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诗词 字典 板报 句子 名言 友答 励志 学校 网站地图
当前位置: 首页 > 图书频道 > 教育科技 > 农林 >

普通土壤学

2010-02-16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 ·ISBN:7811171317 ·条形码:97878111713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
商家名称 信用等级 购买信息 订购本书
普通土壤学 去商家看看
普通土壤学 去商家看看

 普通土壤学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农业大学出版社
·页码:281 页
·出版日期:2007年03月
·ISBN:7811171317
·条形码:9787811171310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丛书名: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系列精品课程建设教材

内容简介 《普通土壤学》内容简介:普通土壤学是面对高等农业院校农学、园艺、林学、园林、植保、气象等专业以及非农业院校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所编写的基础教材,也是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系列精品课程建设教材。该教材除绪论外共十一章,分别介绍了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土壤的水汽热状况及其调节、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土壤养分、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全国各地主要土壤类型的形成过程、基本性状和开发利用途径、土壤调查以及土壤质量和土壤资源保护等内容。该教材在保持传统土壤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土壤在自然环境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资源与环境的理念贯穿整个教材之中。
编辑推荐 《普通土壤学》: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系列精品课程建设教材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土壤在农林生产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地位
一、土壤是植物生长繁育的基地,是农林生产的基本生产资料
二、土壤是制定农林业生产技术措施的基础和依据
三、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四、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五、土壤是影响人类生存的重要环境要素
第二节 土壤与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一、土壤的基本概念和重要功能
二、土壤的基本物质组成
三、土壤沿垂直方向和水平方向上的异质性
四、土壤肥力的基本概念
第三节 土壤科学的发展及其面临的任务
一、土壤科学的发展
二、土壤科学的任务

第一章 成土母质与土壤矿物质
第一节 形成土壤母质的矿物和岩石
一、矿物和岩石的概念及基本特征
二、主要成土矿物
三、主要成土岩石
第二节 岩石风化与母质类型
一、岩石的风化作用
二、土壤母质的组成与常见类型
第三节 土壤矿物质
一、土壤矿物质粒级
二、土壤质地.

第二章 土壤有机质
第一节 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及其构成
一、土壤有机质的概念
二、土壤有机质的来源和组成
三、土壤有机质的存在状态
第二节 土壤微生物
一、土壤微生物的种类
二、土壤微生物的营养类型
三、土壤微生物的呼吸类型
第三节 土壤有机质的分解与周转
一、土壤有机质的矿质化过程
二、土壤有机质的腐殖化过程
三、影响土壤有机质分解和周转的因素
第四节 土壤有机质的主要组分及其特征
一、非腐殖物质
二、腐殖物质
第五节 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及其调节
一、土壤有机质在土壤肥力上的作用
二、耕地土壤有机质的保持与提高

第三章 土壤的孔性、结构性与耕性
第一节 土壤孔性
一、土壤孔隙的数量
二、土壤孔隙的类型
三、影响土壤孔性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结构性
一、土壤结构体的类型、特征及其改良
二、土壤结构[性]的评价
三、团粒结构的形成
四、团聚体的崩解
五、创造团粒结构的措施
第三节 土壤耕性
一、土壤耕性的含义
二、影响耕性的因素
三、改良土壤耕性的措施
四、免耕和少耕法

第四章 土壤水分、空气与热量状况
第一节 土壤水分
一、土壤水分含量及表示方法
二、土壤水分类型与水分常数
三、土壤水分能量状态
四、土壤水运动及田间循环
五、土壤水分状况及其调节
第二节 土壤空气
一、土壤空气的来源及组成特点
二、土壤通气性及其调节
第三节 土壤热量
一、土壤热量的来源和平衡
二、土壤的热特性及其调节
第四节 土壤水、气、热的关系及其调节
一、土壤水、气、热的关系及其相互影响
二、土壤水、气、热的调节

第五章 土壤胶体与土壤吸收性能
第一节 土壤胶体的概念与基本性质
一、土壤胶体的概念与作用
二、土壤胶体的基本性质
第二节 土壤的吸收性能
一、土壤吸收性能的类型
二、土壤对阳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三、土壤对阴离子的吸附与交换

第六章 土壤溶液与土壤反应
第一节 土壤溶液及其组成
一、土壤溶液的概念与作用
二、土壤溶液的组成和浓度
三、影响土壤溶液变化的因素
第二节 土壤溶液中的酸碱反应及其调节
一、土壤中酸碱的来源及影响因素
二、土壤中酸碱的存在形式与表示方法
三、土壤酸碱性与土壤质量的关系
四、土壤的酸碱缓冲性及其调节
第三节 土壤溶液中的氧化还原反应
一、土壤中的氧化还原体系
二、土壤的氧化还原状况
三、影响氧化还原状况的因素及其调节

第七章 土壤养分
第一节 土壤氮素养分
一、土壤中氮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中氮素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三、土壤中氮素的循环转化及其调节
第二节 土壤磷素养分
一、土壤中磷素的含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中磷素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三、土壤中磷素循环转化及其调节
第三节 土壤钾素养分
一、土壤中钾素的含量及存在形态
二、土壤中钾的固定与释放
第四节 土壤中的钙、镁、硫
一、土壤中钙、镁、硫的数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中钙、镁、硫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第五节 土壤中的微量元素
一、土壤中微量元素的数量及其影响因素
二、土壤中微量元素的存在形态及其有效性
三、土壤中微量元素有效性的调节

