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0478447 ·条形码:9787500478447 ·版本:第1版 ·装帧: ...
| 商家名称 |
信用等级 |
购买信息 |
订购本书 |
|
|
 |
读法和活法:《坛经》的哲学解读 |
 |
|
 |
读法和活法:《坛经》的哲学解读 |
 |

基本信息·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页码:380 页
·出版日期:2009年06月
·ISBN:9787500478447
·条形码:9787500478447
·版本:第1版
·装帧:平装
·开本:16
·正文语种:中文
内容简介 《读法和活法:<坛经>的哲学解读》用现象学的解释学去。“看”中国的佛教经典《坛经》,在和书斋哲学的区别中,描述了一种朝向真实世界的哲学。这种哲学只是一种召唤或提醒,以帮助读者回归现实生活与内心世界。中国禅宗六祖慧能,发自樵夫的内心,讲述了一种平民百姓都能懂的哲学。在《坛经》中,读者所“看”到和体验的,是日常的真实世界里的事件发生,是人在实际生活中的种种“遭遇”和相关“应对”,由此而形成并超越着人自己的“存在”。哲学家的职责,就在于不失时机地察觉这些事件的发生,并作出如其所是的描述。
作者简介 郑湧,1944年生于江苏海门。1978年调入中国社会科学院哲学研究所。1986年在联邦德国洪堡基金会的资助下,先后在美茵兹大学与G.冯克研究现象学、在海德堡大学与H.-G.伽达默尔谈论解释学,知道了“哲学并不像我们所说”。1997年走出哲学研究所,到书斋之外的真实世界里生活,“非旁观”地进行一种不被“意识”、“思想”、“逻辑”、“语言”等所局限的哲学活动。已出版的专著有《马克思美学思想论集》、《批判哲学与解释哲学》、《韦伯》、《道,行之而成》和《美的现实性》(译著)。
媒体推荐 饶有兴趣地阅读了您的手稿。尽管我还不能明确无误地理解您所有的思想;不过,我已经看出,您所关注的问题:在于无、在于沉默、在于我所思考的艺术和康德的判断力批判之间的关系上面。
——H.-G.伽达默尔
“黄昏时的朦胧”和“黎明时的朦胧”,我把这两个名词送给你的文章。
——钱钟书
郑湧同志的这一著作用解释学去解读《坛经》这部中国佛教的经典是有创新意义的,其中新见迭出,很有学术价值。特此推荐。
——汝信
郑教授从他的老师伽达默尔那里向前走了一步,突破并越过了精神层面,进入实际生活,把精神哲学和身体哲学结合起来。
——网评
编辑推荐 《读法和活法:<坛经>的哲学解读》是由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出版的。
目录 前言
一 《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
(一)原作者与原著的缺席
1 原作者与原著问题上的有关分歧
2 原作者与原著缺席的不可避免
3 原作者与原著的不可还原
4 原作者意图本身的不必追究
(二)改编者与改编本的出席
1 改编者与改编本出席的主要成因
2 改编与对原著的忠实
3 解读是改编的继续
4 解读者的眼光与境界
5 解读的机缘
6 “啐啄同时”
(三)哲学小结
1 “獦獠”与宗教典籍
2 版本的演变与生存论
3 文本重构
4 起点并无一定
5 理解如何可能
6 力量来自何方
二 《坛经》的“非关文字”——话语与无言
(一)解读《坛经》的当代语境
1 中国哲学的语言现状
2 改变中国在世界哲坛的失语状态
3 解读中国的宗教典籍
4 从对名人名著的解读到实际地生活
5 作为以实际行动为主的生命践履
6 改变中国老百姓的失语状态
(二)《坛经》的语言经验
