馆”
第五章 吴宓与《学衡》
“华之白璧德”
《学衡》始末
《学衡》内容概述
中国的“比较文学之父”
《学衡》:“知我罪我,请视此书”
第六章 吴宓与《吴宓诗集》
十五岁学诗,三十二岁拜黄节为师
诗界“两吴生”
“以新材料人旧格律”
《吴宓诗集》玉屑
吴宓的翻译实践和对比较诗学的贡献
第七章 八年离乱
流寓西南
在西南联大
“红楼”情痴
“怪”教授的流风遗韵
从《五十生日诗》看吴宓
入蜀讲学
第八章 从武汉大学到西南师范学院
拒绝清华,决心留在武汉大学
“关中四大”
“出家”
蛰居西南师范学院
不要一级教授,自请三级教授
第九章 黄昏余晖:中国学人的悲歌
大学校园里的孤苦老人
课堂“风波”
“谁也保不住他”
牛棚记“趣”
下放梁平
反对“批孔”
挽歌已隐约可闻
吴宓之死
寂寞身后事
第十章 云烟境过皆同幻,文锦织成便不磨
三个心愿
《新旧因缘》:一部来不及写成的长篇小说
《文学与人生》的一种“旧”诠释
《藤荷诗集续集》:历经劫火话沧桑
两份《年谱》
漫话《日记》
道高犹许后生闻
第十一章 吴宓个性心理研究
家乡与新关学
家世
一枚硬币的两面
灰色意识:宗教与死亡
在妻子和情人之间
第十二章 薪尽火犹传:中西文化的前瞻
思想视角的移位
重读《学衡》
学术思想的隐与显:从“学衡派”到“现代新儒家”
吴宓与“博雅之士”的教育范式
雨僧先生的启示
附录一 吴宓年谱简编
附录二 吴宓著(译)作年表
附录三 吴宓研究资料索引
跋一 (黄世坦)
跋二 (林亚光)
跋三 (石琼生)
跋四 (马富明)
跋五 (秦元林)
后记
……
序言 我读《吴宓评传》,感到很振奋,很开心,用关中土话说就是很解馋。
吴宓教授是我的同乡前辈,同属陕西泾阳县蒋路乡人。因我从小离家出走,对这位乡贤所知甚微。直到我长大而又喜好文学之后,才略知一二。没想到,我的家乡竟出现了吴宓这位文化名人,叫我不胜欢欣。尤其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开始,也即改革开放时期,全国各地报刊上发表有关对吴宓的回忆文章和屡次举办吴宓学术研讨会的消息,使我更多地知道了吴宓其人,然而对他仍缺乏深刻的了解。只是在读了傅宏星先生的《吴宓评传》之后,才了却了我的一桩心愿,才比较全面完整地了解了吴宓的来龙去脉。
我为吴宓教授的复出感到欣慰。我之所以用“复出”这个字眼,因为他仿佛长期被中国文化史研究者遗忘了,几乎淹没了,默默无闻了几十年。尤其因为他主编的《学衡》杂志曾被鲁迅《估<学衡>》一文批评过,故判定他是文化保守主义的代表,因而打人另册,敬而远之。其实,吴宓的事功为人和人们想象中的那个人不同,他并非坚定的保守派。正如傅先生评说:“他一方面维护旧学术,另一方面又常在学术报刊上发表评介新文化的论文。他坚持用文言文写作,但在必要时又采取权宜之计在林语堂办的刊物上用白话发表文章。”
文摘 旧时乡俗,婴儿出生后第三天,则由家里人一大早儿抱到大门外,赶上街中走过的第一人,即请此人到家,厚予款待,尊为这个孩子的义父,终生礼敬,名日“撞周”。据说通过这种方法可以预测小儿一生的命运。吴宓“撞周”不巧遇上一个和尚。因为家规不许僧道入门,故未从俗,仅仅将这个和尚请进家里,款待了一顿素食,并厚予“布施”遣去而已。1909年表兄陈君衍介绍吴宓加入日本某工程学会,用“雨僧”这个名字代他报了名,恐怕就是取小时候“撞周”而“遇僧”的意思。于是,雨僧就成了吴宓的字,有时候他也写作“雨生”。
吴宓出生不到一岁,生母李氏就去世了,祖母“乃抱归己室,鞠育抚养。不随继母,而长随祖母,共一炕或床寝,几于一日不离膝前者十四年。其间穿衣、梳头、喂饭、斟茶,以及沐浴、洗濯、缝补,一切衣服饮食之事,悉由刘妈动手、用心、操作、经营、掌管。刘妈乃宓实际生活中之母亲;而在感情、心理上,亦足为宓之母亲也!”乳母刘妈,是一位不识字的农村妇女,前后受佣于吴家大约有二十年,据说她不仅容貌端秀,而且精细勤快,忠厚和善,所以吴家上上下下的人都很喜欢她。
大约在吴宓四岁时,祖母“怜宓失母”,又夙爱次子吴仲旗,就干脆把他过继给了叔父。这样,叔父反而成了吴宓的嗣父。祖母又命他称呼生父吴芷敬日“爹爹”(在陕西用者不多),简日“爹”,称呼叔父吴仲旗日“达达”(乡俗父之通称),简称“达”;称呼继母雷氏日“妈”,称呼婶母胡氏日“奶”(乡俗中“母”的通称)——因而吴宓就同时有了两个父亲和两个母亲!直至多年之后,他对人说起这层血亲关系,外人大多不能准确了解,所谓“名义混淆,莫此为甚”。
后记 一个学工科的人去写作《吴宓评传》,这在旁人看来,可能会觉得很“意外”;而对于我自己来说,则又是很“自然”的事。我恐怕属于较早注意郑朝宗先生《但开风气不为师》的中学生之一,随后欣然接受他的建议,心甘情愿作了钱钟书先生的“私淑弟子”。我因读“钱学”才知道有个怪人叫吴宓,继而写吴宓,宣传吴宓,那最初的目的也不外是为了看懂《管锥编》。我想,受惠于吴宓先生的莘莘学子不只钱钟书一个,现在连钱老先生也都走了。哲人虽萎,其言犹在,将来总有深入梳理和研究的机会。
在写作此书的过程中,我参考了许多人的研究成果,也拜访了更多的专家学人和知情者,在史实方面,我常常提醒自己要“言必有据,字字有出处”,但仍有好些采访来的材料没能用上。中国的“文坛”似乎已经够乱了,谁还有心思乱上添乱?!对于昨天发生的故事,我们没必要过分苛责今人,但我们也应该实事求是地理解前人。大家之所以对我这个不名一文的“野狐禅”给予热心的鼓励和无私的帮助,无非是希望有人早点儿写出《吴宓评传》来,而对于那种惯用的“指名道姓”式的谢辞,恐怕并不稀罕。不过,我还是要在这里特别感谢西安外语学院的黄世坦教授、吴芳吉之子吴汉骧老人、西南师范大学生物系九十五岁高龄的戴蕃瑨教授,以及我多年的挚友吴润涛兄和仅有两面之交的《新疆经济报》记者黄山先生。没有以上各位的极力促成,加之因缘际会,我是无论如何不敢下决心写作此书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