第八章 土壤的形成、分类与分布
第一节 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及影响因素
一、自然土壤的形成发育过程
二、土壤剖面的发育
三、影响土壤形成的因素
四、土壤的基本成土过程
第二节 土壤分类
一、土壤分类的概念
二、我国现行的土壤分类系统
第三节 土壤分布规律性
一、水平地带性
二、垂直地带性
三、土壤分布的区域规律

第九章 主要土壤类型
第一节 主要森林土壤
一、森林土壤类型和分布
二、森林土壤的共同特征
三、主要森林土壤类型简介
第二节 主要草原土壤
一、草原土壤类型和分布
二、草原土壤的共同特征
三、主要草原土壤类型简介
第三节 主要荒漠土壤
一、荒漠土壤类型和分布
二、荒漠土壤的共同特征
三、主要荒漠土壤类型简介
四、荒漠土壤的利用与改良
第四节 主要水成土壤
一、水成土壤的形成和主要类型
二、水成土壤的共同特征
三、主要水成土壤类型简介
……
第十章 土壤调查
第十一章 土壤质量与土壤资源保护
……
序言 普通土壤学是面对高等农业院校农学、园艺、林学、园林、植保、气象等专业以及非农业院校资源与环境等专业所编写的基础教材,也是高等院校资源与环境系列精品课程建设教材。
该教材除绪论外共十一章,分别介绍了组成土壤的矿物质和有机质、土壤的基本物理性质、土壤的水汽热状况及其调节、土壤的基本化学性质、土壤养分、土壤的形成与分类、全国各地主要土壤类型的形成过程、基本性状和开发利用途径、土壤调查以及土壤质量和土壤资源保护等内容。该教材在保持传统土壤学基本内容的基础上,着重突出了土壤在自然环境和陆地生态系统中的作用,将资源与环境的理念贯穿整个教材之中。
参加该教材编写的有全国十三家高等农业院校的十六位编写人员,其中绪论由沈阳农业大学的关连珠负责编写。第一章由河北农业大学的李惠卓负责编写,第二章由吉林农业大学的窦森负责编写,第三章由河南科技学院的陈翠玲负责编写,第四章由山东农业大学的诸葛玉平负责编写,第五章由四川农业大学的张锡洲和沈阳农业大学的颜丽负责编写,第六章由延边大学的梁运江负责编写,第七章由沈阳农业大学的张广才负责编写,第八章由黑龙江八一农垦大学的辛刚负责编写,第九章由山西农业大学的樊文华、沈阳农业大学的颜丽、江西农业大学的卢志红、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耿增超和佘雕、四川农业大学的张锡洲负责编写,第十章由河北科技师范学院的张电学负责编写,第十一章由河南农业大学的刘世亮和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的耿增超负责编写。
该教材在编写过程中得到了各个参编院校的大力支持,并在定稿过程中得到了沈阳农业大学张伯泉教授和须湘成教授的审阅,在此一并表示感谢。同时在本教材编写过程中,各位参编人员查阅了国内外大量的参考文献,并引用了国内外一些重要的文献资料,由于篇幅限制,在此不能一一列出,仅代表所有参编人员在此一并表示谢意。
文摘 插图:


三、土壤是人类社会最宝贵的自然资源
土壤作为一种资源,它不同于其他的资源(煤、油),虽然从数量上来看是有限的,但是从质量上来讲是无限的,只要人们利用合理,就可以不断为人类服务,也就是说只要“治之得宜,地力常新”,因此就要求我们必须合理利用土壤资源,合理利用每一寸土地,十分珍惜每一寸土地,否则一旦土壤资源遇到严重破坏,就需要很长时间方能再生,毁之容易成之难。
在人类历史上,土壤资源由于利用上的不合理和不科学,遭到破坏的例子也是很多的,由此所造成的恶果,就世界范围来说主要有5大问题:土壤侵蚀、土壤沙化、土壤盐渍化、土壤肥力下降和土壤污染。这些问题在我国也有不同程度的存在,因此启示我们,在土壤资源的开发利用上必须合理,按自然规律办事,因地制宜,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发挥土壤的永续利用性,为我们的子孙后代造福。
四、土壤是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
在一定地区,生物群落与环境所构成的物质循环系统和能量循环系统,这个动态的系统就叫生态系统。每个生态系统都有其独特的生物组合,在一个地区的自然环境中,植物一动物一微生物一土壤就可以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
绿色植物吸收光能进行光合作用而生长,食草动物消耗部分绿色植物,使绿色植物的一部分能量和组成物质传给食草动物,而食草动物在其生长过程中,一部分物质和能量又传给了食肉动物或者人,食肉动物的排泄物或者是死亡残体,又留于土壤,而其他二者的剩余部分也残留于土壤,在土壤中又被微生物分解利用,释放物质和能量于土壤,通过土壤又传回绿色植物,进行新的循环。可见在这个循环过程中土壤是主要环节,没有土壤则无从循环。
从这个意义上看,土壤不仅仅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而是农田生态系统,而且是以人类社会为主体的整个陆地生态系统的主要组成部分,它和大气、水、生物和矿藏一样对人类社会具有同等重要的意义。
热点排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