1 地道的中国底层生存经验及其语言
(1)语言的社会分层与底层语言的生成
(2)“生活世界”及其“经验”的“文本”化
(3)底层生活与地气、底气
(4)土地与人生死攸关
(5)“土地”与中国哲学的渊源
(6)生命的草根性
(7)地气、底气、文气
(8)“气”与现象学
2 《坛经》所涉及的语言哲学问题
(1)“对话”的哲学思考
A.《坛经》“对话”文体的哲学意义
B.“对话”作为生命、他者的叩问
C.在“应对”、“回答”中所实现的生命
(2)“白描”的哲学思考
A.日常生活语言与“白描”
B.日常生活的“白描”与哲学语言
C.以哲学视角来看“白描”
D.“白描”中的“发生”
E.“白描”与对“文本”的超越
(3)“无”的“叩问
A.“无”的不可“描述”但可“叩问
B.对“无”的经验
C.M.海德格尔对“无”的“叩问”的哲学意义
(4)哲学语言的“本土化”问题
(5)“名”、“实”问题
A.哲学需要事实
B.摆事实,讲道理
C.以人的“做事”即“实际生存”为根基
D.是本人的“生存实际”自身“给出”了一切
(6)“生存”与“存在方式
A.以自己“实际生存”来解读西方当代哲学的基本概念
B.“小事情”见“大道理
C.类似的经历与同感、共鸣、相互了解
D.在无法生存处生存
E.“在‘生存实际’之中”和“在‘语言文字’之中
F.从“存在方式”看慧能
G.与“宗教”有关的“存在”问题
H.“此岸”与“彼岸
(7)“语言的生命”问题
A.“语言的生命”与“差异”问题
B.再论语言结构中的“二重性
C.“语言生命”与人的“事实生命
D.“语言行为”与人的“实际行动
E.语言学的学术问题与政治倾向
(8)“意义”、“传心”与“心灵印迹
A.词、词义和物
B.“意义”与“传心
C.“听”与“心灵印迹
(三)不同的“说”——《坛经》与《圣经》、《塔木德》的比较
1 谁说
(1)Philo、Hermes(神的使者)说
(2)Rabbi(教师)说
(3)慧能(拾柴者)说
2 怎么说
(1)传话——述而不作
(2)说教——著书立说
(3)不立文字——身传心印
3 说什么
(1)神的旨意
(2)精英理论
(3)底层的生存经验与智慧
(四)“非关文字”、“无言
1 不借助“语言”之“言
(1)释迦牟尼的不借助“语言”之言
(2)慧能的不借助“语言”之言
2 言不可言
(1)释迦牟尼之“言不可言
(2)慧能之“言不可言
3 无言
(1)释迦牟尼之“无言
(2)维摩诘之“无言”和“离诸问答
(3)“语言”的“无”:沉默、无言
(4)慧能之“不二”与“非关文字
(5)理解的“非语言”性
(6)慧能之“无念
(7)不究义理
(五)失语状态的改变,不在语言文字本身
1 生存权与话语权
2 生存发展的根基
3 “大环境”问题
……
三 《坛经》的“非精英”道路——人生的定位与定义
四 《坛经》的“非精神”生活世界——精神生活与肉体劳作
五 《坛经》的“作为动物的人”——兽、人、神
后记
……
序言 我的前一本书《道,行之而成》呈现的是,我在自己的“实际生活”中直接、如实地“看”人生。我通过自己“实际”所“做”的两件“事”,“看”见了在“做事”中所形成的人生,也“看”见了在这种“做事”中所发生的意识、思想、语言等等。
而这样的一种“看”,是那次与H.一G.伽达默尔(Hans-GeorgGadamer,1900-2002)在火车站的意外“遭遇”教会我的。这是一种“现象学的‘看”’,这是把H.一G.伽达默尔的日常生活行为作为一种“现象”、一件“事情”来“看”,“看”它是如何自行发生的;而这样一种发生,又给人以怎样的意外和震撼。这次意外“遭遇”,这样意外地“回到”H.一G.伽达默尔的“无蔽”的“本真生活”状态,这样一种“真实的当下”,这样一种的对他的“最直接的‘看”’,这样一种的对他的“原始地拥有”,使我从以往哲学的“做梦”中“惊醒”过来,并一下子“懂得”了许多。
关于这次“遭遇”,我在《道,行之而成》中有如下“描述”:
“1987年6月20日下午,在德国斯图加特(Stuttgar。t)城的火车站上,H_一G.伽达默尔突然出现在我的面前,使我惊讶不已:一个身材魁梧、目光炯炯的独自行走的老人,身着普通的夹克(而不是讲坛上笔挺的西装革履),脖子上挂着大旅行袋,拄着拐杖,一瘸一拐地朝我所在的方向走来。这是一个非常普通的,甚至说是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而且是有残疾的老年人,独自走在人来人往的火车站台上,不被人注意,更没有了往日在讲台上的那种仰慕的目光和热烈的掌声。这是一个前哲学生活世界里的H.一G.伽达默尔,即实际的世俗生活中的H.一G.伽达默尔,一个被书本和讲台所遗忘了的H.一G.伽达默尔,是一个从书本里。
文摘 一《坛经》的“文本重构”——缺席与出席
“看”书,直接面对和应对的是摆在面前的书;解读《坛经》,首先是“遭遇”《坛经》的著作、“文本”,即那种“语言文字”的“存在”。
下面,我讲讲《坛经》版本的“缺席”与“出席”;也就是说,讲一种以版本形式出现的“生存”方式、“存在”的不同形式如“不在”与“在”,等等。这些“在”与“不在”等等,再次验证了:书,都有它们各自的命运。
在本书的《前言》里,我已介绍,我所解读的这本《坛经》,并不是现成的;不是事先计划要找的,也不是刻意寻求的;而是“意外”“遭遇”、突然出现的。它不是在我的读书过程中得到的,而是在读书之外的经商活动中“碰巧得到”的。换句话说,现在我所解读的这个《坛经》版本,原先对我是“隐蔽”的、“不在”的、“缺席”的;而它的“显现”、“存在”、“出席”和“给出”,完全是“偶然”的、“意外”的。这些,突出显示了“显现”、“存在”、“出席”的和“给出”的非“事先设计”、“无意识”,包括“无”“先验意识”、“无”“先验自我”。
这样一种解读,也没有像通常所做的那样,先去找到《坛经》的古本、善本,再进行相关的解读。我把这样一种版本选用方法,称之为“追根溯源”式的。所谓“追根溯源”的做法,就是先去找到并确定《坛经》的“原著”;找到原著,从这种“最初者”人手,再来开始对《坛经》的解读。“追根溯源”,在哲学上,被看作是“起源哲学”的一种常见的做法。
后记 写这个“后记”,是为了搭上“前言”,是让读者觉得本书的写作还是有头有尾、有条有理的。倘若,读者发现有什么“前言不搭后语”之处,则是因为我完全根据了“事件”描述的需要,或者我的表达能力有问题,而绝对不是我有意为之,或者是受了“后现代”之类的什么影响。
在这本书里,我立足于自己的实际生存的经历和体验,叙述“事实”;即便是理论性的东西,也要被首先放到这些“事实”面前,接受其检验,并使之在具体的切身体验中得以实现;这就需要放弃在哲学所里的那种学院式的崇尚理论及其普遍性,也不采用概念、逻辑的方法,尽量不把本来活泼的思想纳入僵死的整齐划一的框架之中。
总的来说,无论是讲话还是写文章,我力求贴近实际生活,说得平实一点、通俗一点,让读者好懂一点;当然,也力求活泼一点。
(一)
我所进行的对中国宗教典籍《坛经》的解读,当然有学理方面的需要;但是,从根本上来说,是源于我自己在现实的实际生活中的“遭遇”、“碰撞”,及其所引发的问题,和对这些问题所作的应对与回答。
1990年,我从德国回国后,又在学府里逗留了六七年,终于下决心走出学府。我的这种做法,使我“在事实上”置身于另外一种“异于”自我的“生活世界”;这种“生活世界”,与我从前的相比,显然是“异质性”的。而我的“走出学府”而进入的“‘异质性’的生活世界”,是靠我的实际“行动”首先是我身躯的“挪动”才成为可能。